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戏曲传承中院团的角色担当

作者:人民网

来源:人民日报

戏曲传承中院团的角色担当

影:曹操和杨秀在京剧电影中。尚昌荣饰演曹操(右),颜兴鹏饰演杨秀。

戏曲传承中院团的角色担当

石艺红饰演杨玉环。文字和视频

戏曲传承中院团的角色担当

陈少云(左二)是上海北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弟子郭仪、于同慧、鲁肃任教。摄影:北京剧院在上海

戏曲艺术付之火,学院是京剧传承的主体责任。每个北京剧团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实力构成都不尽相同,学院必然要精确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艺术定位。专业剧团不仅要有明确的责任感和清醒的职业选择,还要有积极引导戏剧艺术价值取向的作用。特别是要有鲜明的文化地位和审美理想追求,激活艺术家的创造力,从而在歌剧发展中做出前瞻性的规划传承。

京剧艺术的传承,必须建立在对京剧艺术传统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认识之上。上海北京剧院的艺术传承是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激活传统,融入时代,其实践经验值得总结。

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寻找合适的戏剧艺术定位和发展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上海北京剧院就制定了剧院发展规划,初步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实验性、规范化"的一流剧院的目标。90年代初,在充分探讨京剧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后,剧院的艺术风格被总结为"京海融合"。在客观评价戏剧人才的状况后,要对人才的培养做出判断。特别是,在经历了京剧《曹操》、《杨秀》的创作之后,剧院汲取了各方智慧,秉承周新芳演绎戏剧的理念,追求舞台的整体艺术效果,明确提出了"寻求古典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最契合"的艺术命题。

这些对随后的艺术遗产和剧院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贞洁观事件》《成龙廉洁》《成败与否》《金缕梅之歌》《春秋二》《海狸猫为王子》《潘丝洞》《三母与王英》等,这些主题和流派都不是同一部剧,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建立了深厚的、有分寸的艺术关系。对于大量的传统老戏,剧院也尽可能地组织和传递。

上世纪末,上海京剧院开展了"沪京剧发展战略探讨",组织国家级戏剧专家探讨传统京剧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战略制高点,以拓展文化视野,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进入新世纪,上海北京剧院阐述了剧院未来的发展:"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实现了京剧艺术的现代转型。"

几十年来,上海北京剧院以代际传承的形式寻求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受红色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寻找合适的艺术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剧院,坚持"一个蓝图画到尽头", 使剧院在既定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具有文化意识的艺术家在传承中发挥作用

京剧是"角落"的艺术。京剧传承需要文化意识,才能在艺术家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上海的北京剧院,我们把老院长周新芳的艺术理解为一种演戏的概念和理念。《曹操和杨秀》是一部非侨民剧,"上海北京剧院院长马可说。一句话,体现了大家对周新芳的玩法精神的认可和追求。

上海北京剧院拥有一批艺术家,他们不仅深谙京剧传统,而且掌握了艺术传统,感知时代精神。他们创造了上海北京剧院的文化氛围,并被剧院的文化氛围所塑造。剧院注重在创作思想和舞台节奏层面继承周新芳等京剧著名艺术家的戏曲理念,积极培育新流派。比如上海京剧的行为艺术家尚昌荣,在艺术传承上与彝族派系没有任何联系,但在演戏概念上却对彝族学派有着深刻的理解。尚昌荣的艺术思想是辩证的,善于用京剧的节目人物塑造人物。他的创作方法,甚至传统老剧中塑造人物的创作意识,不仅影响着一部剧的风格,也影响着周围的艺术家。

在上海的北京剧院,如果演员偏离角色,沉溺于自我表达,就很难得到同事的尊重。这与剧院的宣传有关,也与《尚昌荣》《陈绍云》的榜样带头作用有关,从而成为共识。剧院有责任进一步将这一共识带入整个剧院的集体审美理想。

在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上,注重塑造能力提升的作用

人才培养,注重传承。传承,不仅传授他们的艺术功底,更培养他们的个性。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院的未来乃至戏剧。

继承的目的是使用,是塑造人物。正如尚昌荣所说:"给传统技能'死而学'。"上海的北京剧院常年搭建平台,邀请资深艺术家为年轻演员精心表演。仅一年一度的"暑期培训"制度就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以京剧演员石一红、王玉宇为代表的京剧骨干成长起来。

京剧的遗产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常态。从2011年开始,上海北京剧院启动了为期五年的人才培养计划,名为"青年秀场"。项目设置了"开始、跨度、接力、冲刺、终局"5个年度节点,从"四工五路"开始,进入经典老戏的初次转移、再精炼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经典阶段的类型,着力于年轻演员的编程规范和角色塑造能力的提升。项目年度考核,有淘汰率,最终形成"金字塔结构",选用"四工五法"打好基础,善于塑造人才的作用,已经举办了两季。

在过去的10年里,上海的北京剧院也大力提升年轻一代演员在剧院古典保护剧的代际遗产中塑造人物的能力。特别是在《尚昌荣三部曲》传承下,尚昌荣个人对年轻演员来说,从剧到戏,从吐痰、声乐到唱歌、吟诵,再到人物的情感理解、表达、手把手的教导,一一一、一个的指导,让严格的节目规范在年轻演员心中活生生地、动人。这是京剧演员塑造角色、传授艺术思想的方式。正是这种发薪之火,青春版的曹操和杨秀、《贞洁事件》《廉洁成龙》《成败小鹤》《海狸猫为王子》等剧在舞台上扎实向上,傅希茹、杨东虎、蓝天、高红梅、杨洋、鲁沊、陈胜杰、董洪松等新一代演员随着舞台修炼而成长。

探索有利于艺术能量释放的工作机制

良性艺术遗产需要探索有利于艺术能量释放的运行机制。在现有制度下,学院内部运作机制有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空间。

例如,北京剧团演出计划编制的依据大多是剧场内部需求,短期内,难以适应演出市场运作的信息传播要求。因此,上海北京剧院实施的"演出项目总体规划机制",根据市场和观众需求,提前编制一年的演出计划,使演出信息在潜在需求群体中充分传播,扩大影响。

京剧艺术的发展、推广和传播,应将最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民族民粹主义相结合。例如,如何与私人文化机构合作?在维护剧院国有产业和资源的前提下,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一批艺术骨干的艺术能量,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上海北京剧院首先制定了剧院的相关运营法规和机制,然后与相应的民营文化机构签订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事实证明,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扩大艺术家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在戏剧制作上,上海北京剧院试图运行"项目制片人"的机制。从王宇的《赵氏孤儿》京剧项目到颜青谷的《小丑挑梁》京剧丑角艺术展项目,剧院正在积极改革自身机制,获得新的启示,进而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学院是从事艺术实践的艺术家的基本组织,只有高效组织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艺术生产力和创造力,才能成为艺术家的精神家园,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

(作者为上海市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

制图:赵伟

人民日报(2021年9月30日第20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