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权:掌八万精锐甲兵,以善于谋略著称,却被朱棣逼成了文学家

《明通鉴》载:“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燕王朱棣自不必多说,年少随太祖出征,履立功勋,最后打败了朱允炆夺得皇位,成为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而宁王的“善谋”往往受到质疑,毕竟每次提到他,总是作为朱棣的背景板,显得能力平庸。其实宁王“善谋”的评价并没有说错,他的不幸,只是在太年轻的时候就碰上了朱棣。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十年出生于金陵。朱权自幼聪明好学,很得朱元璋的喜爱,十三岁时就被封为宁王。朱权的封地大宁在喜峰关外,东连辽东,西邻宣府,说形象点,这就是宋朝最梦寐以求的燕云重地。

这个地方和北方草原还有辽东接壤,附近全都是强横的少数民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制衡北方蒙古人的重要关隘。朱权十三岁获封宁王,十五岁就前往就藩,正式执掌大宁,可见朱元璋对于这个小儿子的信任。

朱权并未辜负父亲的信任,他有勇有谋,屡次破敌,和其余北方诸王共同保卫了帝国边疆。朱权的实力是北方诸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他“所统封疆数十城,广千余里,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手上握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威名远扬。

正因如此,朱棣才对宁王朱权手上的兵马如此垂涎。朱棣造反之初,就对诸位将领说:“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很显然,朱棣一开始就打算吞掉这个弟弟的兵马。

朱权:掌八万精锐甲兵,以善于谋略著称,却被朱棣逼成了文学家

受害者宁王朱权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他坐镇北方边关数年,常年执掌八万雄兵,经常和藩王出关作战,不是一个整日里躺在王府的纨绔王爷。所以朱棣一造反,朱权就知道手握重兵又接近朱棣的大宁不可能置身事外。

和其余兄弟们落荒而逃的举动不同,朱权选择隔岸观火。朱棣拉拢朱权,朱权不置可否,而朱允炆下诏让他火速进京,他也不去奉旨。朱权就这样坐视朱棣和朱允炆斗,只要他一天不表态,皇帝和燕王就只能给他许下条件拉拢他。朱权的举动显然是明智的,毕竟当时没人知道朱棣一定会成功,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就站队,无疑是自寻死路。

朱权的镇定自若和他手上的甲兵八万不无关系,但亦能看出这位边关藩王的谋略。然而可惜的是,朱权碰上了比他狡诈得多的朱棣。朱棣造反时,朱权不过二十岁出头,尽管有边关战事的历练,有善于谋略的美名,但这也只是相比于其余的藩王而言。可是朱棣不是普通的藩王,他自幼就在军中磨练,所经历的磨难远非其他兄弟可比,拿燕王和其余藩王相比,属于降维打击。

朱棣比朱权大了快二十岁,都快能当他爹了,朱权在老谋深算方面,自然不是朱棣的对手。而且朱棣的表演实在太精妙了,他把自己当作了诱饵。朱棣入大宁时是单骑赴会,手上没有带一兵一卒。朱棣谎称自己是无路可走,并不想造反,请求朱权为他启奏谢罪。这个理由并没有说服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朱棣的的确确入了城,他的性命在朱权手上。可以说,朱棣是在以生命作为赌博,赌朱权不会投靠朱允炆。

朱权:掌八万精锐甲兵,以善于谋略著称,却被朱棣逼成了文学家

朱棣赌赢了,朱允炆削了朱权的三卫,这就注定朱权不可能投靠朱允炆。经历了朱棣造反这件事,如果朱棣伏诛,朱允炆一定会大做文章,朱权等藩王都没有好下场。所以朱权不会杀朱棣,至少现在不会杀。而这就给了朱棣夺权的机会,他表面上对朱权痛哭流涕,陈述自己的艰难,实则将精锐埋伏在城外,并以重金贿赂三卫的长官和守军。

朱权终究不如朱棣的老辣,给了朱棣可趁之机,他亲自为朱棣践行,结果被伏兵袭击,全家被押往北平。

朱权隔岸观火的选择没有错,只是他小看了朱棣。现如今宁王被迫离开了大宁,他手上的八万精锐甲兵无法指挥,只能沦落为朱棣的附庸。朱棣为了拉拢朱权,得到这八万大宁军,向朱权许诺成事以后,平分天下。

朱权才不会相信朱棣的鬼话,但现实容不得他不信,现如今他深陷敌营,朱棣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朱棣通过阴谋诡计得到了朱权的八万精锐,并成功打败了朱允炆登上帝位。

朱棣成了皇帝,朱权压根没想让他兑现平分天下的承诺,他只是想寻一块富庶的封地,别亏待了自己。可朱权没想到,朱棣这个人忘恩负义,他向朱棣要苏州,朱棣说苏州属于京畿内,不妥,他要钱塘,朱棣又说钱塘这个地方风水不好,还是换个地方吧。最后朱棣给了朱权几个选择,建宁、重庆、荆州、南昌都是好地方,可以随便选。这哪里是什么好地方,分明都是最为贫瘠偏远的地方,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权只能自认倒霉,保命要紧,选了南昌。

朱权:掌八万精锐甲兵,以善于谋略著称,却被朱棣逼成了文学家

可到了南昌,朱棣还是不放心,先是从规格上打压朱权,然后又派人去调查朱权的谋反案。朱权这下子是彻底明白了,朱棣比朱允炆还狠,他要想活命,就不能表现出任何对中央造成威胁的迹象。

军事、政治、经济都不能也不敢搞,朱权只能埋头搞文学创作。朱权富有才学,晚年时又整日与文士来往,他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道学、文学、史学、天文学、哲学,通通都有著作。朱权潜心搞创作,消除了对于皇权的威胁,这才从永乐一朝中善终。从善谋的实力派藩王到文学家,朱权为的也只是活命罢了。

参考资料:

《明太祖皇帝钦录》

《明史》

《明实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