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昭
北京大学红楼
义寨旧址
红色平面图
党的成立百年系列报告第一期
建党百年系列第二期
于慕义斋的藏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赫廷桑的唯物主义历史试卷
庆祝建党100周年 访问北京红地理 第三期
北京大学5月4街29号红楼
100年前的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庆祝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缅怀革命史,弘扬红色情怀,北京青年报社和北京档案馆联合推出系列报道,以档案和档案为基础,探访北京红地理,重温革命圣贤,探索救赎的真理,追求民族觉醒进步的伟大道路。
地标
红楼
一场变革风暴在中国酝酿
在与北河相交的五四街西北侧,有一座由红砖砌成的四层建筑。东西宽100米,南北深14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造型为简约的西方古典风格——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五四运动的起源,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北大学红塔。
据史料记载,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由当时的代理校长胡仁远借给比利时公司20万银作为建设成本。1918年落成时,原计划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但后来改建为大学、图书馆和文理学院,又称北京大学。
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向本报展示了一张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学院》的图片。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出,红色建筑的楼层是一种工作类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一楼到四楼是教室和办公室,地下储藏室和印刷厂。
王兰顺非常熟悉北京的地理变化,他介绍说,这座红色建筑位于清代是内务部的一个仓库,后来改名为汉园,民国地图上有汉园的名字。清朝末年,清政府将该地契划归北京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原本被用作学校的操场。1918年北京大学红楼建成后,汉园校区成为北京大学的核心校区,也是中国未来变革的风雨之城。特别是,红楼北侧的大型游乐场后来被称为民主广场,五四运动游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王兰顺说,虽然红楼叫四合院,但实际上,公主宫校区是北京大学最早的校区,也是北京大学会堂的所在地。"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打造靖士大学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清代为此将闲置多年的海滩后街的嘉公主宫作为校舍。
后来,法律的变更失败了,靖士大学堂作为新的成就得以保留。随着学科的增多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公主宫虽然不小,但作为大学校园还是逐渐拉长的,所以清政府批准将老操场和汉园门外的德胜,过去曾使用过大学礼堂。
"新建的红楼成为四合院后,原来的景石大学堂成为第二科学院,并于1902年并入北京世通科技文化博物馆,先是翻译博物馆,后又是三校的法学院。
王兰顺还告诉记者,五四运动期间,来自一三院的学生参与较多,尤其是三院中最大的礼堂,可容纳数千人。5月4日前夕,北方大学和各大学的两千名代表齐聚礼堂,决定第二天游行,还有学生的血书《把我送回青岛》。现在三宫的旧址很难找到历史遗迹。
北京大学图书馆
"饱满"是充满学术自由的气息
今天走进北京大学红楼,一楼修复了阅览室和教室。沿着长长的走廊,两侧门上的标志都标有图书馆的序列号。一楼东南角的119室是图书馆馆长室,内外两部分,内部是办公室,外室是会议室,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李大昭正在那里工作。
至于图书馆馆长办公室,后来与李大昭共同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张申福回忆说:"馆长的房间位于东南角的两个房间。从那时起,两院成为新的思想运动的中心,大本营......说到五四革命,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个地方。"
当时,北京大学有两个著名的师生交流场所,一个叫国语教师休息室二楼的"群谈厅",另一个叫图书馆馆长室的"全厅"。在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罗嘉伦的回忆中,"饱满"除了"充满学术自由的空气",还有一个好处是,图书馆的新书每次到货,都能先看到,而这些新书成为讨论的素材。罗嘉伦还回忆说:在这两个地方师生之间没有区别,没有礼貌和礼仪等安排,我们来找大家争论,我们问问题要互相难问。
李大昭是什么时候来到北京大学,成为图书馆馆长的?王兰顺说,1916年,李大昭中断了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业,回到了中国。据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琥珀介绍,最新版的李大昭年鉴显示,1917年12月,李大昭被张世玄推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主任。
"当时,图书馆部还在女王后院的封面楼,曾经被称为图书馆,北京师大会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更名为图书馆部。红楼建成后,图书馆搬进一楼,李大昭主持搬迁。从那时起,在他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于慕义斋
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李大昭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逐渐明确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与胡石关于"问题和学说"的辩论中,他不仅热情地宣传共产主义,而且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和分析问题。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
为了在学生中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3月,在李大昭的指导下,邓忠霞、高俊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斯(今马克思)理论研究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王兰顺认为这是李大昭在北京大学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研究会成立后,校长蔡元培批准在西寨的两栋房子,第二个院子,作为活动场所,一个作为办公室,一个作为图书馆,名为"于木一斋"。"余慕仪斋今天在景山街2号,红楼以西。Yu Muyi是德国共产主义的音译,Yu Muyi jai的意思是共产主义房间。"
王兰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的主要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收集和获取,分专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编纂和出版。《俞慕义斋》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收藏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学为己任的图书馆,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收藏了八本德文版的《俞慕义斋》藏品,如《大创》、《左派》、《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幼稚病》、《反改良主义》。等。
"该活动最初关闭,直到1921年11月,该研究所出版了《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李大昭没有公开列举发起,也没有在调研会议上担任职务,而是以理论家为指导。研究所每周六晚上举办研讨会,每月举办讲座,偶尔举行辩论。"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七个月后,李大昭、张申福、张国轩在红楼主任办公室秘密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并于1920年11月底正式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19个发起人大多加入了党组织。
档案
留学
起来反对"第21条"
王兰顺告诉记者,李大昭是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首次接触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在被边缘化大学的历史中心,保存着100多年前在这里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信息,包括李大昭的录取通知书和学费单。
学生证(见图(1))填写李大昭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住址等一系列信息,并在招生栏上标有"大正3月8日,大学第一专业"字样,科目为"政治学"。在修复栏目中显示"大正四年7月5日"为第一学年末,典当栏目为空白,下架写有"大正五二二",原因栏目上盖有"长期优秀退市"印章。从准备栏目可以看出,李大昭当时未经考试就被录取了。
李大昭的学费缴纳记录在《大学政经系四年学费征集簿》中。收集簿(见图(2))显示,李大昭实行两年制学校制,9月9日学费5日元,10月26日支付学费4.5日元,11月9日支付4.5日元...直到次年7月。
据史料记载,1913年冬天,从北洋政治法学院毕业后,李大昭赴日本留学,住在东京都基督教青年会,1914年9月正式进入早稻田大学从事政治经济研究。在他的研究中,日本学者森正福发现,李大昭曾跟随福达教授和闵教授学习国家科学原理,并跟随米索迪亚省大吉教授研究帝国宪法。在学习期间,他也非常重视安倍教授的经济讲义,安倍主张人民福祉,思想上倾向于社会主义,李大雄经常到教授官邸寻求建议。
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21"消灭中国,李大昭立即起来反对,积极参加留在日本留学生的抗击斗争。他的"警告国父"传遍全国,呼吁全国人民从救援中走出来。他还拒绝参加在日本教授的课程,如福田和袁世凯的法律顾问闵,并发表《国情咨文》等文章,批评福田和闵和何昌雄。1916年4月,李大昭完全中断了在早稻田大学的学业,回到了中国。
救
"我认为学校可以发出保证"
在北京档案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党组织活动纪录片(平)》第一卷中,王兰顺向记者展示了一些与李大昭在北京大学革命活动有关的档案。
在"1922年2月17日,李大昭给沈世远的关于我校学生陈德荣被捕的信"的档案中,李大昭写信给时任北京大学办学系主任沈世远说:"石元先生:陈德荣,弟兄调查的结果并不重要, 我认为学校出具担保书并无坏处。他们期待很接近,乞求的是草案的案文吗?李大昭弟兄(见图(3))
王兰顺说,由于李大昭作为图书馆馆长的职位,他与北方的大学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他是一个古道之道的人,关心学生,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来支持贫困学生,学生有任何困难都愿意向他求助。
陈德荣于1918年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一名听力学生,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来成为共产党北京支部成员。1921年春,他前往徐州通知徐州共产党团派代表赴沪参加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做准备的会议,并于当年8月初被北方军阀政府逮捕。
1922年3月,北京大学致函北京地方检察院。在档案"北京大学关于请求释放学生陈德荣给北京分院地方检察官办公室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学生陈颖德荣,本来打算去法国留学,不知道是什么事故被宪兵司令部抓获给北京分院的地方检察官办公室,偷了陈晟没有违法取证,长期羁押,不能免除不公正待遇,并特别公开诚恳地致北京分院的地方检察院, 要求他尽快放行学生,继续学习,没有义务祈祷等情况,车辰胜德荣平日在学校相当勤奋,没有越界行动,这次逮捕,当部门出入误会时。如果您认为没有起诉的证据,请将其作为证据的标志发布并学习全校...(见图(4))
陈德荣最终在当月被蔡元培保释。
试卷
研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自1920年以来,李大昭在北京大学政治史系教授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思想史、现代政治学、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并撰写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思想史》等专著和讲义。
李大昭的班很受学生欢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罗章龙在《翟斋回忆录:与寿同志共怀日子》中回忆道:"李先生讲了这门课,这在当时是新的,这门课不是现成的,必须自己写。他的讲义从唯物主义历史的科学观点出发,具有创新性,是信息主义者,并且有很大的篇幅。他亲自在课前分发讲义,每次有十个八,确实首先打开了整个学校的气氛......李先生的讲座是系统性的、有组织的,与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相衔接,具有高度的说服力,所以学生听讲座非常活跃,座无虚席。"
讲座的效果如何?北京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923年关于北京大学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试卷,从课程和考试水平上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李大昭在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学。
论文的第一页显示,回答论文的学生名叫何廷山,是政治系二年级学生,高分95分。
试卷的标题是"试图描述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含义及其对现代史的影响"。他廷山在开篇写道,马克思在他的经济批评的序言中正式发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基本原则。火星的意思似乎是将历史与社会进行比较。按照他的一般思想,社会变革是历史,简称人的横截面,即社会,从它的角度来看,就是历史。还说,人类社会的所有精神结构都是表面结构,只有物质经济结构,才是这些表面结构的基本结构......
试卷中还有一句话:历史家族从上层来解释社会变迁,上层的变化依赖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历史不是从经济关系上无法解释的,这就是火星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般含义。
最后,他在最后写道:历史的价值观日复一日,长明日复一日,都受到火星的影响。因此,有历史眼光的人,都说马克思是一个挥刀的新道路,是历史最大的新时代,从他的影响来看,马云真的配得上这个时代!
王兰顺为记者分析了该报,他认为该报可以从两个细节中看出,一是确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课程;"李大昭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比如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研究、十月革命的研究、马克思资本主义的研究,可以看出,何廷山被划分为研究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群体。
王兰顺说,何廷山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理解和分析已经到位,档案的保存十分清晰完整,对研究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自己阅读了文件后,我想知道Hertingsan发生了什么,因为没有相关信息。但是我问过很多研究李大昭的专家,他们什么也没发现。"
胡特赞成为马克思主义信徒了吗?他对唯物主义的接受塑造了他未来的生活,这是什么样的生活?答案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想
迅速取消到埃武利亚
1924年5月21日,北京分局公安部侦探队突击搜查了北京国家铁路总会(铁匠营21号),并在乐市第十六杏寺学校逮捕了张国轩和妻子杨子礼。李大昭等人的身份被揭露后,内政部立即派军警前行逮捕。经过两次空袭,北洋政府对李大昭发出了逮捕令。
《北京大学要求内政部取消关于逮捕李大昭明的信》档案显示,北京大学得知这一消息后,于1924年8月7日写信给教育部。
信中说:...近日看报,内政部对工党和大学教授李大昭的案例相关,业内通缉令,而李大昭作为北京大学教员,范围相关,适宜自爱,是宣传共产主义等语言, 读到其中的差别,深感惊讶。查丽教授在校内从事的,颇有声,所以平时在演讲或著作上都有主张,但大学作为讲课的场所,研究各种学说,真正对大学教学负有应有的责任,不能下命令。通缉是关系到国家学术前途的,为此,校长请校长转交教育部、内政部,请李大昭明确取消通缉,以保障学术。如果李大昭教授掌握了犯罪事实,即请迅速公布,释放集体疑点,并请教育部稍后向国务院提出,对于大学教授不依法证明是现任罪犯,绝对不能任意通缉,认为教育部有责任维护国家学术, 将能够同意这个想法...(见图(5))
目前尚不清楚教育部最终是否会将这封信转交给内政部以取消逮捕令,但从信中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对李大昭的关注和保护。
机密报告
中共党组长李大昭举行秘密会议
1925年3月20日,"教育部关于密切检查和认真防止李大昭组织动员各校生加入中共北京市办学局的指示",反映了教育部对李大照的态度:
......据北京师宪兵司令部向宪兵第2营秘密报告,北京大学共产党第一首歌李大昭字秀昌(应照常),首□学校第三学院教员休息室,且没有天开会决定手续的消息, 根据信中对司令部增加密切调查,随时上报。据悉,本月□日,据第二营继续报道的消息,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李大昭昨晚在学校三院派宿舍招收党员开办秘密会议,其目的是让党员被分配到北京分部高中以上学校, 体育学生入党等情况,据此,除了仍要仔细检查和更新报告外,相应的□请通过学校严格防范当地。(见图(6),原文中缺少□)
工资
1925年8月,他无薪离开北京大学。
王兰顺终于在1920年6月、1921年8月、1924年11月和1924年12月向记者展示了李大昭在北京大学的工资单。存根显示,1920年6月发放的工资点在当年下半年为"70美元现金",总计140美元。1921年8月的"三十"(见图(7)。1924年11月,"送了一百美元",1924年12月,"送了一百美元"(见图(8)",这两个月的存根写在"去领导之树上"。于淑德是李大昭在天津市北洋政法学院的同学,1922年6月被李大昭介绍到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学家金伟从北京大学不完整的档案中发现,自1920年9月起,李大昭的名字就被列在教授的名字中,直到1925年8月才被停薪。至此,李大昭正式从北京大学分离出来。1927年4月,在北京大学读三年级时,李被张政府逮捕并杀害,时年38岁。
本版/本报记者闫伟为图片/ 王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