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狮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动物,和老虎一样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几千年前,狮子遍布非洲,西南亚和中东,甚至南欧的部分地区,但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狮子栖息地在大面积缩小,今天非洲只生活在东非,南非和西非的一小部分地区,那里没有狮子。亚洲狮子撤退到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公园,在那里它们不再分布在其他地方。
非洲狮
很多人都知道狮子是唯一一群有雌雄状态的猫科动物,但很少有人知道,狮子也是尾巴尖上唯一一只有着流苏状黑毛的猫科动物,我们不应该看不起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其实狮子独特的尾巴在它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狮子可以用尾巴来传达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狮子尾巴上的黑色毛发簇是幼崽的玩具,在高高的草丛中,母狮挥舞着尾巴,使幼崽更容易追逐母狮,母狮的尾巴在战斗中保持笔直。
亚洲狮
狮子在不同的场合,尾巴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我们习惯了这个小事不会有任何怀疑,但是不知道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亚洲狮子和非洲狮子的形状会有一定的差异呢?
例如,亚洲雄狮的鬃毛较短,无法遮住耳朵,而非洲狮的鬃毛较长,可以很容易地遮住耳朵。其实这些都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就是所谓的"一边土水养一边的人",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是一样的。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达尔文的名言"物争天,适者生存"也是对生物体环境影响的解释。
泥盆期,脊椎动物上岸,陆地环境改变了动物的形态结构;
在三叠纪时期,恐龙出现并迅速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地球;白垩纪时期,超大陆解体,由于地理隔离,导致原始生物群逐渐形成生殖隔离;而近代人类的出现,又改变了世界的生物格局。
那么,环境对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呢?我们以狮子为例,从自然环境变化、人为环境变化等纬度来探讨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自然条件下狮子的影响>h1级"pgc-h-right-arrow</h1>
狮子起源于124,000年前的非洲东部和南部,直到20,000多年前才离开非洲,通过西南亚到达印度次大陆。
在人类文明不发达之前,野生动物主宰了世界,人类在自然界中带来了恐惧,相对而言,这一时期是野生动物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疾病、干旱、生物竞争等因素仍能干扰狮子种群的发展,但并不能彻底摧毁这个物种,毕竟, 依靠大自然的调节,狮子物种还活着,而且很好。
狮子的历史地图
很多人都担心狮子斗会怎样。也有不少科普创作者分析过这两个方面的差距,但是我们真的明白历史上的狮子和老虎是否曾并存过呢?
其实,狮子和老虎真正共存的历史,这个时期大概是从11.7万年前开始的新大陆时期开始的,共存的地区是印度次大陆、中亚、西亚等地区。
老虎和狮子的生存需求高度一致,因此在同一栖息地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但即便如此,狮子和老虎共存了数千年,这意味着没有人类的干预,自然界的动物可以发展成一个平衡的模型。
狮子和老虎的历史共存区域
环境变化对狮子的影响,其实细分下来,最重要的是狮子猎物对环境的影响,而食物则影响着狮子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加伦盖蒂大草原上,由于野蹄的丰富,所以狮子的食物主要是一些肥蹄,很少捕猎其他动物,但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狮子,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相应地,豪猪在狮子的食物来源中会占据更大的比例。
南非的一头狮子与一头开普猪摔跤
虽然豪猪的腹部柔软,但背部和侧面都容易从荆棘上脱落,一旦狮子攻击它们,就很容易被刺伤,这种小小的伤害有时会产生严重后果,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9年,就有50例狮子被豪猪刺伤并死亡。
如果蜇伤的部分是下巴、牙龈或鼻子,狮子的狩猎能力就会下降,以至于无法捕获任何食物,而这些狮子,极有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牲畜等更容易被捕的物体上。
也许很多人会问,豪猪的体型很小,即使是成年豪猪,也只有30公斤左右,为了这么少量的肉,又冒这么大的风险,值得吗?这是值得的!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填饱肚子是第二件大事(第一是交配和繁殖后代),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狮子会杀豪猪,因为在它们眼里,回报是值得冒险的。
与这些差异相反,在我们看来,干旱地区的狮子可能不如食物丰富的地区的狮子那么好,但该地区的狮子都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人。
南非卡拉加迪公园的一只狮子脸上有豪猪棘轮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想说的是,其实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达到像寒武纪那样,那么生物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或者如冰川期的到来,让很多物种突然灭绝那么大的变化,依靠自然调控,物种才能达到数量上的平衡, 以加拿大蜻蜓为例,白靴兔每9-10年就会有物种数量波动,而加拿大蜻蜓会立即受到影响,出现增减滞。
在人类大规模捕猎狮子之前,依靠山地沙漠屏障,世界上狮子的分布稳定下来,从非洲到西南亚停滞不前,没有触及亚洲大陆,那里的老虎更多。
蜻蜓和白靴兔的数量波动
<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狮子的影响 > h1级"pgc-h-arrow-right"</h1>
随着智人的出现,人类在过去一千年中彻底改变了世界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但重新建立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新平衡。对人类世界发展的第一个影响是其生态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作为顶级掠食者,可以说所有的野兽都是它的猎物,但是人类文明出现后,站在狮子身上,以及人类,特别是封建王朝以来,人类技术越来越发达,猎杀狮子不再困难。
当然,除了猎杀野生动物,人类还有超强的环境改造能力,历史上狮子遍布整个非洲大陆,除了撒哈拉沙漠,这样一片没有狮子的贫瘠之地,随处可见,但既然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大自然的广泛掠夺, 随之而来的是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对于狮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栖息地丧失。
到目前为止,非洲狮的栖息地很少,而且非常分散,以至于它们无法相互连接,导致野生狮子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现有狮子分布图
在坦桑尼亚,马赛人,以前是狮子猎人,有一个男人成年的仪式,独自狩猎雄狮,但现在他们是狮子的守护者。过去,人狮冲突在马赛人的生活区很常见,狮子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而缩小,狮子数量与1980年相比减少了近40,000只。
现在,在环保主义者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帮助下,马赛人升级了分隔人类和狮子生活区的围栏,防止狮子越过围栏捕食牲畜,并防止狮子受到人类生活的干扰。显然,坦桑尼亚的马赛狮已经适应了与人类接近的模式。
志愿者帮助马赛人建造围栏
自从1965年印度将吉尔森林用作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以来,生活在亚洲的狮子已经变得生机勃勃。总体而言,保护区的环境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对狮子的影响也非常突出。
首先,在保护区建立的最初几十年里,保护区内的马尔哈里原住民并没有迁出,他们在里面放牧,一方面,当地蹄类野生动物种群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狮子饮食的成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牲畜占狮子食物来源的75%,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狮子保护区边缘的牲畜,牲畜占比较大。
但自1972年以来,印度禁止人类在吉尔森林国家公园的活动,Marharis已经搬到了保护区的郊区,在那里,野蹄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种群数量迅速增长,野猪,瞪羚,鹿的数量增加了600%。 羚羊和其他有蹄动物与前一年相比。
一方面,野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搬迁,核心保护区的牲畜数量大幅下降,狮子的饮食成分发生重大变化,牲畜比例降至25%。
亚洲狮子
< h1级"pgc-h-right-arrow">气候变化加剧了人与狮子的冲突</h1>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气候问题,各国都认真对待,那么气候对野生动植物有什么影响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雪豹是一种生活在雪线附近的猫科动物,全球变暖对它的影响是多7倍的,首先,要减少它们的栖息地,森林线迁徙,专家估计,在未来几十年里,雪豹的栖息地将退居到更高的山脉30%左右。
气候变化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者,雪豹和金钱豹曾经在森林线以上,一只在森林线以下,当温度变暖时,金钱豹的狩猎范围扩大到更高的海拔,使其更有可能遇到雪豹。
事实上,现在雪豹的活动区域和金豹的活动区域在垂直度上存在重叠,2016年2月28日,四川贡嘎山保护区山脊上的红外摄像机捕捉到了豹子和雪豹出现在同一地点,但时间点不同。
金钱豹是在4:42 p.m拍摄的,而雪豹是在6:56 p.m.拍摄的,两者都是凶猛的捕食者,吃着相同的食物,遇到战斗很可能会引发战斗。
金钱豹和雪豹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气温上升也对狮子产生重大影响,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气温上升会增加非洲狮与人类之间的冲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非洲狮子的数量下降了42%,栖息地丧失和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狮子因杀死牲畜或攻击人类而受到报复,但在非洲东部的一些地区,狮子之间几乎没有冲突,因为人类居住区远离它们的栖息地。
但研究表明,全球气温上升可能导致采采蝇传播疾病的地理范围发生变化。采采蝇在以牛血为食时会将其携带的病毒传播给牛,导致该病在牲畜中传播,每年在非洲杀死300万头牛。
该研究发现,在未来30年内,气温上升可能会增加津巴布韦,卢旺达和乌干达部分地区的疾病传播风险,并降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地的疾病传播风险。
未来采采蝇病传播的疾病程度的变化
一些地区疾病传播风险的降低将导致放牧的牛羊迁徙到该地区,到2050年,采采蝇传播疾病的威胁可能会在东非大多数狮子栖息地消失,而在狮子分布不集中或狮子很少见的地区,风险会增加, 如果不采取行动,农民将转移到此类疾病风险较低的地区,从而增加人与狮的冲突。人狮冲突加剧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陈词滥调,我不会在这里详述它们。
死在陷阱里的狮子
<圈养环境对狮子行为的影响 > h1级""pgc-h-right-arrow"</h1>
如果你只看一只安静的狮子,你能分辨出它是野生的还是圈养的?这可能有点困难,毕竟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在圈养的动物中,它们在外观上都没有什么区别,可能是野生的会很瘦。
但是,如果你能观察到行为,我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任何对野生动物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圈养环境确实在很多方面直接影响狮子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014年,研究人员比较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的三只亚成年非洲狮,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满,狮子被关在一个小检疫大厅里,第二和第三阶段在丰度期和丰度之后转移到狮子的老虎园。
观察结果表明,狮子在第一期的休息行为明显低于第二期和第三期,运动、警觉和进食的行为相对较高。
狮子休息行为的第二个时期高于第三个时期;
第三阶段的狮子运动中,游戏行为占比较高的水平。
非洲狮研究数据
研究表明,当狮子从小空间移动到大空间时,它们的行为会发生显着变化。不同寻常的是,其他研究人员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对三只东北虎进行了类似的观察实验,发现老虎丰度前后的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警觉行为和觅食行为方面。
其实我们只需要去动物园看看它,这些狮子和老虎除了野外较低,警觉性和纯野生性相比稍差一些,休息时间明显更长。
东北虎研究数据
圈养狮子的"蜕变"也体现在繁殖上,野生狮依靠它们的自然发育,可以繁衍后代,但圈养的狮子,有时是因为"食物太好了"和不育。
常州市红梅公园动物园有两只狮子,雄狮叫"小狮子",母狮叫"大虎",由于长期喂食高脂肪量的食物,笼子运动场地狭窄等原因导致"大虎"太胖,"小狮子"爬不过去,未能成功交配,然后经过一系列调整,"大虎"终于怀孕了。
这可能有点滑稽,但其背后的理智观点是,即使在野外,即使在猎物丰富的季节,狮子也不能自己吃得太胖,因为它们在进食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卡路里,并且吃的肉量有限,并且不像人造食品那样肥胖。
而圈养的狮子,如果不控制食物,增加笼子活动的面积,肥胖很容易成为动物的常见疾病。
<沥青路径对狮子狩猎方式的影响 > h1级""pgc-h-right-arrow"</h1>
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基础设施等也会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大多数时候是有害的,但有时却能帮助它们。
例如,生活在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萨沃蒂地区的狮子在一年一度的旱季不得不面对短缺的问题。
虽然乔贝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野生蹄子,但从8月到11月是旱季,严重依赖水和草的食草动物大规模迁徙,离开更多草丰富的地区。
当以前生活的有蹄动物消失时,这里的狮子只能看着大象,通常成群结队地驱逐大象,然后发动攻击,直到它们被击倒以获得食物。
有30多只狮子被观察到一起捕猎大象,通过驱逐将大象与它们的象群分开,然后狮子从四面八方冲上来咬大象,有些咬腿,有些咬尾巴,有些跳到背上咬,最终大象被击倒,狮子获得足够的重量来吃。
狮子狩猎大象
不同寻常的是,在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狮子在观察比角马更大的动物时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长颈鹿。虽然长颈鹿是食草动物,没有尖牙和爪子,但它们和大象一样困难,它们巨大的体型和有力的蹄子会苦苦伤害狮子,所以捕食长颈鹿并不容易,但生活在现代狮子中似乎找到了一种更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利用人们建造的停机坪。
狮子追逐长颈鹿
狮子会先追着长颈鹿到沥青覆盖的沥青路面上,平坦坚硬的道路和长颈鹿蹄子的摩擦力变得非常小,所以长颈鹿很容易在害怕被狮子追赶的恐惧中摔倒,一旦长颈鹿摔倒,对于狮子来说,杀死它就成了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
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南非狮子在这一地区做得很好,还有远至北美的土狼,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土狼的栖息地扩大了40%,已经渗透到北美的大部分城市,并成为城市的"新居民"。
落在柏油路上的长颈鹿
<h1级"pgc-h-right-arrow">游客频繁访问会增加狮子的心理压力,增加</h1>患病风险
除了静止环境对狮子产生的巨大影响之外,人类作为地球环境的一部分,也会对狮子产生影响,不仅在狩猎、栖息地侵占方面,甚至在人们不做的事情方面,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它们来影响它们。
研究人员在南非的Ado Elephant国家公园观察狮子时发现,当它们有访客时,它们与没有访客时有不同的心理压力源,因此表现出它们的行为。
研究发现,当游客观看它们时,狮子打哈欠、站立、坐下、走路等不安的行为会明显增加,而当没有游客时,狮子滚动、舔毛等放松行为会明显增加,此外研究人员还测量了狮子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确定狮子的心理压力,发现当有游客时,狮子每分钟的呼吸量增加,说明他们是心理压力,专家说,如果狮子有长期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降低免疫力,从而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
不难理解,人类长期处于高压力和紧张状态,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或者增加患病的风险,对于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来说,由于环境狭窄等因素,会更容易出现应激障碍等问题。
(初衷作品,喜欢请喜欢,关注我,看到更多科学、有趣的野生动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