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地震摧毁了四川省汶川及其周边地区的房屋,造成7万人丧生。为了抗震救灾,数千名官兵消防医务人员赶赴灾区,有善意的人赶来想为灾区人民做一些贡献,杜海主任和他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与新闻报道、自发媒体等不同,杜海海执导的这部纪录片《1428》内容记录了地震后第10天,灾区人民生活最真实的情况,是深入展示灾难发生者的生活。

地震发生第十天,到处都是废墟,交通堵塞,人们在混乱中生活和吃东西。在镜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妇女为失去亲人而哭泣,衣着暴露的流浪汉在废墟中徘徊,村民不得不在家中卖猪来维持生计,以及一个不得不卖掉房屋以维持生计的三口之家,他们在学校失去了儿子的生命, 去宿舍楼收拾东西,不停地哭泣......地震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和规则,改变了灾区所有人的生活。除了悲伤和痛苦,我们在镜头前看到了冷血和无知:人们在废墟中翻找可以卖的电线和铁,甚至强行偷走铝窗框,关闭的门轴,尚未倒塌的房屋中的家具被塞进山里的僧侣们,向镜头发誓这是神灵的惩罚, 因为人太穷,无法为地主服务,所以他们没有为人挡住祸害等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字。这样,在媒体镜头看不到角落,我们学到了更纯粹的生活。
地震210号,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人们还在抱怨为准备新年而进行的灾后重建和救灾费用,难民安置仍在进行中,村庄已经完全清理,以满足即将到来的领导层,政府承诺让人们在冬季到来之前住在新住房中,但尚未在每个地区实现, 简单的住宅区,劣质变压器不断造成停电...负责任的政府没有办法把惠泽施先生放在每一个角落,在抱怨中,我们感到无助和无能为力。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参观,县里人还在兜售悲惨的场面光盘,与游客讨价还价......人生,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为了生存,尽力而为。这部电影中呈现的场景和故事令人恐惧。
整部电影从第一视角进行叙事,从新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5.12地震后人们的各种情况,平淡而真实。叙事结构以分段的方式进行,用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个小事、几句话的对话来构建整个纪录片,人物与内容之间的阶段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内容覆盖面更大。在叙事过程中,影片采用了全景叙事手法,在平淡的纪录片中展现了灾后难民的日常生活,镜头中很难忘记这些平凡的人物。叙事视角在群体形象展示中,叙事人物在不断变化,叙事内容凌乱而众多,让观众自己感受到地震后人们生活条件的体验。叙事时间按时间顺序记录震后10天和震后210天,通过环境、服装、天气的变化呈现,自然流畅。而导演自己的态度和潜意识,都是由一个特别的人——那个流浪汉和表演。游荡者贯穿全片,作为旁观者见证了人性的温暖。导演也是这样,用别人的眼光,用他的人口亲吻,用真实的镜头来诠释人类在自然灾害下的表现,用真实的镜头来诠释人性和生存。让观众从所表达的内容中反思政府一些形式主义做法的不合理性,同时反思我们人民懦弱自私的一面。
纪录片告诉我们,世界比我们看到的要多。
纪录片是世界的记录。从根本上说,纪录片也是人类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之一,与主流媒体、派对新闻和实时广播不同,纪录片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纪录片以人为本,以人价值为中心,内容绝对真实而非虚构,其起源在于失落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无论每个导演如何选择题材,拍摄过程如何,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一定是真实的,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活。平凡的生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用来揭示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纪录片可以给你另一只眼睛看世界。作为导演,专业精神的品质之一就是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非凡之处。每部纪录片都必须展示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故事和内容。以"1428"为例,我们实实在能看到震后震灾、抗震救灾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国民政府积极协助派遣人员采取救灾措施,为灾区人民忧心忡忡的秘密祈祷,也为全国团结一致,感动感动。但是,灾区人民作为最直接的受害者的生活和感受又如何呢?70,000名同胞中有多少人在这片其他人看不到的土地上丧生?《1428》的成功是用平民视角,记录下来最真实的情况,让我们知道,在政府无法抚慰的边角,有人在痛苦的生活;这个世界比我们看到的要多。
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拾起了被忽视的部分,并保留了良好的记录,以便它可以告诉你另一个世界,它曾经是。也许这是它最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