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深海到山峦,从沙漠到热带雨林,地球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植物的印记。随着多年的变化,气候变化,地质运动,栖息地的变化,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并保持了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国科学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开启了"花与万物",在这里我们关注植物的生存、竞争、繁殖、死亡,展现出奇异的大自然,诠释成千上万的气象生物,探索生命的神奇秘诀, 向这个沉默而充满活力的世界致敬。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景观温室中,有几株不起眼的常绿灌木,半个多人高,有许多短而密的树枝,叶革,花朵或簇生在树枝之间或老树枝之间。如果你碰巧在早夏或仲夏,你可能会看到一些橙红色的花生状水果挂在树枝上,外观光滑,只有一层薄薄的果肉。这种看似扁平的椭圆形水果,酸甜可口,似乎没有什么神奇的东西。但是只要在大约半小时内吃一点这种果肉,然后柠檬,你会惊讶地发现柠檬更甜!
这种神奇的小水果是神秘的水果Synsepalum dulcificum,也被称为变味水果,属于Shanlanko,原产于热带西非,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神秘的水果本身并不甜,但可以改变味道,比如吃酸水果才能尝起来甜。

神秘果实 Synsepalum dulcificum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学)
为什么神秘的水果能改变一个人的口味?
神秘果肉中的神秘水果是一种改变风味的蛋白酶,可以调节人的味觉,让人吃酸也感觉甜,而这种改变口味的功能非常敏感,只有小剂量才能表现出高度的味觉变化功能。
对于这种味道的变化有几种解释:一些研究表明,在吃了神秘的水果后,酸性物质因甜味物质的作用而减少;
所以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谈到柠檬时会感到酸味?
酸度是由舌头粘膜受到氢离子刺激的感觉引起的,因此溶液中能电离氢离子的物质是酸性物质。醋酸是酸,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还富含钙、氨基酸、琥珀酸、葡萄酸、苹果酸等。许多水果都有酸味,是植物柠檬酸、苹果酸、醋酸、酒石酸等,如柠檬含有柠檬酸,苹果含有苹果酸,酸葡萄含有酒石酸。
除了熟悉的柠檬、青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种特别的酸味植物。
酸性角度比柠檬酸性更强
罗望子籼稻,也被称为酸豆和罗望子,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大草原的药用常绿树。酸角树生长缓慢,生长十年,开花十年,寿命可达200年,其中经济寿命约为100年。酸角耐旱,耐光,适合干热谷种植,在云南、海南和两州等地后面前屋很常见。它的树干高大、粗壮、叶清澈,常年绿树成荫,树枝上挂着一串棕褐色钩针编织的果实,果实常不规则地萎缩,看起来有点像干月桂圆。
酸角罗望子籼稻(图片:中国植物学)
吃过酸角的人一定要记住酸甜的味道,吃舌头,牙根几乎是酸性的,它比柠檬酸性更酸。研究表明,酸性角浆富含多种有机酸、糖类、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和矿物质。其中,有机酸主要是酒石酸,含量远高于柠檬和李子,可以说是"旺美口渴"的首选对象。
酸角种子富含八肽糖,这是一种类似果胶但性能更高的食物增稠剂和稳定剂。酸角果肉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除了生食外,还常用于制作各种风味小吃,如"云南18奇"酸角蛋糕。酸性角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含有可用作染料的酸。此外,酸角树的木质质地坚硬致密,被誉为"东方神树"。
蚂蚁森林中的沙棘
好吧,你没有记错,这是一个软件中的蚂蚁森林。
沙棘属沙棘属是刺猬,通常生长在黄土高原干燥的河床或山坡上。沙棘极易耐旱,极贫瘠,极冷极热,可谓是一种非常皮革的植物,因此它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植被的快速恢复。数据显示,一棵沙棘树可以稳定4立方米的土地,净化空气本身的40倍。
沙棘沙棘鼠李糖(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学)
沙棘,又名醋柳,酸柳,你可以从名字中听到酸味。沙棘橙或橙子的果实很酸,水果中的酸味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氩气,酚酸和脂肪酸,其中氩气的含量为3.5%~4.49%,主要是苹果酸,琥珀酸,抗坏血酸(维生素C),草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沙棘中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高达950mg/100g。此外,沙棘果实还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除新鲜食品外,沙棘果还被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水果等食品。
那么你在蚂蚁森林里种了多少沙棘树呢?
引用:
1. 巴托舒克 L M , GentileR L , Moskowitz H R , et al.由奇迹果实(Synsepalumdulcificum)引起的甜味。生理行为, 1974, 12(3):449-456.
2. 山本C,永井H,高桥K等人体米拉克果实味觉修饰作用的皮质表征[J].神经影像学, 2006, 33(4):1145-1151.
3. 潘丽萍, 于世丽, 李海航.改变风味的蛋白质的神秘果实的研究进展.
4.于文林、马凯华、宋淄博等酸性种子资源保护利用进展.热带作物学报, 2020, 41 (1): 202-209.
5. 王桂玲.测量沙棘中的维生素C含量。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5.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学编辑部.中国植物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8.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