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讀馬小平老師

重讀馬小平老師

馬小平先生

馬小平,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2012年通過鄧康彥執導的紀錄片《火影》認識了他的故事。2014年,另一部紀錄片《我的生活我的教訓》再次出現,但這次馬小平由演員傅沖飾演,他于2012年1月16日去世。

馬小平是一個普通的中學語言老師,怎麼可能拍兩部紀錄片,不懂的人當然認為這是一個謎,但當他們知道的時候,會被他的行為所感動。九年多前,我記得百度百科對他的介紹還不到200字,現在,開完百度百科後,馬小平,中學語言老師,教育家。這樣的字眼已經一見如荼,他的介紹已經是上千字的内容,這是為了說明馬小平老師已經越來越被社會認可。

馬小平,畢業于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曾在湘潭I、東莞中學、深圳中學任教,他是一位理想、雄心勃勃、情緒化的教育者,雖然他隻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語言老師,但在他去世後,著名教授錢立群、21世紀教育學院院長楊東平, 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北京女商人王偉知道他的故事,哭着想,這樣一位老師在世時鮮為人知,不為人知,但像他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活着,于是王偉在全國各地找了幾十位像馬小平一樣的老師,把他們放在一起,談起對教育的看法,也是對馬小平老師的一種記憶。

我欽佩馬小平,原因在于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我一樣,而且成績是我的百倍以上,我學習教育理論始于2009年,從那時起,僅教育就購買了一百本書左右,雖然不是全部讀得好,但至少要粗略一看, 這對我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從事教育這麼多年,在頭二十年的時間裡,從未讀過教育專著,這十年真的是邪惡的,徹底改變了自己,但也發現現實是完全相反的,但一旦接受了這些想法,也堅定了堅持,即使被現實壓垮,也不會彎曲。國小教育的現狀能改變多少,因為我們幾乎所有的同僚和同齡人都和過去一樣?

馬小平先生有七千本書,我很慚愧!他的書隻有一半,有的沒讀過,馬先生肯定是一個愛書的人,多讀書,會思考,會對同一個問題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會有曆史責任感,會有所作為,會有長遠的眼光。想象一下:有幾位老師買書就能超過馬先生!恐怕連我的書都達不到!

馬先生最佩服的是,他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教材的内容涉及的很少,我非常同意,我覺得語言學科沒有用教材最好,獨立語言老師郭楚陽也持這樣的觀點,因為生活一點一點, 每個方面,都沒有語言的影子。馬老師的語言課堂是閱讀,這是語言的靈魂,但語言課堂的現實是做主的,語言學習應該是聽、說、讀、寫,主要是讀寫,最重要的是寫作,而且我敢肯定:所有學校、所有語言老師都不把寫作作為重中之重, 但要把把問題放在首位,不僅語言課堂上不存在閱讀,老師這群,讀書多少人?有多少人在讀中文?老師不讀書,如何給學生當榜樣?如何引導學生閱讀?

當家長們要結束的時候,家長們的同學們圍着馬老師,問他為什麼不談談課本的内容,但是在講座之外,馬老師無言以對,父母離開後,他隻能獨自哭泣,為父母的誤解和心痛,為别人不了解和悲傷。我很幸運,我像馬先生,但我沒有得到父母的對待。

在災難毀滅人類之前,必須培養能夠應對災難的新一代人。這是馬老師一生中多次談到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思想來源于英國教育家托甯比的"與災難賽跑"的教育理念。湯因比認為,人類面臨着"破壞自然環境"和"戰争沖突"兩大災難,教育是實作自我救贖的唯一途徑。于是,馬先生在病床上,飽受化療中身心劇痛的折磨,經過無數日日夜夜,終于完成了"敲響命運之門"的選書工作。這本書有102篇論文,對提高年輕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馬先生曾經舉辦過一次人文素養講座,起初人滿為患,同學們很開心,但後來,人越來越少,為什麼?不是馬先生不好,而是這些内容與考試無關,對大學毫無用處。

錢立群教授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他退休了,到幾所國立知名中學開學,同樣是人海的開始,門科拉的結束,原因也是考試的内容與考試無關,大學毫無用處。

最近,讀了一本《優秀的綿羊》的書,如果你直接告訴你,這本書不是關于綿羊的,而是關于人的,你肯定會想到我們教育體系中的孩子,我不知道,不是那麼,但是M國,是的,你沒有錯,是M國,在他們的制度中也是培養這樣的人才。作家威廉·德雷塞維奇(William Dresevich)指出,世界領先的學校也在輸出過度自信,朋友圈的同質化,自稱,思維僵化,與社會脫節,失去人格的優秀綿羊,他們的缺點與我們一直在批評的一樣,我的上帝!原來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是全球性的,絕不是任何國家獨有的!湯甯比和馬小平所擔心的全球性災難,或者說教育危機,都不是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