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夏天,玛丽、雪莱、拜伦等作家经常在日内瓦郊区相遇,偶然有人建议大家写一个恐怖故事。后来,只有玛丽的作品完成了,那就是《弗兰肯斯坦》,被称为人类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于1818年出版,出版后,它立即在欧洲流行起来,作家玛丽。雪莱也被称为科幻小说之母。
玛丽。雪莱通过弗兰肯斯坦的悲惨命运,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面对科技,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克制,在自然面前,人们应该保持尊重和恐惧,而不是对自然的无限破坏。从今天的作品来看,玛丽。雪莱不仅探索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和滥用,还探索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说早期的科幻小说为未来的科幻电影奠定了基础,那么弗兰肯斯坦不仅为科幻小说奠定了基础,也为科幻小说最基本的叙事模式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许多科幻电影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同样的表情。例如,"地球停止之日"。

1951年,这位美国导演拍了一部名为《地球停止之日》的电影,用外星人克拉图来表达导演对政治、科技、人类命运的看法。关于影片的结尾,人们有复杂的感觉。对于科幻迷来说,《地球日》的结尾削弱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并没有凸显外星人克拉图在电影中所见所闻的意义和价值。有粉丝也表示,"地球停止日"的结束是对人类的一个警告,是一个升华的主题。
地球停止日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影迷们今天对这部电影仍然感到高兴?
外星人克拉图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华盛顿,呼吁禁止核试验。但是,骄傲的地球人没有听从他的劝阻,而是开枪打死了他,并逮捕了受伤的克拉图。克拉图想尽一切办法逃出监狱,躲起来扮演卡彭特先生。但克拉图被军方枪杀,因为房东的一位朋友的举报。此时,克拉图飞船中的机器人复活了克拉图。
为了唤醒人类,克拉图复活后,通过自己的力量,瘫痪了地球上所有的电器。虽然瘫痪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这一小时包含了克拉图对人类命运的预言和警告。最后,克拉图乘坐自己的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
仅从剧情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科幻故事。但是如果你分析一个科幻人物克拉图,你可以看到克拉图来自于来到十字架上,然后是复活,升天,所以画面的命运显然是和耶稣在一起。基督是相似的。而克拉托的理性、智慧、宽容、奉献等等,也是耶稣。基督代表着同样的宗教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克拉图变成卡彭特先生的过程,也有一种关于宗教的影射,"木匠"的意思是"木匠",而耶稣恰好是世俗身份中的木匠。
在《地球停止之日》中,有一个反角色叫汤姆。史蒂文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实际上是犹大的原型。科幻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世俗人的影射,通过它我们看到了世俗庸俗与人性的鸿沟,科幻电影是一束照射进来的人性鸿沟,留下阴影。
科幻电影在叙事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特征,一个是宏观的,另一个是流畅的。这两个特点不仅为科幻题材增添了更多的元素和情节,也丰富了科幻电影的内容。然而,无论科幻电影如何变化,其叙事模式始终是"一样的":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从外太空或其他维度的生命到地球,或与人类作战,或帮助人类与邪恶势力抗争,最终通过神奇的力量和献身牺牲精神实现人类的救赎。
这种叙事模式自第一部科幻电影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典模板,我们在分析科幻电影时,依然无法跳出这个魔咒。
今天,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停止日,我们实际上可以了解科幻小说作为美国社会文化的地位。换句话说,通过科幻电影,我们了解了美国社会的文化、宗教甚至意识形态。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构成科幻电影中基督形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h1类"pgc-h-arrow-right">社会因素:</h1>
美国是一个宗教性质浓厚的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广泛。"美国宗教繁荣的兴起是周期性的,周期约为100年,"福格尔说。每个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大约一代。"这一声明表明了美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狂热追随以及美国宗教的活力和持久性。
第一次宗教复兴发生在十八世纪(1730-1757);
第二次宗教复兴发生在十九世纪(1800---1920);
第三次宗教复兴发生在二十世纪初(1890---20世纪初);
第四次宗教复兴发生在1950年代和1980年代(1950年代和1980年代);
其中,第四次宗教复兴影响最大。
20世纪50年代,美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军事飞速发展的时期,虽然经济繁荣,但由于城市化、郊区化、核威胁以及美苏冷战等问题。在美国社会迫切需要通过宗教的力量稳定其人民的时候,宗教复兴运动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1951年的电影"地球停止之日"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复兴和社会问题。复兴在好莱坞引发了一场宗教史诗和科幻热潮。
在1970年代,美国保守的福音派力量不断壮大,新的教会出现了。福音派将圣经与政治联系起来,将福音的推广与各国的福祉联系起来,并要求恢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保守的福音派越来越强大,他们所倡导的基督教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复兴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科幻电影逐渐取代了宗教史诗,许多科幻电影人开始有意识地在电影中植入宗教元素,宗教隐喻或影射。
<h1类"pgc-h-right-arrow">心理因素:</h1>
有一句名言:"物理学的终结是数学,数学的终结是哲学,哲学的终结是神学。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说宗教的:"科学只能由那些致力于真理、渴望理解事物的人创造。然而,这种感觉的来源来自宗教领域。"很明显,任何领域都可以与宗教联系起来。
宗教是普通人的有效安慰剂。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我们会发现那些年充满了动荡,动荡和激进主义,冷战,死亡战争,约翰肯尼迪遇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等,都是原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社会转型的时期,发达的工业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性产生了抑制。
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美国梦"破灭,迫切需要找到一些安慰的东西,因此宗教成为首选。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满足,而舒心的精神是人类需要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中的痛苦既是对真正痛苦的表达,也是对它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物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觉,就像它是一个没有灵的国家的精神一样。"
宗教作为心理安慰的最佳选择,可以把人们在现实中的矛盾转移到现实之外,通过祷告和行善来摆脱精神问题。美国人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需要的是安全、稳定与和平,当他们看不到现实中的希望时,他们自然会把注意力转向宗教。
马洛斯描述了人类面临的危机: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犯罪浪潮、社会解体、神经症、脑损伤、权威崩溃、长期恶劣局面等,都属于人类危机。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恰好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美国存在,因此宗教在这个时候发展得非常迅速。
耶稣在地球停止日以外星人克拉图为象征,在目睹人类社会的危机后发出了预言性的警告,就像圣经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一样。因此,只有当人们追随克拉图的脚步时,他们才能得救。
<h1类"pgc-h-right-arrow"的>文化因素:</h1>
大多数科幻电影都带有强烈的宗教和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科幻电影和文化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科幻电影中基督的形象代表了基督教的救赎精神,这种精神来自宗教文化。
《地球停工之日》是冷战的反映,但影片也反映了科技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靠宗教解决的观点。因为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矛盾,人们仍然需要灵魂的安慰和宗教的救赎。
与宣扬理论不同,科幻电影是诗意的预言,其中导演通过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来体现价值观和人生观。
周国平曾说过:"我们读到英雄寻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不是最后发现的宝藏,而是在寻宝途中惊险冒险。寻求意义是一种精神宝藏。"这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全部内容。人们总是喜欢故事而不是讲道,科幻电影使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讲道变成故事,将故事变成永恒。
圣经在美国人心中是一个永恒的神话,耶稣是众生的英雄。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科幻电影的救世主,其实是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回应和传承。我们都知道,电影来自意识形态,它也适用于意识形态。
好莱坞电影导演在科幻电影中借用耶稣的原型来讲述故事,不仅体现了科幻电影叙事的魅力,也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主题:个人主义、道德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等。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精神。
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一个想法打断了你原本安静的生活,就好像你在寻找一种叫做意义的东西。作为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地球停止之日》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技术和电影文化。但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冷战的心理,人类的争端,矛盾,骄傲和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