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读马小平老师

重读马小平老师

马小平先生

马小平,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2012年通过邓康彦执导的纪录片《火影》认识了他的故事。2014年,另一部纪录片《我的生活我的教训》再次出现,但这次马小平由演员傅冲饰演,他于2012年1月16日去世。

马小平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言老师,怎么可能拍两部纪录片,不懂的人当然认为这是一个谜,但当他们知道的时候,会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九年多前,我记得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还不到200字,现在,开完百度百科后,马小平,中学语言老师,教育家。这样的字眼已经一见如荼,他的介绍已经是上千字的内容,这是为了说明马小平老师已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马小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湘潭I、东莞中学、深圳中学任教,他是一位理想、雄心勃勃、情绪化的教育者,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言老师,但在他去世后,著名教授钱立群、21世纪教育学院院长杨东平, 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北京女商人王伟知道他的故事,哭着想,这样一位老师在世时鲜为人知,不为人知,但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活着,于是王伟在全国各地找了几十位像马小平一样的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谈起对教育的看法,也是对马小平老师的一种记忆。

我钦佩马小平,原因在于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我一样,而且成绩是我的百倍以上,我学习教育理论始于2009年,从那时起,仅教育就购买了一百本书左右,虽然不是全部读得好,但至少要粗略一看, 这对我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在头二十年的时间里,从未读过教育专著,这十年真的是邪恶的,彻底改变了自己,但也发现现实是完全相反的,但一旦接受了这些想法,也坚定了坚持,即使被现实压垮,也不会弯曲。小学教育的现状能改变多少,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同事和同龄人都和过去一样?

马小平先生有七千本书,我很惭愧!他的书只有一半,有的没读过,马先生肯定是一个爱书的人,多读书,会思考,会对同一个问题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会有历史责任感,会有所作为,会有长远的眼光。想象一下:有几位老师买书就能超过马先生!恐怕连我的书都达不到!

马先生最佩服的是,他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教材的内容涉及的很少,我非常同意,我觉得语言学科没有用教材最好,独立语言老师郭楚阳也持这样的观点,因为生活一点一点, 每个方面,都没有语言的影子。马老师的语言课堂是阅读,这是语言的灵魂,但语言课堂的现实是做主的,语言学习应该是听、说、读、写,主要是读写,最重要的是写作,而且我敢肯定:所有学校、所有语言老师都不把写作作为重中之重, 但要把把问题放在首位,不仅语言课堂上不存在阅读,老师这群,读书多少人?有多少人在读中文?老师不读书,如何给学生当榜样?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当家长们要结束的时候,家长们的同学们围着马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谈谈课本的内容,但是在讲座之外,马老师无言以对,父母离开后,他只能独自哭泣,为父母的误解和心痛,为别人不理解和悲伤。我很幸运,我像马先生,但我没有得到父母的对待。

在灾难毁灭人类之前,必须培养能够应对灾难的新一代人。这是马老师一生中多次谈到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思想来源于英国教育家托宁比的"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汤因比认为,人类面临着"破坏自然环境"和"战争冲突"两大灾难,教育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于是,马先生在病床上,饱受化疗中身心剧痛的折磨,经过无数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敲响命运之门"的选书工作。这本书有102篇论文,对提高年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马先生曾经举办过一次人文素养讲座,起初人满为患,同学们很开心,但后来,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不是马先生不好,而是这些内容与考试无关,对大学毫无用处。

钱立群教授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他退休了,到几所国立知名中学开学,同样是人海的开始,门科拉的结束,原因也是考试的内容与考试无关,大学毫无用处。

最近,读了一本《优秀的绵羊》的书,如果你直接告诉你,这本书不是关于绵羊的,而是关于人的,你肯定会想到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孩子,我不知道,不是那么,但是M国,是的,你没有错,是M国,在他们的制度中也是培养这样的人才。作家威廉·德雷塞维奇(William Dresevich)指出,世界领先的学校也在输出过度自信,朋友圈的同质化,自称,思维僵化,与社会脱节,失去人格的优秀绵羊,他们的缺点与我们一直在批评的一样,我的上帝!原来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是全球性的,绝不是任何国家独有的!汤宁比和马小平所担心的全球性灾难,或者说教育危机,都不是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