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一名97岁的中国男子在北京去世,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当天罕见地发表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称他为"受人尊敬的外交官"。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也非常尊重他,他告诉记者,黄华是"他见过的最有能力的公务员之一"。
老人黄华是一位"红色外交官",曾担任新中国的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黄华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磁县,1932年,19岁的黄华被燕京大学经济系录取,当时燕达用英语教学,使黄华对学习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未来能够进入外交领域的重要原因。
当时,华北地区,可谓是多事之秋,北方有日本虎,内地是一群中国通奸挥舞旗帜的人,在燕达校园里,有一群进步的学生成立了抗日救世大会,黄华加入进来,成为一名活动家。
当时,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燕达新闻系任教,与黄华、黄静等进步学生关系密切,斯诺在北平的家,也成为黄华等人了解新事物的窗口,正是在这里,黄华、黄晶等人与斯诺夫妇经过协商,决定发起一场强大而影响深远的"129运动"。
尽管黄华在竞选期间被捕入狱,但他对革命仍然充满信心,正是在那一年,斯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向他致敬。
斯诺对红军和共产党非常钦佩,以至于他一直想去延安,1936年6月,当他被批准时,担心周围没有翻译,他想了左右,想到了黄华,急忙走近他说话,征求他的意见。
黄华也惊喜不已,他早就萌生了去延安的念头,既然有斯诺的诚挚邀请,黄华马上同意下来。
有意思的是,黄华正要参加毕业考试,但他觉得去延安比毕业考试重要得多,于是放弃了考试。后来,黄华每次回忆起这件事,都会笑着说:"我啊,没从燕达毕业,是个学生啊!"
在延安,斯诺结识了大量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领,他们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采访,正是因为黄华的翻译和校对,才使这些采访准确而真实,给斯诺创作的《西行》一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附图:1970年黄华和斯诺回到延安)
毛主席看到黄华,听他讲"129"运动,笑着说:"好吧,很好,没看到你是学生娃娃,工作能力很好。就这样,黄华留在延安,担任后方指挥部翻译、朱德的政治书记等,直到1944年,他成为中央外事组联络处处长,在外交战线上战斗了一辈子。
在1954年4月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8月的万隆会议上,黄华担任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和新闻发言人,英语流利,外交才干。
在这两次会面中,黄华也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总理后来对大家说:"黄华同志的工作很好,很细致,尤其是他的英语,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1971年7月8日,正在访问巴基斯坦的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突然"消失",消失在世界媒体的眼中。一天后,一架客机缓缓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的跑道上,接吻者已经"消失"。
基辛格对中国的秘密访问是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赛前一站,也是我们就此事项进行的六轮会谈。周总理会见基辛格后,黄华负责谈判。
基辛格强调,尼克松访华是受中国邀请的,但黄华不这么认为,坚持认为应该"同意访问",不应该刻意加上"中国的邀请"。双方陷入僵局,黄华不得不将此事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决定。
毛主席听说这件事,笑着对黄华说:"人话对啊,这实在不好,应该改。"在得到毛主席的批准后,黄华去周总理那里咨询,周总理在上面加上了"学"字。
基辛格和黄华看到了,都佩服周总理的改变,可以说是上帝的笔,作为回报,基辛格还加了"愉快"三个字。
纠纷解决后,在会面中思维敏捷、优雅的黄华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好朋友。
1971年10月25日,召开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应有地位和合法权利。那天,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面对喜讯时,笑着被外媒形容为:"那天,乔的笑声打碎了联合国大厅的玻璃。"
而坐在乔冠华身边的那个人,中国第一任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他的笑容有些含蓄,但眉毛还是无法包含喜悦。
在担任联合国常驻代表五年后,黄华于1976年回国,接过外长接力棒,成为继周恩来、陈毅、纪鹏飞、乔冠华之后的第五任新中国外交部长。
1980年9月,黄华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成为国家副干部。
黄华与基辛格的友谊也一直保持着,2001年美国"九一一"事件爆发后,黄华首先打电话给基辛格表示慰问。基辛格很感动,他告诉记者:"他(黄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外交官,不仅非常坚定,非常有才华,而且非常人性化。"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时,基辛格从大洋彼岸飞过来,除了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外,还去医院看望他的老朋友黄华。
黄华于2010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为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参考:《体验与洞察》《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