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獅子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種動物,和老虎一樣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幾千年前,獅子遍布非洲,西南亞和中東,甚至南歐的部分地區,但随着人類世界的發展,獅子栖息地在大面積縮小,今天非洲隻生活在東非,南非和西非的一小部分地區,那裡沒有獅子。亞洲獅子撤退到印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在那裡它們不再分布在其他地方。
非洲獅
很多人都知道獅子是唯一一群有雌雄狀态的貓科動物,但很少有人知道,獅子也是尾巴尖上唯一一隻有着流蘇狀黑毛的貓科動物,我們不應該看不起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其實獅子獨特的尾巴在它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獅子可以用尾巴來傳達資訊。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獅子尾巴上的黑色毛發簇是幼崽的玩具,在高高的草叢中,母獅揮舞着尾巴,使幼崽更容易追逐母獅,母獅的尾巴在戰鬥中保持筆直。
亞洲獅
獅子在不同的場合,尾巴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我們習慣了這個小事不會有任何懷疑,但是不知道我們是否想過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亞洲獅子和非洲獅子的形狀會有一定的差異呢?
例如,亞洲雄獅的鬃毛較短,無法遮住耳朵,而非洲獅的鬃毛較長,可以很容易地遮住耳朵。其實這些都是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就是所謂的"一邊土水養一邊的人",對于野生動物來說,是一樣的。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達爾文的名言"物争天,适者生存"也是對生物體環境影響的解釋。
泥盆期,脊椎動物上岸,陸地環境改變了動物的形态結構;
在三疊紀時期,恐龍出現并迅速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地球;白垩紀時期,超大陸解體,由于地理隔離,導緻原始生物群逐漸形成生殖隔離;而近代人類的出現,又改變了世界的生物格局。
那麼,環境對動物有什麼特别的影響呢?我們以獅子為例,從自然環境變化、人為環境變化等緯度來探讨環境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環境變化對自然條件下獅子的影響>h1級"pgc-h-right-arrow</h1>
獅子起源于124,000年前的非洲東部和南部,直到20,000多年前才離開非洲,通過西南亞到達印度次大陸。
在人類文明不發達之前,野生動物主宰了世界,人類在自然界中帶來了恐懼,相對而言,這一時期是野生動物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疾病、幹旱、生物競争等因素仍能幹擾獅子種群的發展,但并不能徹底摧毀這個物種,畢竟, 依靠大自然的調節,獅子物種還活着,而且很好。
獅子的曆史地圖
很多人都擔心獅子鬥會怎樣。也有不少科普創作者分析過這兩個方面的差距,但是我們真的明白曆史上的獅子和老虎是否曾并存過呢?
其實,獅子和老虎真正共存的曆史,這個時期大概是從11.7萬年前開始的新大陸時期開始的,共存的地區是印度次大陸、中亞、西亞等地區。
老虎和獅子的生存需求高度一緻,是以在同一栖息地存在強烈的競争關系,但即便如此,獅子和老虎共存了數千年,這意味着沒有人類的幹預,自然界的動物可以發展成一個平衡的模型。
獅子和老虎的曆史共存區域
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其實細分下來,最重要的是獅子獵物對環境的影響,而食物則影響着獅子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加倫蓋蒂大草原上,由于野蹄的豐富,是以獅子的食物主要是一些肥蹄,很少捕獵其他動物,但生活在幹旱地區的獅子,沒有那麼好的"生活條件",相應地,豪豬在獅子的食物來源中會占據更大的比例。
南非的一頭獅子與一頭開普豬摔跤
雖然豪豬的腹部柔軟,但背部和側面都容易從荊棘上脫落,一旦獅子攻擊它們,就很容易被刺傷,這種小小的傷害有時會産生嚴重後果,統計資料顯示,僅在2019年,就有50例獅子被豪豬刺傷并死亡。
如果蜇傷的部分是下巴、牙龈或鼻子,獅子的狩獵能力就會下降,以至于無法捕獲任何食物,而這些獅子,極有可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類、牲畜等更容易被捕的物體上。
也許很多人會問,豪豬的體型很小,即使是成年豪豬,也隻有30公斤左右,為了這麼少量的肉,又冒這麼大的風險,值得嗎?這是值得的!
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填飽肚子是第二件大事(第一是交配和繁殖後代),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獅子會殺豪豬,因為在它們眼裡,回報是值得冒險的。
與這些差異相反,在我們看來,幹旱地區的獅子可能不如食物豐富的地區的獅子那麼好,但該地區的獅子都适應了當地的環境,并在這裡生活了幾代人。
南非卡拉加迪公園的一隻獅子臉上有豪豬棘輪
說了這麼多,我主要想說的是,其實自然環境的變化,如果沒有達到像寒武紀那樣,那麼生物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或者如冰川期的到來,讓很多物種突然滅絕那麼大的變化,依靠自然調控,物種才能達到數量上的平衡, 以加拿大蜻蜓為例,白靴兔每9-10年就會有物種數量波動,而加拿大蜻蜓會立即受到影響,出現增減滞。
在人類大規模捕獵獅子之前,依靠山地沙漠屏障,世界上獅子的分布穩定下來,從非洲到西南亞停滞不前,沒有觸及亞洲大陸,那裡的老虎更多。
蜻蜓和白靴兔的數量波動
<人類引起的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 > h1級"pgc-h-arrow-right"</h1>
随着智人的出現,人類在過去一千年中徹底改變了世界野生動物的分布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但重建立立了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新平衡。對人類世界發展的第一個影響是其生态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
過去,作為頂級掠食者,可以說所有的野獸都是它的獵物,但是人類文明出現後,站在獅子身上,以及人類,特别是封建王朝以來,人類技術越來越發達,獵殺獅子不再困難。
當然,除了獵殺野生動物,人類還有超強的環境改造能力,曆史上獅子遍布整個非洲大陸,除了撒哈拉沙漠,這樣一片沒有獅子的貧瘠之地,随處可見,但既然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對大自然的廣泛掠奪, 随之而來的是水土流失、草原荒漠化等環境問題,對于獅子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栖息地喪失。
到目前為止,非洲獅的栖息地很少,而且非常分散,以至于它們無法互相連接配接,導緻野生獅子的遺傳多樣性下降。
現有獅子分布圖
在坦尚尼亞,馬賽人,以前是獅子獵人,有一個男人成年的儀式,獨自狩獵雄獅,但現在他們是獅子的守護者。過去,人獅沖突在馬賽人的生活區很常見,獅子栖息地由于人類活動而縮小,獅子數量與1980年相比減少了近40,000隻。
現在,在環保主義者和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的幫助下,馬賽人更新了分隔人類和獅子生活區的圍欄,防止獅子越過圍欄捕食牲畜,并防止獅子受到人類生活的幹擾。顯然,坦尚尼亞的馬賽獅已經适應了與人類接近的模式。
志願者幫助馬賽人建造圍欄
自從1965年印度将吉爾森林用作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以來,生活在亞洲的獅子已經變得生機勃勃。總體而言,保護區的環境經曆了兩次比較大的變化,對獅子的影響也非常突出。
首先,在保護區建立的最初幾十年裡,保護區内的馬爾哈裡原住民并沒有遷出,他們在裡面放牧,一方面,當地蹄類野生動物種群發展緩慢,另一方面,獅子飲食的成分也産生了重大影響, 牲畜占獅子食物來源的75%,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獅子保護區邊緣的牲畜,牲畜占比較大。
但自1972年以來,印度禁止人類在吉爾森林國家公園的活動,Marharis已經搬到了保護區的郊區,在那裡,野蹄在沒有人類幹預的情況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長,種群數量迅速增長,野豬,瞪羚,鹿的數量增加了600%。 羚羊和其他有蹄動物與前一年相比。
一方面,野蹄數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人類搬遷,核心保護區的牲畜數量大幅下降,獅子的飲食成分發生重大變化,牲畜比例降至25%。
亞洲獅子
< h1級"pgc-h-right-arrow">氣候變化加劇了人與獅子的沖突</h1>
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氣候問題,各國都認真對待,那麼氣候對野生動植物有什麼影響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雪豹是一種生活在雪線附近的貓科動物,全球變暖對它的影響是多7倍的,首先,要減少它們的栖息地,森林線遷徙,專家估計,在未來幾十年裡,雪豹的栖息地将退居到更高的山脈30%左右。
氣候變化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挑戰者,雪豹和金錢豹曾經在森林線以上,一隻在森林線以下,當溫度變暖時,金錢豹的狩獵範圍擴大到更高的海拔,使其更有可能遇到雪豹。
事實上,現在雪豹的活動區域和金豹的活動區域在垂直度上存在重疊,2016年2月28日,四川貢嘎山保護區山脊上的紅外錄影機捕捉到了豹子和雪豹出現在同一地點,但時間點不同。
金錢豹是在4:42 p.m拍攝的,而雪豹是在6:56 p.m.拍攝的,兩者都是兇猛的捕食者,吃着相同的食物,遇到戰鬥很可能會引發戰鬥。
金錢豹和雪豹出現在同一個地方
氣溫上升也對獅子産生重大影響,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溫上升會增加非洲獅與人類之間的沖突。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非洲獅子的數量下降了42%,栖息地喪失和人與人之間的暴力沖突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獅子因殺死牲畜或攻擊人類而受到報複,但在非洲東部的一些地區,獅子之間幾乎沒有沖突,因為人類居住區遠離它們的栖息地。
但研究表明,全球氣溫上升可能導緻采采蠅傳播疾病的地理範圍發生變化。采采蠅在以牛血為食時會将其攜帶的病毒傳播給牛,導緻該病在牲畜中傳播,每年在非洲殺死300萬頭牛。
該研究發現,在未來30年内,氣溫上升可能會增加辛巴維(威),盧旺達和烏幹達部分地區的疾病傳播風險,并降低坦尚尼亞,莫三鼻克和肯亞等地的疾病傳播風險。
未來采采蠅病傳播的疾病程度的變化
一些地區疾病傳播風險的降低将導緻放牧的牛羊遷徙到該地區,到2050年,采采蠅傳播疾病的威脅可能會在東非大多數獅子栖息地消失,而在獅子分布不集中或獅子很少見的地區,風險會增加, 如果不采取行動,農民将轉移到此類疾病風險較低的地區,進而增加人與獅的沖突。人獅沖突加劇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陳詞濫調,我不會在這裡詳述它們。
死在陷阱裡的獅子
<圈養環境對獅子行為的影響 > h1級""pgc-h-right-arrow"</h1>
如果你隻看一隻安靜的獅子,你能分辨出它是野生的還是圈養的?這可能有點困難,畢竟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在圈養的動物中,它們在外觀上都沒有什麼差別,可能是野生的會很瘦。
但是,如果你能觀察到行為,我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任何對野生動物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來。圈養環境确實在很多方面直接影響獅子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2014年,研究人員比較了成都動物園圈養的三隻亞成年非洲獅,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滿,獅子被關在一個小檢疫大廳裡,第二和第三階段在豐度期和豐度之後轉移到獅子的老虎園。
觀察結果表明,獅子在第一期的休息行為明顯低于第二期和第三期,運動、警覺和進食的行為相對較高。
獅子休息行為的第二個時期高于第三個時期;
第三階段的獅子運動中,遊戲行為占比較高的水準。
非洲獅研究資料
研究表明,當獅子從小空間移動到大空間時,它們的行為會發生顯着變化。不同尋常的是,其他研究人員在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對三隻東北虎進行了類似的觀察實驗,發現老虎豐度前後的行為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别是在警覺行為和覓食行為方面。
其實我們隻需要去動物園看看它,這些獅子和老虎除了野外較低,警覺性和純野生性相比稍差一些,休息時間明顯更長。
東北虎研究資料
圈養獅子的"蛻變"也展現在繁殖上,野生獅依靠它們的自然發育,可以繁衍後代,但圈養的獅子,有時是因為"食物太好了"和不育。
常州市紅梅公園動物園有兩隻獅子,雄獅叫"小獅子",母獅叫"大虎",由于長期喂食高脂肪量的食物,籠子運動場地狹窄等原因導緻"大虎"太胖,"小獅子"爬不過去,未能成功交配,然後經過一系列調整,"大虎"終于懷孕了。
這可能有點滑稽,但其背後的理智觀點是,即使在野外,即使在獵物豐富的季節,獅子也不能自己吃得太胖,因為它們在進食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卡路裡,并且吃的肉量有限,并且不像人造食品那樣肥胖。
而圈養的獅子,如果不控制食物,增加籠子活動的面積,肥胖很容易成為動物的常見疾病。
<瀝青路徑對獅子狩獵方式的影響 > h1級""pgc-h-right-arrow"</h1>
随着人類世界的發展,基礎設施等也會對野生動物産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大多數時候是有害的,但有時卻能幫助它們。
例如,生活在波紮那喬貝國家公園薩沃蒂地區的獅子在一年一度的旱季不得不面對短缺的問題。
雖然喬貝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野生蹄子,但從8月到11月是旱季,嚴重依賴水和草的食草動物大規模遷徙,離開更多草豐富的地區。
當以前生活的有蹄動物消失時,這裡的獅子隻能看着大象,通常成群結隊地驅逐大象,然後發動攻擊,直到它們被擊倒以獲得食物。
有30多隻獅子被觀察到一起捕獵大象,通過驅逐将大象與它們的象群分開,然後獅子從四面八方沖上來咬大象,有些咬腿,有些咬尾巴,有些跳到背上咬,最終大象被擊倒,獅子獲得足夠的重量來吃。
獅子狩獵大象
不同尋常的是,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獅子在觀察比角馬更大的動物時也面臨着同樣的困境:長頸鹿。雖然長頸鹿是食草動物,沒有尖牙和爪子,但它們和大象一樣困難,它們巨大的體型和有力的蹄子會苦苦傷害獅子,是以捕食長頸鹿并不容易,但生活在現代獅子中似乎找到了一種更簡單有效的方法來利用人們建造的停機坪。
獅子追逐長頸鹿
獅子會先追着長頸鹿到瀝青覆寫的瀝青路面上,平坦堅硬的道路和長頸鹿蹄子的摩擦力變得非常小,是以長頸鹿很容易在害怕被獅子追趕的恐懼中摔倒,一旦長頸鹿摔倒,對于獅子來說,殺死它就成了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
适應環境,利用環境,南非獅子在這一地區做得很好,還有遠至北美的土狼,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土狼的栖息地擴大了40%,已經滲透到北美的大部分城市,并成為城市的"新居民"。
落在柏油路上的長頸鹿
<h1級"pgc-h-right-arrow">遊客頻繁通路會增加獅子的心理壓力,增加</h1>患病風險
除了靜止環境對獅子産生的巨大影響之外,人類作為地球環境的一部分,也會對獅子産生影響,不僅在狩獵、栖息地侵占方面,甚至在人們不做的事情方面,而且可以通過觀察它們來影響它們。
研究人員在南非的Ado Elephant國家公園觀察獅子時發現,當它們有訪客時,它們與沒有訪客時有不同的心理壓力源,是以表現出它們的行為。
研究發現,當遊客觀看它們時,獅子打哈欠、站立、坐下、走路等不安的行為會明顯增加,而當沒有遊客時,獅子滾動、舔毛等放松行為會明顯增加,此外研究人員還測量了獅子每分鐘呼吸的次數, 确定獅子的心理壓力,發現當有遊客時,獅子每分鐘的呼吸量增加,說明他們是心理壓力,專家說,如果獅子有長期的心理壓力。他們可能會降低免疫力,進而增加某些疾病的風險。
不難了解,人類長期處于高壓力和緊張狀态,也容易出現一些不好的情緒,或者增加患病的風險,對于生活在動物園裡的動物來說,由于環境狹窄等因素,會更容易出現應激障礙等問題。
(初衷作品,喜歡請喜歡,關注我,看到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