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看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1959年,富连成会弟子袁世海在演京剧《龙凤》时,将张飞外表的三下台阶改成了三行街:一看前方,二看敌人来了又没来,三看四周的情况;与他一起工作的梅兰芳称赞"他的发挥,短小,犀利,聪明"。

"张飞的表演通过袁世海的巧妙设计,演绎得很简单,那就是展现了张飞敏捷的人速,也展现了他稳重的冷静。中国美术学院戏剧学院的学者张维瑞说,这种惊人的外表得到了袁世海对节目的巧妙应用以及他严谨和标准化的基本技能的支持。

来看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1990年,袁世海在惠班金晶200周年演出中饰演张飞(新华社记者杨飞正)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富连城戏曲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众多学者专家认为,扶连城学会的发展,对于当前戏曲《首征创新》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作为京剧的"第一分班",北京富连城戏剧学会成立于1904年,在44年的运作中培养了近800人八门学科,包括马连良、余连泉、叶圣兰、袁世海、谭元寿、梅兰芳、周新芳等著名机构,是京剧史上最长的一所, 人才培养最多,京剧教育机构最深远。

来看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富连城社会宗派艺术家开放部分("富连城戏曲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图片)

1935年,文人吴凡轩曾评论道:"傅连城剧社,因为它没有顺应时代潮流,反而因为一些没有彻底改革的人第一次失败,而且反连续剧不扎实,所以越是成型,富联进入戏剧社会,规范深刻, 注意玩法。但与时俱进,时代正好相反。"

"富连成学会始终坚持中国戏曲的传统方法和程序,延续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力,从而经受住了京剧市场的考验,获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深圳大学戏剧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陈诗国指出,富连成坚持传统的表演方式和节目,反而成为竞争中的筹码。

来看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富连城学会旧址("富连城戏曲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作说明)

20世纪90年代初,舒伟在宁夏师从来自富裕社会的张元奎学习戏剧。现在中国戏剧院北京戏曲系主任舒伟回忆起过去,至今仍有过的身影:"他的歌唱有着传统的花脸规范,要求学生吐痰清晰,气口要求特别严格,能慢下来,不能慢下来的地方一定要有一口气。音量需要从计数器到剧院最后一排的呼叫。"

"几代京剧人坚守守阵,使我们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京剧艺术传承。对于当代戏剧教师来说,守是教学中必须掌握的第一个措施。我们应该将规范和严谨的歌剧艺术传递给下一代的继任者。"舒说。

如果说严谨规范的动作是歌剧的"字",那么表演程序就是歌剧的"字"。一篇文章是否写得漂亮,一句话是否写得好是关键。

来看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1959年,马连良演京剧《赵氏孤儿》(新华社陈正清)

1959年,富莲成会弟子马连良在《赵氏孤儿》中再现了中年婴儿的角色。程宝宝被杀在赵家曼门现场充满了紧张、寂静、杀戮的气氛。

"他冒着生命危险向赵朔家通风致辞,在告别赵硕夫妇离开现场、摇晃水袖、吊嘴等一系列戏曲动作,不仅体现了马连良自身扎实的基本功,也把人物的堆叠和站立等内心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广东省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才说。

专家指出,风格化是歌剧的本体特征,是塑造舞台形象的戏剧基本语言,因此坚持风格化是歌剧发展创新的前提。

"虽然'程序'这个词在呈现上感觉有限,但它可以在'程序'中自由飞行,以显示独特的个人魅力。"中国戏剧院教师刘伟说。

不过,京剧是在农耕时代制作的,演出方案也是在农耕生活的基础上精炼而成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审美品味。但20世纪以后,中国逐渐进入工业化,信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当代人物方面,京剧应该如何利用节目进行创新?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王安奎曾建议,新节目的创作要与整体戏剧创作紧密结合,将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现代舞元素引入戏曲,可以丰富戏曲的演出。

来看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2004年,张福鼎演绎现代京剧《江杰》(新华社)

"骆驼香子"中的"洋车舞","花子良"中的"篮子舞","姜妹"中的"绣红旗"......近年来,创作者遵循这一思路,在方案创新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中国戏剧学院京剧系原主任马玉轩认为,节目创新也可以来自传统,比如《红灯》模型剧《红灯》中的李雨和手铐工具,就是以传统剧《马车选兵》为原型。

"京剧创新必须有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艺术家孙平说:"京剧是'大见小'的艺术,所以京剧在创新'原味清远'的同时,在选题上也要有选择, '大惊小怪'是京剧创作应该遵循法律的。"

记者:白伟、何凡

新媒体编辑: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