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百年党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 王伟光

作者:方志四川

学习党史必修课

从党的百年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王伟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一个伟大而特殊的历史年,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和特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中共的首要政治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不仅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近代以来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取决于中国所处的世界形势。 和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趋势。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变成了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批评的武器当然不能取代武器的批评,物质力量只能被物质力量摧毁,但一旦理论掌握了群众,它就会成为物质力量。"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都必须产生相应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发现了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社会主义必须占上风的历史规律,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阶级的历史规律,他们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肩负起消灭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只有依靠无产阶级和群众, 最强大的物质力量,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才能摧毁资本主义,彻底埋葬旧社会,建立一个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这一先进思想献给了工人阶级及其公众。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工人運動處於自發階段,其唯一目的就是經濟鬥爭,這只不過是摧毀機器和沒有明確政治目的的罷工示威。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通过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的舆论传播、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力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加上工人阶级巨大的物质力量,已经发挥并正在发挥巨大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明确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图为陈旺道在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多个版本(图片:视觉中国)

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就会立即、永久地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道路,这是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的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了拯救生活在深水和热中的中华民族,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提出了各种拯救国家的计划,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这场以拯救国家和人民为目标的斗争和探索,虽然每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的进步,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主观根源在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除了老农民起义,在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中,幻想使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武器,使用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旧式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走富裕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不可能拯救中国,复兴中国,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是不允许的。这是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世界已经进入了由大势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自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中以来,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五四运动洗礼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十月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必由之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必然选择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政党作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形势、关系和地位,科学地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形成正确的路线, 指导中国革命的原则、政策和战略,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以此为契机,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不间断地分两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一直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致富到强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正确的政治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基本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理论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正如中国共产党有着百年辉煌的历史一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真理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分析。俄国的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的权力。在农民占绝大多数、产业工人人数较少的中国,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引导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进行武装革命,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的。在党的历史上,脱离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几乎埋葬了党的事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世界形势、国情,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形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就中国革命未来命运和战略的重大原则作出科学结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功地走出了武装工人和农民、武装斗争和包围农村城市的正确道路。从成败的教训中,中共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本质上是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在于特殊性,没有一般性离开特殊性,普遍性来自特殊性,离开特殊性,普遍性也失去了意义,成为抽象的教条。从哲学上看,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原作'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中,毛泽东科学地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哲学原理,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中国革命是"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必须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1938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与各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的联系。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去......离开中国特色去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质、方法和形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党的领导人一直是这种结合的光辉典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成就,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 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模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现实相结合的最新典范。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两次伟大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项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第一大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圆满完成新民主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大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这个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融合、大成就、大跨越、大成就,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归根到底,是对特定时代和特殊国情的科学回答,把握时代主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武装的指导。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有一种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武装理论,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清楚地认识到,在旧中国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少数工人阶级的条件下,为了建设一个强大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进行一个全面的、 深入、系统、全方位的理论武装力量,对抗工人阶级及其人民的先锋队。其中,理论武装力量的重点是党的高级干部。高中干部的领导水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指出:"从承担主要领导责任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党有系统地学习而不是零碎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志,实际上而不是空洞地学习,我们党的战斗力就会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核心要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观察者的技能。特别是新干部和年轻干部要努力学习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自觉地用思想、指导实践,推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加强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力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最重要的是解决理论与现实的联系问题。学习作风的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从本书出发,或者从现实出发,区别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分水岭。要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以学习为中心。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仅是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他们的理论指导,就是用它来指导实践,付诸实践,改革实践。一百年来,我们党的每一个发展,每一次胜利,都是党的同志坚持理论和学习实践,修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教训,做好这篇伟大文章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继承和发扬了重视理论学习、善于联系理论与现实的优良传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式,与时俱进。"阅读是学习,使用是学习,学习更重要,"习近平秘书长说。"这要求我们防止突飞猛进,防止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一切实际考虑,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中,转化为规划思想,主动推进发展,提高工作方法的能力。它不仅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而且在实践中丰富了发展理论,从而利用学习,促进学习,利用学习。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本质,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密切相关,何时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何时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正确领导党,关键在于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马克思主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要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要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工作为指导,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而要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工作,关键在于是否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生生的灵魂,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死板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发展。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不断发展的实践保持密切联系,永不脱离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

党的百年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是相互交织和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辩证发展历程,以理论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势而上,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