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留德博士朱家骅的多面人生

作者:北洋提督

他是一名高级政府官员,曾担任教育部长(1931.12.30-1932.10.28,1944.11.20-1948.12.22)和运输部长(1932.22)10.28至1935.12.12),考试学院副院长(1941.12.27至1944.11.23),行政委员会成员(1947.4.23-1948),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49.6.12-1950.3.10),总统主席(1950.3-1963.1.3)。

他是党的杰出成员,曾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长(1939-1943年)、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1938-1939年)、三国民党青年团常务军官和中央团部代理书记(1938-1939年)。

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1926-1927.7)、教育厅厅长(1927.7-1929)、浙江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1927-1930)、浙江省政府主席(1936-1938)。

他是特勤局局长,被认定为陈戈夫和陈立夫兄弟的CC部重点成员,并曾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全称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任期1939.12-1945,原张立生, 接替叶秀峰),1948年中国共产党宣布国民党的43名战犯排名为20.20。

他是同济大学的校友,1908年6月考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学会堂(原名德国医学馆,由上海德医会资深人士宝龙博士领衔),始建于1907年,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馆",1908年,1912年增设工程学院, 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1912年6月,他被同济德文工程学院(同济德文医学院,两所工程学院合并为同济医学院)录取,1913年毕业,是同济大学的第一位工程专业毕业生。

他是里德博士,1914年3月,他与张靖江(国民党长老和蒋介石的兄弟)一起自费前往德国学习,首先是盖尔森教堂(德国北莱茵河盖尔森基兴)。威斯特伐伦市的一个城市,位于鲁尔区北部,以其煤炭和钢铁工业而闻名,实习了六个月,并于10月(1914.10-1916.12)在采矿工程系(1914.10-1916.12)返回柏林矿业大学(1914.10-1916.12),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暂停后返回家园。1918年,北京大学派美国到欧洲留学,1919年1月,首次进入瑞士伯尔尼大学地质系,同年10月转入苏黎世大学地质系,调到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 1920年3月,1922年10月获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由沈宇介绍,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预科德国教授,后任德国学院院长,24岁时是当时北京大学28位教授中最小的一位。 英俊的外表,出众的素养,加上娴熟的德语,使他迅速成为北京大学的明星,包括罗嘉伦(原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

曾任中山大学校长、中山大学校长(1930年)和中央大学校长(1930-1931年)。

他是中央研究所所长,并曾担任中央研究所所长(1936.1-1940),代理院长(1940.9.18-1957.10)和研究员(数学科学组1948.3.26,第1名)。

他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创始人,李思光和黄其清被他介绍给德国地质学会,黄七清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提倡航空测量,建立了两个广泛的地质调查研究所,并担任主任(1926-1932)。1948年,他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最高奖章"葛氏奖章"。

他是一个左派,一个国民党人,曾与共产党的李大昭并肩作战,反对北洋政府。如果不是他及时从北京飞来,他很可能会像李大昭一样被张吊死。

他是一名反清彝,1911年3月,组织了"中国敢死团",并被提升为团长,武昌起义爆发,作为汉区敢死队的代表,他率领人民与革命军总司令黄兴船支援汉军,虽然没有在战场上风雨飘飘, 还在野战医院救了死伤三个月。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奖励那些有功的人,奖励一批革命党员出国留学,陈启美推荐给袁世凯的10人名单,除了王精伟、吴志轩、戴岐寰、余民义等人,还有不到20岁, 第二次革命后,资金没有下降,不得不自费学习。

他是"翠华胡同派"的骨干,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分为左右两派,右翼北京南园据点和慈华八号左派据点。当时,国民党左翼和共产党混杂在一起,界限不明确,可以统称为激进分子,又称"翠华胡同派",其主要成员包括李大昭、李世赞、吴志轩、陈巧年、徐倩、余仁、顾梦玉、丁宇等。

他是"首都革命"的指挥,1925年11月下旬,冯玉祥的国民军在抗敌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导致将军郭松龄叛逃。双方决定趁机发起暴力斗争,推翻段玉瑞政府,建立国家政府。11月28日,他与北京大学教授顾梦宇共同领导了一场示威运动,旨在谴责政府,反对军阀统治,有5万名学生、工人和公民参加。

去过政界、学术界的"多面手",也是官员,就是朱家璇。

朱家璇,原名青光绪,1893年4月15日(1893年5月30日)出生于浙江吴兴市和合堂。朱姓于培国,石祖林公从临安到湖州,然后定居吴兴。朱家狮经营南方货运业,以朱家轩为第十六代。

吴兴历史悠久,土地富饶,素有"鱼稻之乡、丝绸之都、文化之州"的美誉,是著名的东南王县历史名声。吴兴人文、才华横溢的一代、元代伟大画家赵孟璇、现代科学家钱三强、赵九章、民国重要人物陈英石、吴定昌、陈五福陈立福兄弟、戴曦瑾等都是吴兴人。

1932年10月26日,朱家璇接替陈明忠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从上任之初,就为改革和全面发展道路和电子邮件导航四项政治事业作出了巨大努力。他首先将一批名人延伸到腋下,如闫人光博士、沈世华、舒振东、大学教授郭新轩、高廷轩等,交通运输部内学术氛围浓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朱家璇上任时,交通运输部的亏损已经累计超过2000万元,有人想利用招商局作为抵押品从美国借钱,这无疑相当于卖了招商局。朱家璇接任,立即飞往上海解决招商局问题。

回到南京后,朱家璇着手调整交通部人员,任命李景轩为局长,楼广来为主任,严仁光为电力局局长,高廷轩为航空局局长,郭新轩为参赞办公室主任,徐伟为书记处处长, 于飞鹏担任副国务卿,张道轩担任常务副书记。

在担任交通部长的三年多时间里,朱家璇尽职尽责,工作出色。在他的领导下,粤汉铁路提前一年半建成,粤汉线的意义在于,从国外购买的大量武器和物资可以通过香港九龙港运上岸,然后通过铁路转移到武汉和西南后方。朱家璇部署完成了九省电话网的建设,他亲自从英国购买通信设备改造南京电话局的长途车站。无论是铁路的建设,还是电话网络,作为静脉和神经的运输,在未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2年12月,朱家璇还担任中华航空董事长,他开始向交通部、中华航空局和欧亚航空进行重组,任命戴恩吉为中华航空总经理,李景轩为欧亚大陆总经理,黄江泉任两家公司董事长。此时,主计长办公室尚未成立,朱家璇聘请了英国在上海的知名Kezoji会计师来检查账目,监督附属机构,同时也监督运输部本身。

在担任交通部长的3年多时间里,朱家璇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建设交通部大楼。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交通部,原部址在仁祠,1932年底,朱家璇接任部长,为改善办公条件,在中山北路名义兴建了邮电大厦,兴建了交通部大楼。该建筑由俄罗斯建筑师耶浪设计的上海科龙洋航新丰基厂房,平面呈"天"形,主楼中央3楼和副楼2楼之间的两翼各有一个天井和地下室。整栋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人造木结构,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宫廷式重屋檐休息山顶,玻璃瓦屋顶,颇为壮观。庭院内布置有园林绿化,大门仿照北京紫禁城前的金水河和金水大桥,交通部大楼总建筑面积18933平方米,1934年底竣工,它与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隔马相望。2001年,该建筑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占用。

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一直被视为"胖穷人",但清政府官员朱家璇"经常在河边散步",即不是"湿鞋"。据朱的学生蒋福轩回忆,朱在交通运输部,"一如既往,给部长节相当富有,先生回来了。

朱家璇虽然是国民党的关键人物,但他交了朋友,大多是学习学术和知识分子诚信的知识分子,其中一些人甚至是左翼分子或共产主义者。

1926年,戴纪涛麾下属的中山大学负责人朱家璇接受了中共余大英、邓忠夏的建议,邀请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月19日,鲁迅来到中山大学,鲁迅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1月26日晚上到第一夜宴","2月1日(农历除夕)晚上到第一夜晚餐"。

1941年至1942年间,朱家璇委托张国轩将1.4万多元的医疗费用转给陈独秀就医。

1944年8月20日,同济大学校长周巨石(1892-1949,民主革命党员四川遂宁,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航运和政治学系,后在德国、波兰学习弹道学,并返回暨南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因参与反叛乱活动而被特勤局逮捕, 周小川在德国留学时是朱家璇的同班同学。朱家璇亲自上前保护周,但被蒋介石拒绝,最后,周被军队杀死,朱家璇后悔一生。

1945年,在重庆和谈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于9月18日访问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朱家璇。10月1日,朱家璇接待了毛泽东和周恩来。

回顾朱家璇多彩的职业生涯,不难发现,他既幸运又不幸。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幸运三"大"和不幸三"无",具体如下:

其中一个幸运儿,大个子扛着。第一位大人物是浙江省湖州人张靖江(1877-1950),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主席的南屿巨嘉。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他和蔡元培、吴志轩、李世赞被称为国民党的四大长老。和湖州人一样,加上老大哥朱佳林(祥生)在张家的两家浙江盐业公司当账务室时,所以年轻时朱家璇第一次见到张靖江。1908年,朱家璇来上海求学时,在公司再次见到了老板张靖江。1914年,朱家璇自费去欧洲留学,张靖江不仅提供了经济支持,还坐火车一路陪他去了德国。1911年,朱家璇组建"中国敢死组"时,得到了张靖江和戴纪涛的帮助。1926年"三.18日大屠杀后,朱家璇被北洋政府通缉,不得不离开北京到家乡避难,这时张靖江发来电邀请他到广东参加北伐。1926年6月,张敬江将朱家璇推荐给蒋介石的弟弟戴纪涛,帮助他创办中山大学。1927年,张靖江向浙江省政府主席何英琴提议,将朱家璇调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

第二位大佬是戴纪涛(1891-1949),原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国民党长老,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被称为蒋介石的"国师"。1911年"中国敢死"活动举办时,19岁的朱家璇给戴纪涛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26年6月,组织中山大学代吉涛通过顾梦宇向朱家璇递交了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聘书,10月,国民政府公布戴纪涛为中山大学校长,顾梦宇为副校长,徐倩、丁宇、朱家璇为成员。1927年,中山大学更名为第一中山大学,戴纪涛任校长,34岁的朱家璇任副校长,并兼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朱家璇的职业生涯开始了。1930年,时任考试学院院长的戴纪涛因日程繁忙而无法分开,于是调回广东接替他担任中山大学校长,年底推荐朱家璇到南京出任中央大学校长。1937年底,朱家璇的浙江省政府主席被免职,移居重庆,由担任国民党军委参赞办公室主任的戴纪涛介绍。戴纪涛非常欣赏朱家璇的才华和勇气,曾公开称赞"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一半是指易培基,一个是朱家璇。

幸运二,师傅。如果从江梅村的私立启蒙老师,包括正门学校、南浔公立学校、同济德国医学院、同济德国医学工程学校,以及欧洲时期的德国和瑞士大学,所有时期任教朱家璇的中外教师都不少数。但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和湖州人一样的一代大师沈雨墨(1883-1971年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与陈独秀、李大秀、鲁迅、胡石等一起创办了"新青年团")。

1910年,朱家璇开始有革命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曹瑜金、沈雨的影响。

1917年,朱家璇第一次出国留学回国,是沈某默默地推荐了昔日恋人朱家璇到北京大学当德语老师。

1946年2月12日,朱家璇与王文元女士结婚。

幸运三,大牌关怀。1905年,12岁的朱家璇遇到了周柏年(1880-1933年浙江吴兴仁),又名周歌,联盟成员,陈启美最好的朋友,曾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参加北伐,离开政界回国留学)和正门派倡導人增希(张靖江的弟弟), 教师沈世元、沈玉墨、曹玉金,以及同学张乃炎(1894-1958浙江吴兴仁,张敬江的侄子,早年留学欧洲,日内瓦大学化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央大学第一任校长),叶楚轩(1887-1946江苏省吴县,南方社会诗人,国民党长老,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兼中央党部秘书长)。

辛亥革命时期,朱家璇遇到了黄兴、陈启美、宋世仁等革命先驱。1912年,朱家璇在上海遇见了吴志轩、李世晖、张济等国民党。同年,从周百年、尹敏义引进国民党。1919年,在瑞士洛桑,朱家璇被张俊轩介绍给梁启超、蒋百利。

不幸的是,父母双方都去世了。1903年6月,朱家璇10岁,父亲朱云轩去世,次年4月,母亲姚去世,从此他一直没有父母。好在他也得到了兄妹的呵护,朱家璇是在大哥哥朱佳琳(祥生)和陈大姐姐的照顾和养育下长大的。

不幸的是,攀登双坠,1919年,正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地质系学习的朱家璇,在一次攀岩活动中很难死。当时,他和一群瑞士人和一名德国人,拉着绳子爬上一座著名的"红色尖角"山,在去事故的路上,三个人摔倒滚了150米,德国人当场摔死,朱家璇和瑞士受了重伤。

可惜三,孩子们已经咂

虽然朱家璇对自己的官廷和学术风光感到自豪,但他的家庭生活乏善可陈,不是很和谐。虽然有两段婚姻,但没有一个有孩子。原定日程也是荣,1914年订婚,1917年在北京东松胡同1结婚,程很活跃,会弹钢琴,喜欢跳舞。抗日战争期间,她独自一人住在香港,她的外遇经常被报道,朱家璇多次劝告无果,不得不选择离婚。1946年,朱家璇在南京与王文元结婚。直到1963年朱家璇去世,他的侄子朱国勋才被接受为继任者。

在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中,朱家璇是罕见的官员。他鞠躬,是贪官污厮,如叩咱咱。对于各种礼物,奖励,他拒绝了,回报了。对于家族的腐败,他将无法惩罚任何亲属。在台湾的晚年,朱甚至卖掉了他多年来一直保存的书,以补贴他的家人和支付药品费用。晚年凄凉,回到田间后,没有车,没有鱼就出去了,和亲戚朋友一起住院了。

1963年1月3日(52岁),朱家璇在台北的住所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71岁。5月15日,他睡在阳明山。

留德博士朱家骅的多面人生

朱家璇(1893-196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