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怎样才算将一本书读懂了

云轩先生:

你说你苦恼喜欢读书,却不知道该不该读:"有时候用一本书一遍又一遍地读,似乎能理解。"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无论读书是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对"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只能说几点我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阅读你自己。也就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读到你有过相似的想法、情感,包括熟悉的生活、时代。比如,当我读到《全心全意地献给孩子》时,我描写了苏霍姆林斯基充满诗意的教育故事,他揭示了教育的纯洁、纯洁、纯洁的人性之美,想到自己每天平凡而同样美好的教育实践,进而情绪起伏,难以自我。这其实是一种"共鸣",我称之为"读懂自己"。没有这种与作者心灵互动的体验,就很难真正阅读。读自己,是欣赏,是联想,是审美。

第二,读出问题。也就是说,读出书不理解,不同意的观点,甚至可以值得批评的想法。对于专业之外我们不懂的书,我们读的时候找不到问题,但是一个不能问的问题,证明我们什么都不懂,根本不读,而对于我们的专业书,我们读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恰恰证明了我们读的, 也就是说,阅读它。我正在读的《教育眼光》分析,作者陈贵生教授对很多人习惯了教育"常识""公理"的问题敲响了我的心,使我对作者的看法和一些教育性的"常识"也让人怀疑,以至于放下书本后,我的作者点燃的思想火炬继续燃烧。宣读一个问题就是质疑,提出问题,批判性。

第三,与作者"点亮对方"。也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你有不知不觉地契合了作者的思想,甚至觉得在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那就意味着你沉浸在书中,就是在阅读。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和我的学生一起玩,和他们一起在郊区爬行。结果,领导不仅批评了我,还听到一些老老师的讽刺:"他是在示爱学生啊!"

在这一点上,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冒险经历,以便自己买一艘船并带领他的学生进行探险。他评论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作者想用这些例子来表明他关心孩子。不,我买船是因为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感到我的心突然被素霍姆林斯基照亮:"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作者想用这些例子来炫耀他关心孩子。不,孩子的幸福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不是我吗?"我仿佛听到苏霍姆林斯基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别害怕,你是对的,你是对的!""同时,我觉得我照亮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以一位年轻的中文老师的名义,以我自己的名义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中加入了一个中国式的音符。

这就是我所说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点亮"。这就是我读到的。

第四,将"读"翻译成"写"或"说"的能力。也就是说,读完之后,你可以表达你读到的东西,或者写一篇文章,或者向人口头解释。当我阅读时,我喜欢在阅读时画笔记,这是我对书中某些段落或观点的评价的简单表达。为了能够做出这样的评估,首先要阅读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本书被注释为"无皮"的次数越多,你阅读它的证据就越多;

我一直有读书、写文章的习惯,就是写书评或书笔记,尤其是外国作品。除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多次提到过,还有马克斯·范梅宁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的启示》,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玛莎·努斯鲍姆的《告别功利主义——人文教育忧虑》等等,因为它是翻译,不是那么容易读懂,我需要阅读和思考,所以我读了一本书来写一篇文章, 概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发表评论。我把这作为阅读的标准。

再读一遍是第一次理解;为了再写一遍文章心梳,这是第二次理解;梳理后写完,这是第三种理解。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基本上是阅读。不久前,我重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巴赫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两本书应该说不是特别受欢迎,但当我写完阅读笔记时,我告诉自己,"我至少基本上读过它们。"

云轩先生,您能不能也试试用上面这个作为"阅读"标准来测试自己的阅读能力?

你的朋友李振熙

(作者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师日报,202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