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杭春|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作者:文汇网

学校向西移动的艰辛,无所事事的艰苦工作,家人去世的哀悼,"过时的气象学"的忏悔,以及更多难以理解的悲伤,内部外交困难的压力......读日记,总能坚忍、大方、自我反省,哪怕是苦涩,也很少有人直言不讳。但他不是一个三头六臂英雄,也不是一个烟火金刚。】

当他1913年进入哈佛大学时,他保留了一本日记,但不幸的是,1936年之前的日记,在火灾中丢失,然后被战争遗失,我们今天可以阅读的日记始于1936年1月1日,从1974年2月6日,即他去世的前一天开始。日记时间连贯,叙事清晰,内容细致,被历史学家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名人日记之一"。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部分,完整记录了一所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办学的感受,以及一所大学执教的火烟五味的经历,而其漫长的学校浙江大学13年去留,直通,可以说是穿越, 思维艰苦,颇具发人深省。

李杭春|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可以找到, 1936

1935年12月9日,平津高校发起"十二九"反日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响应。12月24日,浙江大学校长郭仁元因阻挠学生游行而被迫辞职。次年1月21日,蒋介石在陈柏的陪同下到浙江大学考察,并委托陈焙雯、徐绍轩和浙江大学组委会处理善后事宜。据陈说,第一个推到浙江大学的是郑晓轩,他以族长的名义主持了临时校事会,他知道自己在1月28日的午餐桌上"躺在枪上":

中午小棠和小凤在美丽的四川午餐,到燕妮、谢吉华、冯静兰(外熙)等。据刁倪云介绍,浙江大学师生对郭仁元校长不满,郭文贵辞职,教育部已经答应,但江因为学生排除校长的时间不长,所以决定保住郭文贵,在郭文贵辞职时,有一位主要派余文到长哲学校的讨论云。"(1936年1月28日日记)

那时,于克轩已经在南京工作和生活了十多年。虽然1936年之前的南京日记,包括更早的哈佛日记,已经不详,但从今年年初的南京日记开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作为东南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北极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央研究所所长, 在南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工作,日复一日的事业,生活平静而快乐,在指导各地建立气象候车站,组织社会会议,还有余太太探亲,族长余进学英语,带孩子们去看陈敦珞的《小女孩》一切顺利。

当然,这里的内外部政治形势是困扰餐桌的话题:

6:30到荔园桥老万泉、周汉章请晚餐,到一毛、小堂、小凤、王焕宇、张廷虎、穆赞玉、张淑、正功等。张廷虎说,政府现在决心抵制,在两三个月内或将推出一片云。张和何静相当接近,所以似乎代表了军部的观点,掩盖了自己要承担的时期。"(1936年2月2日日记)

战争的迹象无处不在:

上个月,"字林西",中国在美国购买的军售,价值三百万元人民币,抵达美国的军火出口四分之三云雾。"(1936年2月7日日记)

据施说,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抵制,现任政府已将现金运往成都云云。(1936年2月11日日记)

对当前局势的悲观情绪甚至使他计划出售自己的房屋:

情况危急的岑先生打算卖掉房子,这样如果不付工资,银行就应该按月还款,不能还款。袁任云,这件事的时候不限于一两个人,临时的时候可以暂停云。而如果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地发放纸质票据,那么房子卖出去,就等于拿到了一定数量的废纸,所以这件事情就会被驳回。(1936年2月10日日记)

南京有两处住宅,分别是燕家路的新家和赤明寺路的老宅。假设要出售的新房或燕嘉路上的新房仍需按月偿还。今年4月,阎可轩独自一人去了杭州,全家还留在南京,直到次年8月南京被轰炸,闫可轩搬回杭州,全家带着学校一路向西搬家,夫人的灵魂和次子俞恒的病。回到南京,是在1945年抵抗运动胜利之后。他首先去了北极馆:

收音机很好,但门窗都不见了。从山上往下看,看到整个城市还是一样的,忍不住有山静,面都一样。院子里的草很深,墙壁年久失修......"(1945年10月14日日记)

李杭春|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张的灵魂遗骸

第二天,我回到家,得知"所有的书都死了",其中包括1927年大火后10年的日记:

十点钟,余雨高玉淮到燕嘉路二号,从江苏路出发。外表与八年前没有什么不同,生活在伪金融时代(漫长)......陈俊贤.陈已被拘留,他的妻子和女儿...剩下的书都死了。Q,据云目前也没有书架,其不读书可以知道。室内装修很好,但是草木没有增加,但是高大很多。在后面增加一个砖房,供警卫使用。"(1945年10月14日日记)

这是故事的背景,早在1936年。2月11日8点.m,国民政府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轩(闫妮)到访,正式向他通报了任命浙江大学校长的提拔。在他看来,战争即将来临,危机盛开,这对学校的师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从校长的角度来看,很难维持一个无法容纳安静桌子的校园。结果,权先生立即说:

俞渝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三四月没有发生战争,北京和杭州考虑到情况不能,所以俞不想,如果你能在浙江大学弥补,俞愿意尽力而为。(1936年2月11日日记)

这应该是西奥的基本态度,作为一群知识分子,为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冲突,选择就是牺牲自己。

十天后,蒋介石预约:

大约一个小时后,姜世来,遮住了练兵字云。大约五分钟,我会和Himbrai一起看到Jiang。运河最初问俞俞原来是不是来自北平,俞说他去年去过北平,但运河最后以为俞是从北平回来的。下次关于余去杭州长哲的活动时,余告诉在我们决定之前先和蔡先生谈谈。目的是让俞渝继续留任,余瑜还没有被考虑,谈了七八分钟左右。(1936年2月21日日记)

考虑到这件事情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者很难推断,他可以想象自己的半年合同有很多实际困难:

剩下的人的困难是:一是好好等部长、主席等,还不屑一顾;(1936年2月25日日记)

后来,蔡元培提出一年期限,并同意推荐继任者,于元征、张莫君夫妇也劝他"暂时试一试",因为"这样可以容易学风,露出双臂"。在老师、朋友和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1936年4月26日,他可以来浙江大学解答此事。但他始终记得"半年"时期,因为他"不愿意放弃气象研究所","时间长绝不是一种选择"。除了不搬家,不出家,一个未被引用的证据表明,今年10月中旬,以报道过去半年学校事务改善的名义,严灿托陈布雷将《浙江大学改善六个月》一文投给蒋介石。显然,这份报告有一点前进和后退的功能布局 - "后退"进来。

后来我们知道,在获得"经济来源的帮助,校长有全权使用人"两项办学特权后,"到六个月的极限"要求相去甚远,而且有10年的时间,他就可以把自己流放的大学带到战争的边缘,经历很多艰辛。

这期间,他辞去校长十次职务,前九次因各种原因不能成功,从官不去,到西迁不能走,到师生不放手。直到1949年4月29日,在确认浙江大学师生可以保持安全后,他们没有理由留在浙江大学,决定回避。从1936年4月26日到学校看到此事到现在,阎可以接手浙江大学长达13年。

颜可轩想摆脱浙江大学,无论是半年,还是为了天气原因不愿意放弃,都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学生因不听劝阻性罢工和游行而提交的辞职可能会让我们对校长的想法产生更多的猜测。

在这13年里,严克轩从47岁到60岁,从科学家的合法华到近乎开花的老人,他离开杭州后说了一句"余到浙江大学校长的职位还真恶心!"写下13岁的浙江大学带给他的一切疲惫、愤怒、酸涩和怨怨,包括学校向西移动的艰辛、无所事事的艰苦、家人去世的悲伤、"过时气象"的遗憾,以及更难以理解的悲伤、内部外交困难的压力。读日记,总能坚忍、大方、自我反省,哪怕是苦涩,也很少有人直言不讳。但他不是一个三头六臂英雄,也不是烟花之王,作为一个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艰辛的老人,13年的执着无奈,终于走出了那种隐藏着太多沉重心灵的感情。

李杭春|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浙江大学校长辞职稿《翟克军日记》

李航春

严可轩带着一种无法命名的悲伤离开了浙江大学。从一开始,浙江大学就能够在大学的统治下铺设和发扬光大,学习精神、教人理念、"东方剑桥"的美誉,甚至综合性大学的建立和规模,都可以在俞学和浙江大学的统治下奠定和发扬光大, 或者只是"牺牲"这个词。

翟克轩是浙江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这是数十万浙江大学校友的共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评价是伴随着同事和朋友的,年轻学生一直不理解、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不合作,在屈辱的负担下获得。

一开始,为了"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教授",于克轩开始大规模招收各学科的优秀学者。他选择老师和聘请教授,既不是任人唯亲也不是好亲戚,而只是能力,学习,培训以及是否有助于培养人才为标准。他聘请梅光迪(Diesheng)、张启轩(Xiaofeng)、胡刚福等左臂右臂和马一夫、刘轶轩等国家来掌握,努力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包括设立教授作为学校各委员会的主体,同时争取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为浙江大学的腾飞奠定基础。其中,由于引进了大量东南大学师生,严可轩一直被匿名投,被指控"植党私",并列举"九大罪",学校甚至成立了"浙江大学驱魔团"。

在西迁期间,燕灿逸"有公共建筑可出资办校舍"、"物产丰富、物价低廉"、"单程、无军值"等校条件,带领浙江大学师生建设德美城、吉安台和广西义山等地,最终才落户遵义美潭。这一举动伴随着很多批评和指责,最激烈的时候,同学们向校长下台,朋友梅光迪也对学校的搬迁方式表示遗憾,他在1938年6月30日的家书中说:"最近我们可能要再搬到广西或贵州了。我们都责怪那些对学校没有进一步发展负责的人。搬迁之初,我们应该去广西、贵州或云南。今天,数千美元在这里花费 - 建造房屋,筑坝,装饰所有房间等 - 现在这是徒劳的。"

面对这些责备甚至开除,他表现得无私无私,于是他明确表示,他"只有对错为前提,利益不理"的做事原则,最后用光辉的事实赢得了师生的尊重和支持。但它内心的苦涩和失落,即使外人很难知道。

李杭春|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1938年11月19日,日记,设置了"求实"学校培训

对于骄傲的儿子的大学生来说,总能爱加。除了教他们坚持"求真精神",明确"大学生的责任",能分辨是非,观望,敢于追求真知,探索真知;患有肺病、伤寒、脑膜炎、恶性疟疾等疾病的学生,他定期探访,每个年轻人的死亡,都成为他日记中最痛苦的记录,一枚1000元,作为"神奇女侠奖基金",以奖励家庭感冒和学业优秀的女大学生;1943年5月29日,在从北铊回重庆的途中,他徒步七八里,绕道去奥公馆武云山青年训练团看望王伟、何有义:

俞在小湾站下车,去拜访王宇和何有义。问问站旁其他人,知道战时青年训练团离站七八华力很远。俞从8:20向东南徒步,为一条石板路,到一座石桥,著名的群力桥,一直是武云山。训练团在武云寨。于尚斋找到陈上川队长,也就是叫王伟谈了半个小时。王宇报道了余俞的被捕,这是反洞的主要原因,以及湖南学生杨丢失金戒指。到贵阳,何有音因为被打了三次并供认不哉......(1943年5月29日日记)

1947年,三惨案发生仅10天后,他就与安全指挥部警察、检察长、法医检察官、典狱长、法律顾问、省政府主席、省委官员、报社记者、学生代表等各方进行了密集的接触和探访,并前往南京会见了教育部官员, 行政部和行政委员会就悲剧提出交涉。

但另一方面,在这13年里,学校纪律的执行从未温柔,从未失去原则。原郭仁元因严厉限制学生而被开除,其实在校长的位置上,除了考试作弊、考试不及格等原因辍学,因为各种违纪行为而记住,留在校检查、责令退学、开除学生也不是少数几个, 如日记中所记载的,即因群斗而被开除的人,违反网球场规则的人,因鲁莽攻击或发起罢工签名而被记录在案的人,或因煽动游行而被勒令辍学的人。仅在1941年7月,就有13名学生因妨碍毕业考试而受到纪律处分,其中一人被学校开除,三人被勒令辍学,超过五人被记录在案,四人年龄较小。纪律是严格的。

作为民国唯一一位非国民党国立大学校长,他非常明确学生的罢工和结社态度,即不反对学生有政治信仰,也不赞成过多干涉他们的学业。"学生要努力学习,否则军队也可以。但抵抗胜利后,随着战争的升级,学校内外的罢工浪潮纷至沓来。在于子三的案例中,对于全校学生一再劝说不要听,持续罢工近4周,第8次正式提出辞职:

余子的惨死,有待查处。至于俞敏洪的辞职,正是因为安全部门不听我的,才惨死。而你们的同学不听我的话,未来必然不会再发生,所以俞渝不负责。"(1947年11月8日日记)

这是多少痛苦,多少爱能帮助!那种忧虑、无奈的叠加,会对当事人形成心理上的挤压,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赛,并断然抛弃了他执教13年的大学,我们无法确定。但其实,这是对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爱护,为了保护他的知识,为了保护他智慧的成长,为了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和人身健康,而努力做到"教育拯救国家",真正了解世界和世界只有学无止境,才能保护强敌, 树状态最依赖知识。

这些坚持,学生一直不懂,不接受,走向社会,他们大多在生活中传播和实践"求实精神"和"大学生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可能永远不会离开他工作了13年的大学,他是永恒的校长。

(作者:浙江大学人文研究所)

李杭春|竺可桢为何十次请辞浙大校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