天天看点

专访李钢:碳中和背景下 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何解

作者:数字绿洲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将21世纪气温上升限制在2摄氏度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承诺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去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努力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一届主题为"大变革下的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将于10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旨在解决全球经济风险和结构性问题,讨论碳峰会和碳中和等问题。

针对碳排放分配计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副主编李刚。

北京商报:碳排放权的分配是什么?

李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总量。如果"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的要求,可以计算出这2度所代表的CO2排放总量。这些碳排放量如何在具有一致总量的国家之间公平分配?这需要一个碳分配方案。

北京商报:您认为碳排放分配方案更合适吗?

李刚:碳排放权的分配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碳减排方案。一类主要由发达国家支持:根据各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制定减排方案或分配排放权,例如减少碳排放。该计划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各国历史排放责任的考虑。碳排放与目前的消费有关,也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关,如高速公路、港口等,属于建设已经能够使用的。因此,该方案更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

另一类方案是,各国在分配当前和未来的排放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历史上的累计排放量。这些方案似乎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也存在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代碳排放责任,"父子还价"的法律依据不足,此外,国界和人口国籍在不断变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排放量难以计算,目前工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水平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简单地说,历史上的碳排放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认为这是关于历史排放,这些排放对现在的生活有影响,简而言之,基础设施部分,因为它们可能占碳排放量的89%。那么你如何估计呢?我的计划是,首先通过相关信息直接引用或间接估算钢铁、水泥、铝、铜的社会积累,代表物质资本存量,其次,收集各国在生产和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我认为这个最终方案出来更合理。

北京商报记者:中国已经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您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转型?

李刚:我认为中国在减碳方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30、60"双碳目标表明,中国现在非常积极地抓住机会减少碳排放。

事实上,目前,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我国的技术前沿并不比国外低,但为什么目前看到的碳排放和能源强度都比较高呢?其实,有一些客观的原因。

从钢铁方面来看,现在国内顶尖技术下的能源强度与国际相比差距不大,但整体钢铁碳排放量较高的原因之一是国外主要回收钢材进行生产,相当于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我国钢材库存有限,这也导致我国可再生钢、再生铝发展受限,如水泥、造纸、化工等行业能耗相对较大,我国的能源强度高于国外,也因为我们的基础能源或煤炭为主,而国外天然气储存相对丰富,导致能耗相对较低。

随着我国技术在清洁能源中的应用逐步提高,并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真切希望推动全球碳减排和绿色发展,希望通过全球碳减排不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商报:您认为实现碳中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刚:我认为要尽快建立价格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不仅要反对一步到位,还要反对不超前思考,你必须迈出一小步才能走。比如,像有时候存在产能过剩,这其实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我们还是要尽快改变思维。

在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价格机制,它需要明确资源使用的价格,资源的价值或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价格。例如,煤炭发电或主要原因是煤炭价格便宜,如果价格上涨,那么企业自然会从事清洁能源,建设储能电站等等,能源消耗也会下降。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晨轩涛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