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实现阶段性进展

新华社拉萨社10月26日(记者赵朗)记者26日从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Tibet Non-Relic Protection Center)获悉,自2016年以来西藏开展全国非遗物代表60岁及以上国家非遗物文物抢救记录工作,目前,正在开展46名60岁以上人员的抢救记录工作, 其中30项已经完成,实现分阶段进展。

西藏非遗物保护中心人口普查保护部助理研究员索兰热表示,新一轮60岁以上的全国无遗代继承人刚刚完成对国家非遗物记录的审查,并完成了古冠舞蹈传承人卓加和唐卡加马加加红画的抢救记录工作的中期审查, 和"两位老人都快90岁了,救援工作紧急"。

他补充说,主要审查与传承人有关的口头电影、遗产教学电影、项目实践电影、评论电影、工作档案、文献收藏等作品。口述电影不少于5小时,传授教学电影,项目练习电影不少于90分钟,复习电影不超过30分钟。

目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已完成两位传承人的中文书审核工作,最终环节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进行验收工作。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生生的遗产的关键。索朗热认为,抢救记录的传承人将是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留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为子孙后代传承、研究、宣传、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的宝贵信息, 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藏共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06项(其中今年新公布的17项),国家级非遗体代表继承项目96项。

索兰热表示,从"非遗物旅游""非遗物与产业"的角度来看,目前,非遗物保护已形成政府主导、人民参与的良好发展状态。(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