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作者:宋思银 文道 黄伟 编辑:张海妮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意想不到的,注定要失败的。

又是一年,"新年去基层"。遇见我们的人有"意外",没有遇到,不知道是什么特点,也是"命中注定的":不管是什么特点,一定有人因为坚持到那个地方而遇见我们。

今天是2月15日,第一个月的第四天,大多数医院诊所将恢复他们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医务人员的牛年已经开始。

回想起春节晚会倒计时,主持人已经发了四条信息,其中句子的"轴心"是"万民健康"。要获得如此美好的祝福,医护人员是重要的一环。

农历28月以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三名医务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农历新年前夜不能住在家里。

<h2>武汉"战疫"回国她:不记得多少春节除夕都没有在家</h2>

受访人:刘毅,四川大华西医院风湿病主任医师。

采访时间:2月9日16:30(La La 28)。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不喜欢学习医学。2月9日,刘毅在门诊大楼告诉记者。

但这样一个"不爱学医"的人,当了16年的医生。

是谁让她走上了就医之路?答案是:她的祖父。

刘毅说,他的祖父出生在书香门地,在县里是一个非常有声望的人,"他的修养让很多人钦佩",爷爷也给了刘毅在人文和文学上的知识熏陶。刘毅原本想学经济学专业,但在高考前一年,爷爷病倒了,爷爷特别希望家里能当医生,能更容易理解病情。刘毅和爷爷感情深厚,所以她觉得"既然你要我学,我就学"。同时,刘毅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所以在真正成为医生之后,"还是要做好的。

也许是因为爷爷的启迪,更是因为她有"尽力帮助别人"的愿望,这曾经"很小的勇气",却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2020年2月,她主动加入医疗队到武汉。

当时,她9岁的儿子哭着说他不想让她去,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她在儿子睡着的时候留下了一封信,上面写着:"大家身后都有一个小家,有亲戚,为什么这么严重的疫情,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来了?"还记得妈妈昨天说过的话:高丽乡下生死存亡,不是因为祝福而回避潮流。这是林则徐先生说的。他是在鸦片战争期间国内外陷入困境的时候说这番话的。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战争,但病毒也给国家造成了沉重打击,许多人因感染而丧生。妈妈是医生,在感染期间一定要站在前面,希望大家理解。(详见2020年2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华西医院医生在离开武汉前给儿子留言:"果里乡生死,不是因为祝福避风")

写完信后,她离开家"站在前面":2020年2月7日,刘毅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各科室30名医生、100名护士和一名工程师之一。刘毅和她的同事们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医院的两个危重病区接管了60多张病床,医生"四班倒"超过30人。

在武汉逗留期间,刘毅对酒店的保安叔叔、接送医生的公交车司机以及病人的岳母印象深刻。

酒店保安大叔对刘毅的印象是:很温馨。如上所述,他们的医生组是"四班制",但无论她完成白班还是晚班,回到酒店都不会经过"空荡荡的大堂",而是会遇到保安大叔,舅舅会给医生做体温测试,并说:辛苦。

医院距离酒店3公里多,因此医生和护士必须乘坐公共汽车上下班。无论护理人员上下班多少班,都有司机在等着。医护人员在酒店待了多长时间,司机在酒店待了多长时间?许多司机的家都靠近酒店,但他们已经签署了一项承诺,在医务人员撤离后撤离武汉,司机在回家之前完成隔离。

刘毅在武汉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病人的岳母,她有点"情绪化"。岳母是一位重病新冠肺炎患者,长期卧床不起,入院前消化功能较差。她进院后,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想吃豆腐奶,这时刘毅恰好接到同事送给她的豆腐奶,准备在洁净区吃,于是同事们决定给病人的婆婆送豆腐奶。两天后,婆婆提议在吃饭前用芝麻油拌米饭,于是酒店食堂的同事去找芝麻油,带婆来。总之,就是各种"哄着吃"来改善她的营养状况。后来,婆婆经过两次核酸检测,确定可以出院但又不想出院,因为她觉得出院难找"这么好的人"。

这位2020年2月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医生在一年后的2月9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夕,她还是要值班,先检查房间,第五天去诊所。当被问及她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多少个农历新年前夜时,她说她不记得了。当她告诉家人她今年除夕值班时,家人的反应是,"哦,好吧。因为家人知道她不能换班或下班。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2月9日(拉月28日)下午,刘毅正在为患者咨询

图片来源:记者黄琦

在谈到医生的职业和他们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时,刘毅说:"医生和病人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更相信医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克服疾病。虽然"受伤"事件令人沮丧,但她还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老话不就是"好心有好消息"?

如果医生的吃饭圈,那么病人唐阿姨一定是刘毅医生的忠实粉丝。

"刘医生非常谦虚和温柔。面试当天,唐阿姨得知自己正在面试刘博士,觉得要说两个字。她先打开电话,让记者看到他们的注册记录,"都挂上了刘医生的号码"。

"去年前几个月我没有给她上号码。我猜她一去武汉,就去营救了。"对于刘毅来说,唐阿姨非常自信和信任。去年下半年,唐阿姨在成都遇到了刘毅,还立刻拿出病历让刘医生帮她看,听到刘毅说问题不大,唐阿姨真的是满怀信心。

采访最后,记者问刘毅,哪位历史人物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刘毅回答:温天祥。因为温天祥写了一首歌《零度鼎阳》,另外,她的爷爷也姓温。

家庭国情,让我们在这个春节,遇见刘毅。

<h2>他"特别喜欢"他的职业生涯,手机上有20个闹钟。</h2>

受访人:程涛,四川大华西医院急诊医师。

采访时间:2月10日14:00(29月29日)和2月11日23:00(农历新年前夜)。

用程涛的话说:从2月10日中午到2月23日中午,他将"走开"急诊室。

这也意味着,程涛的妻子整个春节都见不到丈夫。所以他的妻子只是回到她母亲的家里去看她的父母。

这样的春节经历,是程涛职业生涯的第五次。

2月10日下午,程涛第一次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正站在急诊科分诊台后面。周围医护人员和病人来来往往,环境异常嘈杂,也显得山东男子的安静。

他预测,春节期间危重病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平时。部分原因是在此期间转移的患者更多。

关于两周的工作安排,程涛还给记者发了三张截图。图片显示,他的手机上已经设置了20个警报警报。总时间从.m 7:12到晚上11:26.m,有些在周一,有些在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和周日。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图片:受访人

不仅是春节期间,在住院全科医生期间,他每天都会进行夜间检查室,心袋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等专业技能操作,组织各类危重病人抢救,参与各种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此外,还将参与该部分的管理。

连续5年春节,程涛看得很透彻,"各界春节坚持岗位,我们很辛苦",而他作为医生,在春节救死伤也是一项职业使命。

这个职业使命诞生于他人生中又一个春节。在他学生时代的新年第二天,早上看起来还不错的爷爷在下午突然离开了,连医院都没有时间去。再加上担心母亲身体状况不佳,所以程涛决定学医。

学习医学有很多方向,他选择了急诊科。这个部门,"难"是众所周知的。2016年1月,《人民日报》也就急救医生群体发表了一封信:由于工作本身的性质,"急救工作难以招聘"已成为该国多地急救机构的现状。同时,学术研究表明,急救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量、工作压力、工资和整体感觉的不满程度普遍超过52.5%。

但程涛在谈到急救时,用"特别喜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成就感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经过专业抢救,病人病情稳定好转,成就感其实非常大。当谈到急诊护理的未来时,他满嘴充满期待。程涛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急诊科越来越有吸引力,他相信未来急诊科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优秀的医学生会成为"急诊病人"。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程涛(左一)于2月11日(农历新年夜)23:32与同事讨论患者。

图片来源:记者 宋思难

回顾去年最严重的疫情,程涛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强调了自己的专业意识。他在华西医院的发烧诊所,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都曾联系过,但他觉得压力不大,"因为我们经过专业培训,医院也给予我们充分的职业保护。在这些条件下,压力并不大。

也许是理性的、专业的急诊医生身份,让程涛说话带有"钢铁直男"的滋味。喜欢这个问题

"你什么时候崩溃得最多?"

程涛回答说:"显然我看到这个病人有治疗价值,但出于各种原因......不管是经济还是其他家庭原因,然后家庭放弃了,这都是一种耻辱......那是它真正崩溃的时候。"

另一个问题,例如:

"关于拯救病人,你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是什么?"

他回答说:"当抢救时,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如何抢救病人,尽快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病人病情发生变化......真的没有任何额外的能量或时间让我们体验刺激。如果你必须说是的,可能是更多的患者转向安全,或者家人一个"谢谢你,努力工作"。"

当然,用"钢铁直男"这个词来指代成涛,只是"外表理解"。程涛的回答虽然看似理性,但不难体会,蕴含着一种职业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已经内化为拯救死伤者之心。

专业精神,让我们在这个春节见到程涛。

<h2>随着春节夜值班有"恶"她:从不同角度看作品</h2>

受访人:戴敏,四川大华西医院急诊科预诊分诊护士。

采访时间:2月10日13:00(29 La 29)和2月11日23:50(农历新年前夜)。

分诊台在很多患者眼中是一个简单的帮助台。但听了华西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戴敏的话,就会知道,岗位并不简单。

患者到急诊科后,分诊护士会根据病情的优先次序和需要的医疗资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准确识别危重病人,评估患者的风险,决定患者在急诊室应该看哪个科室,是否要进入急诊室, 胸痛中心或普通诊疗室,确保安全、及时、有序的会诊。然后,他们将为患者提供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指导。因此,华西医院的分诊护士被称为"华西小灵通"。

戴敏是"小精灵"之一,自称是四川人,2013年毕业后,一直在四川省成都市华西医院工作。从那时到今天,农历新年前夜有八次,其中至少有六人值班。

"轮到一个区域,另一个小组,只是农历新年前夜(值班)(对于新区域的新小组)。戴敏说。今年,她也是农历除夕值班,虽然是晚班(指第一天从10点.m点到8点.m),可以提前在家吃饭,但元旦那天,她只能在分诊台后面度过。

急诊科分诊台周围没有电视,所以你不能看到新年的倒计时,也听不到牛年的钟声。"没有一点点新年的气氛。记者说,戴敏指着玻璃门说:"是的,玻璃上有红色的字样,是新年气息。"

她补充说,分诊台前有一个挂钟,可以看到确切的时间。但其实,在过年前几分钟,还是有病人来到分诊台询问,她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或者看着顾问,不知道她有没有注意到挂钟指针已经悄然进入了牛年。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戴敏(右一)及其同事将于2月12日(第一个月的第一天)0:01回答问题。

春节期间,去华西医院急诊科的人数不比平时少,多是因为车祸、酗酒或胰腺炎。如果是小问题,患者一般不愿意在农历除夕或先去看医生,所以来看医生的病人比较严重。此外,和程涛医生一样,她也提到,春节期间会有更多重病患者转院。

回想起第一次这样一次春节前夜值班的感觉,她先"渲染"了一下,"以前的话可能在家过年了......我觉得新年应该一起回家,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然后又转了一句话,但在医院里说过年"其实挺热闹的"。护士们喜欢拿出家乡的特产过年或过节,聚在一起品尝,"像品尝美食一样",我们一起品尝,互相称赞他们的美味。

因为春节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自鸣得意,前两次探望爷爷的童年习惯早已被抛弃。不过,戴敏并没有感觉到春节人觉得轻盈,她说,春节后回家也是一样,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过年过年,再红包红包,红包收到红包,是一样的,"只是换了时间"。

在采访中,她也喜欢从这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比如农历新年前夜值班时,"有些事情你会更珍惜,比如,如果你现在让我回家,如果你能吃一顿团圆饭,(我会觉得)很开心。过去,你觉得寒假暑假等等,(一个月)感觉不太好,但现在可以给我两三天,我觉得很满意。"

虽然她善于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工作,但她并非没有意识到消极因素。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表示,不少医务人员都有一句独特的话来形容忙碌的状态: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很难找到。

戴敏似乎很有同理心,突然声音高了一点:那是最基本的(状态)。

但当记者问她有没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忙碌的状态时,她断然拒绝了,以为这样的描述可能会让他陷入负面的漩涡,她越觉得不舒服。

每经记者新春走基层|是什么让我们春节在医院遇见她、他、她

2月12日(元旦)0:06,戴敏的同事李伟(左一)和唐晓芳,急诊科护士,他们在急诊室门口测量体温

戴敏和程涛一样,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各行各业都很忙。这时,记者突然有些怀疑:也许人们在忙碌的同时强调"大家都很忙",其实不是很谦虚,而是要安慰自己,调整心态。

乐观积极,让我们在这个春节遇见戴敏。

每日经济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