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杭春|竺可桢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作者:文彙網

學校向西移動的艱辛,無所事事的艱苦工作,家人去世的哀悼,"過時的氣象學"的忏悔,以及更多難以了解的悲傷,内部外交困難的壓力......讀日記,總能堅忍、大方、自我檢討,哪怕是苦澀,也很少有人直言不諱。但他不是一個三頭六臂英雄,也不是一個煙火金剛。】

當他1913年進入哈佛大學時,他保留了一本日記,但不幸的是,1936年之前的日記,在火災中丢失,然後被戰争遺失,我們今天可以閱讀的日記始于1936年1月1日,從1974年2月6日,即他去世的前一天開始。日記時間連貫,叙事清晰,内容細緻,被曆史學家公認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名人日記之一"。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一部分,完整記錄了一所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的感受,以及一所大學執教的火煙五味的經曆,而其漫長的學校浙江大學13年去留,直通,可以說是穿越, 思維艱苦,頗具發人深省。

李杭春|竺可桢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可以找到, 1936

1935年12月9日,平津高校發起"十二九"反日愛國運動,得到了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12月24日,浙江大學校長郭仁元因阻撓學生遊行而被迫辭職。次年1月21日,蔣介石在陳柏的陪同下到浙江大學考察,并委托陳焙雯、徐紹軒和浙江大學組委會處理善後事宜。據陳說,第一個推到浙江大學的是鄭曉軒,他以族長的名義主持了臨時校事會,他知道自己在1月28日的午餐桌上"躺在槍上":

中午小棠和小鳳在美麗的四川午餐,到燕妮、謝吉華、馮靜蘭(外熙)等。據刁倪雲介紹,浙江大學師生對郭仁元校長不滿,郭文貴辭職,教育部已經答應,但江因為學生排除校長的時間不長,是以決定保住郭文貴,在郭文貴辭職時,有一位主要派餘文到長哲學校的讨論雲。"(1936年1月28日日記)

那時,于克軒已經在南京工作和生活了十多年。雖然1936年之前的南京日記,包括更早的哈佛日記,已經不詳,但從今年年初的南京日記開始,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作為東南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北極氣象研究所所長、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央研究所所長, 在南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的工作,日複一日的事業,生活平靜而快樂,在指導各地建立氣象候車站,組織社會會議,還有餘太太探親,族長餘進學英語,帶孩子們去看陳敦珞的《小女孩》一切順利。

當然,這裡的内外部政治形勢是困擾餐桌的話題:

6:30到荔園橋老萬泉、周漢章請晚餐,到一毛、小堂、小鳳、王煥宇、張廷虎、穆贊玉、張淑、正功等。張廷虎說,政府現在決心抵制,在兩三個月内或将推出一片雲。張和何靜相當接近,是以似乎代表了軍部的觀點,掩蓋了自己要承擔的時期。"(1936年2月2日日記)

戰争的迹象無處不在:

上個月,"字林西",中國在美國購買的軍售,價值三百萬元人民币,抵達美國的軍火出口四分之三雲霧。"(1936年2月7日日記)

據施說,政府已經下定決心要抵制,現任政府已将現金運往成都雲雲。(1936年2月11日日記)

對目前局勢的悲觀情緒甚至使他計劃出售自己的房屋:

情況危急的岑先生打算賣掉房子,這樣如果不付工資,銀行就應該按月還款,不能還款。袁任雲,這件事的時候不限于一兩個人,臨時的時候可以暫停雲。而如果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地發放紙質票據,那麼房子賣出去,就等于拿到了一定數量的廢紙,是以這件事情就會被駁回。(1936年2月10日日記)

南京有兩處住宅,分别是燕家路的新家和赤明寺路的老宅。假設要出售的新房或燕嘉路上的新房仍需按月償還。今年4月,閻可軒獨自一人去了杭州,全家還留在南京,直到次年8月南京被轟炸,闫可軒搬回杭州,全家帶着學校一路向西搬家,夫人的靈魂和次子俞恒的病。回到南京,是在1945年抵抗運動勝利之後。他首先去了北極館:

收音機很好,但門窗都不見了。從山上往下看,看到整個城市還是一樣的,忍不住有山靜,面都一樣。院子裡的草很深,牆壁年久失修......"(1945年10月14日日記)

李杭春|竺可桢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張的靈魂遺骸

第二天,我回到家,得知"所有的書都死了",其中包括1927年大火後10年的日記:

十點鐘,餘雨高玉淮到燕嘉路二号,從江蘇路出發。外表與八年前沒有什麼不同,生活在僞金融時代(漫長)......陳俊賢.陳已被拘留,他的妻子和女兒...剩下的書都死了。Q,據雲目前也沒有書架,其不讀書可以知道。室内裝修很好,但是草木沒有增加,但是高大很多。在後面增加一個磚房,供警衛使用。"(1945年10月14日日記)

這是故事的背景,早在1936年。2月11日8點.m,國民政府執行委員會秘書長王文軒(闫妮)到訪,正式向他通報了任命浙江大學校長的提拔。在他看來,戰争即将來臨,危機盛開,這對學校的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從校長的角度來看,很難維持一個無法容納安靜桌子的校園。結果,權先生立即說:

俞渝說,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三四月沒有發生戰争,北京和杭州考慮到情況不能,是以俞不想,如果你能在浙江大學彌補,俞願意盡力而為。(1936年2月11日日記)

這應該是西奧的基本态度,作為一群知識分子,為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沖突,選擇就是犧牲自己。

十天後,蔣介石預約:

大約一個小時後,姜世來,遮住了練兵字雲。大約五分鐘,我會和Himbrai一起看到Jiang。運河最初問俞俞原來是不是來自北平,俞說他去年去過北平,但運河最後以為俞是從北平回來的。下次關于餘去杭州長哲的活動時,餘告訴在我們決定之前先和蔡先生談談。目的是讓俞渝繼續留任,餘瑜還沒有被考慮,談了七八分鐘左右。(1936年2月21日日記)

考慮到這件事情已經走到了盡頭,或者很難推斷,他可以想象自己的半年合同有很多實際困難:

剩下的人的困難是:一是好好等部長、主席等,還不屑一顧;(1936年2月25日日記)

後來,蔡元培提出一年期限,并同意推薦繼任者,于元征、張莫君夫婦也勸他"暫時試一試",因為"這樣可以容易學風,露出雙臂"。在老師、朋友和家人的鼓勵和支援下,1936年4月26日,他可以來浙江大學解答此事。但他始終記得"半年"時期,因為他"不願意放棄氣象研究所","時間長絕不是一種選擇"。除了不搬家,不出家,一個未被引用的證據表明,今年10月中旬,以報道過去半年學校事務改善的名義,嚴燦托陳布雷将《浙江大學改善六個月》一文投給蔣介石。顯然,這份報告有一點前進和後退的功能布局 - "後退"進來。

後來我們知道,在獲得"經濟來源的幫助,校長有全權使用人"兩項辦學特權後,"到六個月的極限"要求相去甚遠,而且有10年的時間,他就可以把自己流放的大學帶到戰争的邊緣,經曆很多艱辛。

這期間,他辭去校長十次職務,前九次因各種原因不能成功,從官不去,到西遷不能走,到師生不放手。直到1949年4月29日,在确認浙江大學師生可以保持安全後,他們沒有理由留在浙江大學,決定回避。從1936年4月26日到學校看到此事到現在,閻可以接手浙江大學長達13年。

顔可軒想擺脫浙江大學,無論是半年,還是為了天氣原因不願意放棄,都是非常可以了解的。但是,學生因不聽勸阻性罷工和遊行而送出的辭職可能會讓我們對校長的想法産生更多的猜測。

在這13年裡,嚴克軒從47歲到60歲,從科學家的合法華到近乎開花的老人,他離開杭州後說了一句"餘到浙江大學校長的職位還真惡心!"寫下13歲的浙江大學帶給他的一切疲憊、憤怒、酸澀和怨怨,包括學校向西移動的艱辛、無所事事的艱苦、家人去世的悲傷、"過時氣象"的遺憾,以及更難以了解的悲傷、内部外交困難的壓力。讀日記,總能堅忍、大方、自我檢討,哪怕是苦澀,也很少有人直言不諱。但他不是一個三頭六臂英雄,也不是煙花之王,作為一個經曆了那麼多苦難和艱辛的老人,13年的執着無奈,終于走出了那種隐藏着太多沉重心靈的感情。

李杭春|竺可桢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浙江大學校長辭職稿《翟克軍日記》

李航春

嚴可軒帶着一種無法命名的悲傷離開了浙江大學。從一開始,浙江大學就能夠在大學的統治下鋪設和發揚光大,學習精神、教人理念、"東方劍橋"的美譽,甚至綜合性大學的建立和規模,都可以在俞學和浙江大學的統治下奠定和發揚光大, 或者隻是"犧牲"這個詞。

翟克軒是浙江大學曆史上最偉大的校長,這是數十萬浙江大學校友的共識。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評價是伴随着同僚和朋友的,年輕學生一直不了解、不了解甚至不支援、不合作,在屈辱的負擔下獲得。

一開始,為了"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教授",于克軒開始大規模招收各學科的優秀學者。他選擇老師和聘請教授,既不是任人唯親也不是好親戚,而隻是能力,學習,教育訓練以及是否有助于培養人才為标準。他聘請梅光迪(Diesheng)、張啟軒(Xiaofeng)、胡剛福等左臂右臂和馬一夫、劉轶軒等國家來掌握,努力為他們創造最好的條件,包括設立教授作為學校各委員會的主體,同時争取源源不斷的财政支援,為浙江大學的騰飛奠定基礎。其中,由于引進了大量東南大學師生,嚴可軒一直被匿名投,被指控"植黨私",并列舉"九大罪",學校甚至成立了"浙江大學驅魔團"。

在西遷期間,燕燦逸"有公共建築可出資辦校舍"、"物産豐富、物價低廉"、"單程、無軍值"等校條件,帶領浙江大學師生建設德美城、吉安台和廣西義山等地,最終才落戶遵義美潭。這一舉動伴随着很多批評和指責,最激烈的時候,同學們向校長下台,朋友梅光迪也對學校的搬遷方式表示遺憾,他在1938年6月30日的家書中說:"最近我們可能要再搬到廣西或貴州了。我們都責怪那些對學校沒有進一步發展負責的人。搬遷之初,我們應該去廣西、貴州或雲南。今天,數千美元在這裡花費 - 建造房屋,築壩,裝飾所有房間等 - 現在這是徒勞的。"

面對這些責備甚至開除,他表現得無私無私,于是他明确表示,他"隻有對錯為前提,利益不理"的做事原則,最後用光輝的事實赢得了師生的尊重和支援。但它内心的苦澀和失落,即使外人很難知道。

李杭春|竺可桢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1938年11月19日,日記,設定了"求實"學校教育訓練

對于驕傲的兒子的大學生來說,總能愛加。除了教他們堅持"求真精神",明确"大學生的責任",能分辨是非,觀望,敢于追求真知,探索真知;患有肺病、傷寒、腦膜炎、惡性瘧疾等疾病的學生,他定期探訪,每個年輕人的死亡,都成為他日記中最痛苦的記錄,一枚1000元,作為"神奇女俠獎基金",以獎勵家庭感冒和學業優秀的女大學生;1943年5月29日,在從北铊回重慶的途中,他徒步七八裡,繞道去奧公館武雲山青年訓練團看望王偉、何有義:

俞在小灣站下車,去拜訪王宇和何有義。問問站旁其他人,知道戰時青年訓練團離站七八華力很遠。俞從8:20向東南徒步,為一條石闆路,到一座石橋,著名的群力橋,一直是武雲山。訓練團在武雲寨。于尚齋找到陳上川隊長,也就是叫王偉談了半個小時。王宇報道了餘俞的被捕,這是反洞的主要原因,以及湖南學生楊丢失金戒指。到貴陽,何有音因為被打了三次并供認不哉......(1943年5月29日日記)

1947年,三慘案發生僅10天後,他就與安全指揮部警察、檢察長、法醫檢察官、典獄長、法律顧問、省政府主席、省委官員、報社記者、學生代表等各方進行了密集的接觸和探訪,并前往南京會見了教育部官員, 行政部和行政委員會就悲劇提出交涉。

但另一方面,在這13年裡,學校紀律的執行從未溫柔,從未失去原則。原郭仁元因嚴厲限制學生而被開除,其實在校長的位置上,除了考試作弊、考試不及格等原因辍學,因為各種違紀行為而記住,留在校檢查、責令退學、開除學生也不是少數幾個, 如日記中所記載的,即因群鬥而被開除的人,違反網球場規則的人,因魯莽攻擊或發起罷工簽名而被記錄在案的人,或因煽動遊行而被勒令辍學的人。僅在1941年7月,就有13名學生因妨礙畢業考試而受到紀律處分,其中一人被學校開除,三人被勒令辍學,超過五人被記錄在案,四人年齡較小。紀律是嚴格的。

作為民國唯一一位非國民黨國立大學校長,他非常明确學生的罷工和結社态度,即不反對學生有政治信仰,也不贊成過多幹涉他們的學業。"學生要努力學習,否則軍隊也可以。但抵抗勝利後,随着戰争的更新,學校内外的罷工浪潮紛至沓來。在于子三的案例中,對于全校學生一再勸說不要聽,持續罷工近4周,第8次正式提出辭職:

餘子的慘死,有待查處。至于俞敏洪的辭職,正是因為安全部門不聽我的,才慘死。而你們的同學不聽我的話,未來必然不會再發生,是以俞渝不負責。"(1947年11月8日日記)

這是多少痛苦,多少愛能幫助!那種憂慮、無奈的疊加,會對當事人形成心理上的擠壓,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決賽,并斷然抛棄了他執教13年的大學,我們無法确定。但其實,這是對學生的另一種形式的愛護,為了保護他的知識,為了保護他智慧的成長,為了保護他的人身安全和人身健康,而努力做到"教育拯救國家",真正了解世界和世界隻有學無止境,才能保護強敵, 樹狀态最依賴知識。

這些堅持,學生一直不懂,不接受,走向社會,他們大多在生活中傳播和實踐"求實精神"和"大學生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可能永遠不會離開他工作了13年的大學,他是永恒的校長。

(作者:浙江大學人文研究所)

李杭春|竺可桢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