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作者:郭松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1</h1>

有人说,《悬崖上》体现了张艺谋的创新。

这样评论的人可能真的看不出张的电影。在我看来,《悬崖上》不仅没有创新,反而落入了张艺谋自己的陷阱,这再次证明,老人,他只能不断重复自己。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悬崖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杨太子的人从日本细菌病毒实验中逃脱,张、秦海轩、朱亚文和刘浩轩,这四个在苏联受过专门训练的地下党员,乘空降返回哈尔滨,任务是找到杨亲王,并把他送到国际法庭,揭露日本的危害人类罪。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这个设定。

张艺谋在摄影、色彩方面的特殊技巧,他似乎不太擅长讲复杂的故事,也无法展现丰富的社交生活。从早期的《秋居》《一个不能少》和《我的父亲和母亲》到去年上映的《一秒钟》等等,都是关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设置,像橡皮筋一样单调地延续剧情。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分类,《悬崖之巅》属于"鬼屋"类别,那么只有两个元素:封闭的空间(如酒店、游艇、小镇等)、"鬼魂"(如怪物、恐龙、反人类科学家等),然后添加角色。只有一条规则:不要被吃掉!剧情比较简单,主要是追捕和躲藏,最终以幸存者逃离封闭空间或杀死怪物而告终。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中国观众对《侏罗纪公园》、《大白鲨》、《致命诱惑》和201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逃离小镇》等都属于"鬼屋"类别。

"悬崖上"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 日本占领下的哈尔滨;一个"怪物"——由于大红饰演的特勤局局长和他的手下,然后躲藏起来打猎。《悬崖之外》的海报一直以戴着帽子、大衣的冷脸杀手为主,准确体现了影片的这一特点。

因此,从形式上看,"悬崖上"的创新不是,它没有突破一般的商业电影方式,也没有突破张艺谋本人。

不过,形式上的突破不是问题,问题是在价值观方面,张艺谋也没有突破自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2</h1>

看完《悬崖上》,我立刻想起了张艺谋10年前拍摄的《金墓十三》《点击阅读》,同时,心底也倾吐出一个深深的疑惑:张艺谋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展示自己是"国际化"获救的?

《黄金》和《悬吊》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主题只有一个:救赎的希望寄托在"国际"上,前者是美国,后者是苏联。

这是一种相当"共和模式"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殖民半殖民地文化精英思维模式,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无论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打败日本,只能希望其他大国进行干预。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日本发动9月18日占领东北事件,蒋介石不想调动全民族的力量,奋力拼搏,收复失地,反而向"国际联盟"抱怨,但国际联盟偏袒日本,防止日本侵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东北的失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彻底胜利的结果,这场战争粉碎了意大利和日本三轴国。

民国精英有依靠"国际"救赎的心理,或许可以理解,因为自晚清以来,中国的侵略战争基本上在每一场战役中都失败了,每一次失败都必须付出代价,他们没有尝到胜利的滋味,有一种严重的失败主义意识。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迄今已经取得了卫国战争的所有胜利,特别是战胜了美国和朝鲜的胜利,为什么像张艺谋这样的文化精英不能走出失败主义的阴影呢?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正如我多次指出的,张艺谋并没有摆脱"第五代"的叙事框架,即西方(苏联是西方的一半)作为"现代",中国作为"传统",作为中国需要和合法性向西方迁移的隐喻。

事实上,叙事框架还包括一个更微妙但更致命的前提:否认中国革命也是现代性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悬崖上》《金陵十三世》和张艺谋的《活着》等电影,或许能够产生其真谛。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顺便说一句,玩弄依靠其他大国来拯救的想法是非常有害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礼物都会偷偷标价,被保存下来必然会被排除、计算,甚至售罄。

以苏联为例。

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给了中国很多援助,但在1941年,苏联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后,他们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并宣布承认满洲,这对正在与日本血洗作斗争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可以说,《苏日中立条约》严重加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局面。至于雅尔塔,美国和苏联卖掉了中国,更不用说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3</h1>

从本质上讲,《悬崖上》依然是一部"神剧"而不是"人剧",张艺谋只是利用战争的背景,讲述精英无所不能的神话。

许多评论将"超越悬崖"与2009年发布的"风之声"进行了比较。其实,从观赏和扣人心弦的角度来看,前者似乎与后者不相上下,但这两部电影,就像近年来一系列流行的间谍剧一样,有着相同的历史观,即精英的历史观,而我们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地下工作都做错了。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如果看看这些"间谍战争剧",地下党的工作似乎主要是从事情报、暗杀,有时甚至是伟大的美女,但真正的地下工作却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历史是,我们党在国家统一区和堕落区的地下工作,特别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之后,包括了情报,但重点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工业、学术、农业、军事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罗广斌和杨一言创作了一部反映重庆地下工作的小说《红岩》,更接近地下党的真实情况。

在小说中,徐云峰、蒋杰、成钢这些地下党员英雄都在做什么?他们在印度"前进"宣传群众中,深入重庆大学动员学生,深入国民党的兵器工厂动员工人,深入华县山区组织和武装农民......

党的地下工作之所以把群众工作作为主要任务,是由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中国革命本质上是一场人民革命,把地下工作说成是少数"间谍战争精英"的情报工作和暗杀工作,是对地下工作的歪曲。

郭松民 |《悬崖之上》:张艺谋的“神剧”010203

《悬崖边上》是一个历史主题,但在这部历史电影中,历史并不存在,就连杨亲王去国际法院的目的地,在电影中展现的时代,还没有建立起来。

《悬崖上》中的英雄们,都是历史的外在,正如影片所显示的,是"空降"到历史的,他们一丝不苟、精明、凶狠、杀戮,但是,却与历史无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