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一座半岛城市,拥有数百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这条海岸线蜿蜒曲折,海湾、礁石、沙滩点缀着,使青岛海岸拥有宜人的海岸线风光。从上个世纪初开始,青岛就已经有了红瓦绿树蓝天蓝天一线的布局,当一些西方人走进青岛时,恍惚就有了一种走进瑞士日内瓦和琉森的视觉冲击力,所以他们称青岛为"东方瑞士"。

青岛之美,除了沿海一线城市建筑风格外,还有几个"海湾",即古州湾、群岛湾、原湾、汇泉湾、太平湾、福山湾、麦岛湾、三峦湾、青岛的海岸线除了礁石群外,还有几个沙滩,那些海滩基本上都在那些"海湾", 那些沿海沙滩形成了天然的"海水浴"。生活在海边的青岛人喜欢在海中游泳,散布在海岸线上的"海水浴场"为游泳者提供了极好的游泳场所。
在青岛众多的咸水浴场中,最有特色的是胶州湾岸边的口海浴,虽然位置不在美丽的海滨,但是有一个200米长的沙滩,而海滩旁边有三个海水池正是因为那三个海水池, 所以海水浴口也有一个别名,叫"海池",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海水浴口是游泳者的热门聚集地,仅次于拥有亚洲最大海滩的汇泉湾。
(由网友"蓝海"提供)
其实那些海池并不是专门为盐口海浴而建的,当日本人入侵青岛时,他们在青岛中北部建了几家纱厂,其中一家叫中原纱厂,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国棉六厂。日本人在中原纱厂西墙外建立了三个大型水库,利用海水对工厂的小型发电设备进行冷却。纱线厂的用电量非常大,考虑到主电源不稳定且经常停电,日本人专门为中原纱线厂配备了小型发电设备。
我的岳父是在新中国接受过培训的电气工程师,青岛几家棉纺织厂的小发电设备是他负责设计的,新的小型发电设备淘汰了以前日本留下的小型发电设备,包括中原纱线厂,当时青岛国密六厂的那些小型发电设备都是我岳父负责的设计。
日本人建造的海水池是泥结构,由两座混凝土水坝将其分成三种不同大小的南、中、北方方形海池,但又相互连接,这两座水泥坝后来成为游泳者的平台。三个水池的西侧是一个"小海池",大海在涨潮时首先进入小水池,然后从大水闸流入水池。
日本人建造的这三个海池在设计上非常合理,当海水进入最南端的海池时,再流向海池的中间,最后流入北端的海池,整个海水运输过程中起到了沉淀物沉淀的作用,也是海水净化的过程, 净化后的海水通过北端东北角的池位置抽水管到贝尔元纱厂内部。
每当海潮时,都会有人打开大水闸,海水会填满三个海池,等到潮水,再关闭大闸,防止退潮时池漏水,所以三个海池里面的海水总是满的,这为后期口水浴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条件。
后来,由于常年浸泡在海水中,大水闸锈蚀非常严重,无法打开大门关闭,它总是处于关闭状态。每当潮水满时,三个海池都装满了海水,当潮水退去时,因为大水闸不是很紧,海水池中的水会漏出缝隙,这样潮后海池中的水位就会降低很多,所以当潮水低的时候,海水池洗澡的人比较少。
当日本人占领该地区时,游泳池不允许游泳,他们担心有人会破坏中原纱厂的设备,因此他们在最北端游泳池东北角的抽水管附近建造了一座炮塔。
日本魔鬼投降后,特别是青岛解放后,该地区工业发展迅速,半工业化、半农业化、大小商贩密集的嘴巴跃入青岛市最大的工业区,许多工厂在地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该地区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并最终成为青岛市最大的人口集结区。
有这么多的沙滩,青岛人喜欢游泳也是合理的,禄口人也不例外,青岛人称游泳为"海水浴",如果谁说去游泳,正宗的青岛人听完后会觉得不习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夏天,每天去禄口海水浴场在海中沐浴的人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无论涨潮还是退潮,那些海池里的海水都满了,随时可以去那里洗澡,青岛其他海水浴场都没有这个优势。
作为老嘴人,我也学会了在海口的海水浴中游泳,当然,我在沙滩的另一边学会了,因为不会游泳的人不敢下海泳池游泳,有时甚至不敢站在海池边上, 一些顽皮的男孩,我会把你冷冷地推入游泳池,因为他不知道你不能游泳,看到你穿着一双泳裤,我会在恶作剧中把你推下水面,我被推倒了几次,即使我掉进水里时一直在喝几口咸水。但最终一切都被拉了起来。
禄口海水浴场的位置非常偏僻,不像其他靠近马路的海水浴场。从禄口街到盐水浴的距离大约是三里之外,沿着三升大厦北侧,那条名为"渤海路"的斜坡路一直在往下走,下坡再走一条火车轨道,左边是禄口工人俱乐部。继续经过另外两条火车道,一路向西到海边,左边是青岛磷肥厂。沿着青岛磷肥厂的院墙向西走,大部分时间都绕着墙转,到达盐水浴和海水池。这是一条既不宽也不干净的土路,走路时经常被磷肥厂冒出的烟雾弄得眼泪汪汪的,因为燃烧的矿石的烟雾会随风吹出海面,经常导致路人咳嗽,加快脚步。
在那条路上来来往往在海里洗澡的人,每天无穷无尽,我们基本上都是在那里散步,偶尔也有一些人骑自行车去。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很差,孩子们没有自己的自行车,都走到那里的盐水浴场,当孩子们真真实的时候,走路也不累。
青岛的游泳季节基本上是小学和中学的假期,所以大多数中小学生在盐水浴中漱口。当然,大人去海浴洗澡的人也很大,当工厂是三班倒的时候,上班族上早班可以去洗海水浴;因为有海池,那些在海口洗澡的人可以随时去海水浴,即使不是星期天,海水浴也像往常一样满了。
在那些去盐水浴洗澡的人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肩上扛着一个装满汽油的汽车内胎,我们称之为安全环,或生命环。汽车内胎作为保险环是海水浴的口,即一些废弃的汽车内胎,充气后浮力很大,大保险环可以承载几个人,一个较小的也可以承载两个人。
当海水浴口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有很多人要在那里洗澡,因为有一个小沙滩,海滩边有那几个海水池,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海水浴场。当时,海水浴场基本上都是男人,女人一般不光顾那里,在那里洗澡的男人有时干脆赤裸着皮肤,因为那是男人的世界。
由于目前还不是正式的海水浴,所以水里没有设置鲨鱼网,这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那个地区的水不是很深,鲨鱼不会在那个地区走动,所以我从未听说过那个地区的任何人都被鲨鱼打伤。
到1968年,口盐水浴正式成立,并命名为第八盐水浴。虽然有正式的排名,但人们还是称这种海水浴为"玉口海水浴",或者简称为"海池",因为人们去那里洗澡基本上都是冲到那些海水浴池的,海水浴是海水浴口中的"主角",那海水浴滩成了"配角"。
海浴口正式建成后,还放置了鲨鱼网,夏日浴的人不仅赤裸着胸膛,女人也进入了这个海滩,每天都有年轻女子和学生穿着鲜艳的泳装,偶尔还有阿姨来玩乐。潮水潮尽的时候,海池洗澡的人就饱了,像饺子一样。当潮水落下时,海里没有人,但那些池子里的人还是满的。
三个水池的东墙有一个高、一短两个窄的"台阶",从建筑结构上看,就是高墙的两个防护坡墙,下一步和中间的水池水泥坝高度是一样的,另一个有点高,这两个台阶和那两个水坝都是跳水爱好者的跳台。
然而,在海池中洗澡有时是有代价的,因为常年浸泡在海水中的混凝土墙都覆盖着海牡蛎皮,而那些在海中沐浴的人不可避免地"挂着颜色",附着在墙上的海牡蛎皮划伤了皮肤,腹部,腿脚。但是在海里洗澡的人一般不太在乎这个,即使皮肤被海牡蛎皮划伤,伤口被海水浸泡也不会被感染,很快就会愈合。
三个海池的深度也不同,南海池比较浅,因为它是第一个沉淀池,里面淤泥较多。中间的水池有点深,因为淤泥较少。北边的海池是最深的,因为进入那个海池的淤泥已经很少了,净化后的海水比较清澈,而且相比南面的那两个海池也比较深,人们基本上都在北端那个海池洗澡,很多人喜欢在那个水泥坝上"跳台"上猛犸象潜水。那些不敢潜水的人要么下铁梯,要么从西侧的低坝滑出,在水中游泳。
2010年,残骸几乎被埋在枪塔顶部(由艺术爱好者杨一光提供)
海池平台北端的位置以前有一座"炮楼",也就是日军卫兵海池子的守卫的守卫楼,那炮楼成为了潜水爱好者最喜欢的站台,虽然爬到炮楼很费力,但爬上台台的潜水员得排队。但是,一般人还是不敢去枪塔上站台潜水,因为海水池水的深度只有三米左右,潜水技术不高的人会头进入池底淤泥,会受伤。也有人因为跳水姿势不对,肚子"摔"红,我曾几次看到有人跳下跳下来摔得够狠,疼得哇。
涨潮是海水浴口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水边的海水池和海滩变成了大海。沙滩上的人满满的,海池里的人满员。最热闹的是海水池里面的"跳台",上面基本上都是人,潜水员们乐于上爬下,一会儿跳起来,浮出水面再爬上去,一会儿头入水,有什么样的姿势,简直成了一个潜水表演的舞台。
西侧的小海池是一条小路,对面是一排更衣室,即还在海浴口刚建成,口政府、地方驻军、国家棉六厂、磷肥厂、橡胶厂等单位在三个海池和海滩之间建设九个简易更衣室, 是一排排的木屋,男女冲洗房用木板简单隔开,因为它是露天冲洗房,隔壁的声音可以听到。那些进入更衣室的人必须持有单位出具的换人证,但幸运的是,两个更衣室里有一男一女向公众开放,可以随时付钱,也可以买年票,价格也不贵。
更衣室边缘的海滩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水浴场,有一个大约200米长的海滩,北面这一端的海滩质量也相当过时,南日本钢铁公司的位置比较差,海滩上有很多破碎的岩石, 脚酸痛,而且有礁石,容易抓人,所以人们一般不去那里,只是在北部位置的海滩位置要在海里洗澡。
即使北端的海滩质量也不好,潮水不远处是海底混杂着碎石,海水退去的一半不能继续游进去,因为脚掉下来的时候会是石脚,有时还会割脚。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鹭口海水浴场更换证书的情况很少见
当年,在青岛的各种游泳比赛中,"口之人"是绝对优势,得益于口海水浴场的海水池,这三个海水池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和潜水员,在口池建成之前,海水池一直是玉口区体育学校的游泳训练场。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体育课是去海口洗澡,能游泳的学生一般去海池游泳或潜水,水几乎是在浅水浴中学习狗的滑行。我们班不会游泳的学生也有少数几个,一般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或小习惯,他们不会游泳,也不敢下水,不得不坐在岸边的沙滩上,让大家照顾衣服。那天我们在盐水浴中疯狂地玩了一个下午,几个水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学了狗刨。
当时,夏天的学生一般穿小短裤,有穿制服的短裤,有穿宽松的短裤,再穿田径短裤。一般我们在家里先穿泳裤穿短裤,也就是右手开口,用三条带子的泳裤,海水浴爬上岸后可以直接穿上短裤,然后解开那些泳裤,把湿漉漉的泳裤里面拉出来。更衣室里的人太多太拥挤,水龙头太少,要排队等急,而孩子们不愿意花钱赶时间,最好一盆水后回家就能解决问题。
当时,我们男生在海浴回家的路上一般都是把泳裤戴在头上,因为那种泳裤都是侧开的,完整的打底裤在头上,敞开的侧带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遮住阳光直射,因为水浸湿的皮肤对太阳的抵抗力最差。在海里浸泡了半天,落在身上的都是盐渣,一个夏天几乎每天都在海泡里倒下,男孩子被晒得像小黑泥一样晒伤,到了秋天初,晒黑的皮肤都回不来了。
后来,第一、第二产业已经不再适应青岛发展的主旋律,很多人去了青岛的南东,特别是工业周边的污染,海池口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经常玻璃纤维附着在沐浴人的皮肤上, 所以去海浴口的海浴人越来越少,随着青岛交通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宁愿坐车去第一次海浴。
2004年,海池左侧的墙壁,右侧是更衣室。(由网友"蓝海"提供)
20世纪90年代初,青岛修建了环胶洲湾高速公路,青岛沿岛一线滩被填满,滩被海水浴口覆盖,海水被堵住,几个海水池干涸。昔日炎热喧闹的河口的海水浴场,如今已成废墟,根本看不到过去的迹象。
老口如此堕落,繁华不再,已经成为青岛市区的边缘,昔日的辉煌仿佛已成为永远的过去。然而,短命的口断,随着青岛湾经济的发展,随着胶州湾大桥的兴起,随着青岛火车北站的建成,随着青岛地铁几条线路的交汇处,随着青岛交通商圈的建成,这片热土正在恢复青春的活力, 击中明天的辉煌,向着青岛地区发达地区的方向前进。
(由网友"渤海人"提供)
然而,海水浴和海池的口,却只能是我们口中心中永恒的记忆。
作者 胡宝兴
山东省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青岛国家创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诗歌、绘画和印刷学会青岛分会副会长,华夏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青岛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