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共产党人把话剧带进了新疆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作者: 程悦

"先生,我要打仗,我要打日本仗!"

"李先生,等一下,等一下。"

在舞台上,赵丹饰演的李先生眉头大,精神抖擞,与留着八字胡子、消极反抗的国民党官员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那些不愿为战争做贡献的人。这是赵丹在帝化(今新疆乌鲁木齐)上演的《抗日战争》一幕。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和爱国进步人士将戏剧艺术带入新疆,用戏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反日进步思想宣传,鼓励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支持抗日战争。

早在1938年5月,延安的共产党员就在《新兵营》中表演了《放下鞭子》和《警察》等宣传剧。为进行革命宣传,党员林启鲁、李云阳、朱丹华等组织师生到高中排练戏剧。同年11月,在新疆人民反帝总会的领导下,迪化学生联合会举办了戏剧比赛,《新疆日报》刊登了比赛特刊。当时在重庆的赵丹在报纸展上看到了这本报。

1939年8月,24岁的赵丹随妻子叶鲁喜、共产党员徐伟、王伟来到新疆,将新疆的戏剧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赵丹在918事件8周年之际应邀前往新疆。他的戏剧《打架》在重庆演出时引起轰动,除了赵丹的表演外,还有许多来自玉村、白大方、新疆学院的人士也参加了演出。

经过三周的紧张排练,该剧上演。在舞台上,演员们真正投入到保护国家、抵抗侵略的决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台下,观众们震惊不已,紧接着喊着口号。

剧轰轰的城市,场上人满为患,打了半个月,有铁杆剧迷从一看最后一场。毛敦在《新疆日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来宣传这部剧。《新疆日报》在社论中说,新疆的戏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对新疆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把话剧带进了新疆

1939年,赵丹执导、主演的抗日战争剧《战事》在迪化上演,引起全市轰动。(制图:蒋浩林)

"亚当,在这里展示你的才华。毛墩就这样鼓励赵丹。他们在戏剧业务中相互支持。此前,毛盾为新疆学院学生组织了"戏剧研究会",创作了报告剧《新新疆之歌》,培养了一批戏剧创作和表演人才。

新疆文化协会实验剧团成立于1938年11月,是新疆第一个专业剧团,共产党员徐伟、余村和白大方参与剧团领导。该剧团首次招收了20名学生,开设了社会科学、现代文学和其他新文化内容的课程,毛盾等人自学。经过五个月的学习,20名学生在天山南北播种。

与此同时,新疆出现了大规模的业余戏剧团体。《抗日战争》被翻译成维吾尔族的舞台,每一场演出都有观众情不自禁地摘下身上的金戒指、金耳环,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戏剧作为新疆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培育一代革命青年的成长、促进新疆人民的政治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