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作者:老黄有话

1967年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向福州军区司令韩先初吹风来迎接,请他专心致志,切实主持福建省委领导工作,担任省委书记,不耽误战备,使福建经济上去。

韩先初想了又想,觉得接到这个任务不方便。因为他在军队服役40年,不熟悉当地工作,对经济建设更是诀窍,我们怎么能承担一个省的整体工作呢?

他反复考虑,或者打电话去找周总理,列举了他的许多缺点,恳求周总理找别的人。"这是董事长的决定,"周说。福建面对台湾(海湾)、彭(湖)、金(门)、马(祖),不会出错,只有你韩贤初才能做到。"

周总理的话指向国家大局,赋予韩先初重大责任,表明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度很高。

韩先初决定着眼大局,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1968年8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成立,韩先初被任命为省委主任、组长。他决心将主要精力转向福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力更生,赢得国家投资,积极寻求外援,促进经济发展。他发誓:"脱掉几层皮肤,换上福建的面貌。"

当时,我军正准备解放台湾,海峡两岸都在备战。在福建,军民两族,主要是干部散布一句话:"一旦战争,福建将被战争摧毁,罐子和罐子就会被打破。因此,中央政府现在不会给傅建任何项目,也不会投入太多,或者维持现状就好了。这些想法和疑虑也反映在省级工作会议上。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福建一线是否应该搞经济建设,能否发展经济,韩先初认为这是可能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他从战略角度,特别是从军事战略角度思考一些问题。

1969年12月12日至1971年8月2日,韩先初在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省委办公会议、省工作会议、省工业会议、省党校阅览班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战前建设,充分准备"。要发动战争也想建,要继续建。太行山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建造的,延安山也是在内战期间建造的。当我们在北韩作战时,我们也制造枪支和火炮。为什么福建一线不能建!?把我们想象成边界,前线,这是旧盒子。"

他还指出:"有人说马尾造船厂在敌岛边缘,渭江口不合适,这是没有具体分析的,老观点。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前后辩证关系。上海、大连、青岛、天津、武汉都能依靠战斗吗?马尾在这里条件这么好,打好基础,勇往直前。"

他进一步分析:"福建是什么样的?一个吃饭的问题,一个穿衣问题,一个基础产业,一台工作机器,这几个主要项目要列出来,要解决。

为了寻求中央政府和国务院的支持,他召集了中央政府、国务院和一些部委的领导,阐述他的想法,寻求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如果省厅领导去北京开会,他也没有错过请他们、推荐他们转达他的想法的机会,希望得到切实的支持。

1970年11月2日,国家计委研究组59名成员三个方向来到福建。韩先初亲自向他们通报情况,并列了一份物品清单。国务院积极支持福建经济建设。从1970年到1973年的四年间,中央政府在福建投资约15亿元。国家项目建设三座维尼纶化纤厂,荣获福建永安吨维尼纶厂项目。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1971年4月3日,在福建省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韩先初自言自语地说:"我一直做军事工作,地方工作根本没有做,不是做本地工作人才。理论水平不高,知道的很少,多于实践,一点经验都无法避免,跟军队我有一套,用的地方就没有经验。"

他补充说:"我不会说任何讨人喜欢的话,我不会在背后为myses打响名声。有时事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当你不耐烦的时候,你会对同事和下属发脾气。主观性也强,有时有片面,人比较固执,坚持个人观点多一点,但只要你把真相说清楚,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韩先初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做了。当数学家华罗轩抵达福建时,韩先初不仅热情接待,还认真听取了科学家对首选方法、整体方法的故事。华罗轩还给他寄了一本关于首选方法的书,即协调方法。韩先初对这类科普知识书很感兴趣。调到兰州军区后不久,他还收到了华洛轩关于推广和使用大庆油田首选方法和总体规划方法的来信和资料。

韩先初说,"地方工作不能以带兵的方式做",但在具体工作方法上,他也嫁接了部队的工作方法。他要求书记绘制一幅经济地图,显示福建省已探明的矿产资源、重要工业企业、大中型水库和投资项目。

没过多久,韩显初就脱口而出勘探了哪些矿山来源,哪些企业、水库、在哪里投资新项目等,并引用了相关信息和数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将能够熟练地绘制福建省资源和投资项目的分布图。

每到一个地方,韩贤初都能面对行政区划的地图,谈起当地农工的发展,让当地干部大吃一惊。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做好经济建设,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弄清楚你家的底部。1969年和1970年,韩先初在省级工作会议和地区主任会议上强调"摸家底"。要求社会团队各县向一个团队了解情况,村、人口、土地、生产、农民获得工作积分、社会团队团队、绿化等。他特别要求"土地面积、粮食面积、水稻面积(包括单季稻、双季稻、早稻面积)、其他作物面积、产量、生产条件、措施等都要明确。

"工业也是如此,要找出房子的底部有多少工厂,机械和设备,"他说。他还要求福州、厦门"组织人一个区一个查出"。

那些年有很多会议。除了自己到中央开会、主持或参加省委、省委会议外,省革命委员会必须开会,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轻车简单,深入基层实际调查研究,十分重视掌握第一手情况。他一般不安排在下面看哪里不见哪里,看什么看不见什么,而是亲自去,看,说,亲自知道。

1972年4月10日15时许,韩先初正在前往玉溪县学习的路上,他在新天公路检修站休息,不忘多了解班级的情况:人数多少,主要工作,工作钱的计算方法,日供等等。从一个路类的案例来看,他计算出全省公路19.99万公里,另有2000公里的森林公路。由社会团队维护的高速公路有2000多公里,1666个等级,每年维护费用1500万元。

1973年4月17日下午,韩先初前往连江县视察,重点考察了连江碘厂、农机厂、化肥厂、酒厂等。韩先初说:"厂房要做首选,规划布局要合理。酒庄共有75人,非生产人员16人。行政干部之间的分工太精细了。化肥厂290人,非生产人员,13名厨师饲养猪8头。1吨氨消耗12吨煤。管业干部要蹲在厂里,研究解决减少煤炭消耗、降低成本的问题。"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韩显初注重"鼻下",防止"灯下黑"。只要在福州,他总是要抽出时间走访农村、工厂、街道、机构和机构,以及一些公共设施的现场检查。从1968年秋到1973年12月,他走访了福州市约43个区,公社、生产队约16个(次),企业约20个(次),机关和机构约6个(次)。

他还去了防洪堤、水库、渡口、火车站等公共设施,特别是马尾港、码头、造船厂、拆船所和福州市板屋等较为集中的居民区,走访了同一所房子的三代居民。

这些年来,省、地方(市)、县领导及其党政机关深入基层调研,帮助基层把握落实,形成一种文化,趋同潮流。省级工作年会结束后,各类工作组关于基层的落实,最大的两次是在1970年12月之后的省级工作会议和1971年在省、地方(市)、县、社会各级基层活动,涉及各级领导和群众约10万人。

韩先初根据调查情况了解情况,突破了抓农业就决定了在抓粮食生产上。确保增加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他亲自指挥了"运动"。

韩先初常说:"福建省背山地表海面,四季常绿,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河交、坡、湍急,流域面积达90%以上,有利于农业灌溉,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生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客观条件,大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是我们领导干部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为此,韩先初提出了几项措施,要求各地实施。

1.扩大耕地面积。在1969年至1971年举行的省级工作会议和特别工作会议上,他强调了海边填海造地问题,并听取了地区领导人的报告。"扩大可耕地面积,主要是沿海地区,那里人口多,土地少,"他说。周围海域(填海)建田,厦门、晋江、盐田等大大小小的地区都做了一些,厦门市、湖工业区,大片土地被海域包围(填海)形成。泉州市东外海(ken)区和海堤建设可以说是垦的典范。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泉州市东部土地较多,缺水贫瘠,产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半亩以上,水田少。1969年,该市东公社党委书记朱镕文同意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农业负责人林国联的说法,即干涸,不到8个月就能环海(耕种)400多亩。

更大的"环海"计划将使城市东部的人们获得更多的田地和收入。1972年8月,他们还为建设南堤垦工程作准备,以解决该市东部公社的粮食短缺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市水利局还派出一批技术人员协助施工设计;公社党委确定周边海(填海)规划后,应逐步报省委、省革命委批准。韩先初为此专门批出89万元,提供财政支持。

城东垦工程基本建成后,夏季水稻收成近150公斤,秋季收成250公斤以上,下一个夏季收成可达400公斤。从那时起,所有海堤田都增加了每年的粮食收成。如今,东海堤防的建设已成为泉州市东部城市建设的重点。

韩先初到福州考察发现,粉干厂有20多亩荒地长期无种植,新店公社也有不少贫瘠的角落,一些县办厂也有类似的情况。"这是一个迷失的家庭,浪费土地,"他说。他要求有关部门与军民合作,共同开发这些角落。

1969年2月18日,韩先初前往福州市郊温泉大队、龙凤大队,看到新开垦的废弃物走出约27亩土地,表示满意。他去了军队后勤部,到汽车团,总医院附近的场地开辟荒地。福州郊区和一些山区的一些梯田也被开垦。

据不完全统计:1969年,福建省开通了1.8万亩新荒地,1970年扩大耕地面积1492万亩;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2、扩大早稻面积,努力多出粮。韩先初深入基层调研,对早期水稻面积的基础形成进行拓展,力争产生更多的粮食理念。"福建的台风季节是在8月和9月,早稻不受台风影响,促进早稻扩产的好处,"韩说。"

1970年,福建省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828万亩,比1969年少,粮食总产量达到114.42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早稻总产量达到57种。超过7亿英镑。

3.推进科学养殖,保持稳定高产。1969年5月3日,韩先初到军事后勤部、省农学院视察,然后到新店区,并邀请农学院水稻专家堂区、社会团队干部如何选种、卷、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生产技能。

1970年12月4日,他在福建省召开工作会议上提出:"科学耕作,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和提高产量的措施。实行三改,三,即单季换双季,串灌改革圆灌、互改,矮秆种植好,水稻卷,合理密集种植。"这是对农业系统和农业技术的改革。

同时,他呼吁吸取教训,对全省约800万亩的低产田地和一些山地冷水田进行规划。

4.加强野外管理,抵御自然灾害。当时,种田是"天边吃"。田间管理除中耕、施肥、防虫、灌溉、育苗、绿化等正常管理外,还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干旱或台风造成的破坏。

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在种植双季水稻,为了抓住时间或干旱或避风,几乎每年七月就开始收割和收割种子。每年到这个时候,省革命委员会都要召开全省"双抓"电话会议。只要有福建人,韩先初就亲自指挥"打这场仗"。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1970年5月12日,福州下大雨时,他仰望天空,想到了农田。当雨从大到小,从厚到薄,他从马鞍山的家中开车到省革命委员会,首先由军事指挥警卫营。他下车到警卫营,看到干部兵还在组织学习,脸色突然沉沦下来,对干部说:"还有什么要学的,赶紧把锄头大衣赶到田里,看看苗苗是不是已经倒了,冲走了,埋着的田地还没有洗掉。"

1973年10月,一场台风袭击了福建。台风是70年来最大的台风,其次是大雨。台风和大雨造成了灾害。刚过风雨,韩先初就坐吉普车到福州市水库、农田、河流、小区巡逻。

5、积极开发本地产品。福建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当地产品的发展。1969年10月、12月,1970年5月,韩先初赴十几个县,随省革命委员会、福州军区机关、福建军区领导和分公司负责人,考察学习。

他说,一路走来,他担心农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他说这些问题主要通过发展经济,多样化经营和扩大生产来解决。比如在晋江县,他明确提出了沿海地区不开的思路,也想走路,学"海边吃,山边吃山"。"根据不同的条件发展。渔区主要是渔区,不从事捕鱼与从事食物没有区别。山区和林区要做好秋季小丰收。城市还必须处理蔬菜的供应问题。"

农民的副业呢?韩先初呼吸犹如简说了20多道。他说,这既可以发展各种业务,又可以给农民带来资金。

1970年,韩先初赴北京开会,向他熟知的一些主要军区和省级领导人推广福建本地产品。首先送一点免费样品品尝,如古田香烟、福州、厦门糖果,然后通过国军会议主要场馆(如京西宾馆)小批量销售。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经过他的介绍、营销,福建本地产品销售都取得了成效,有到京西宾馆小卖部购买,有直接到福州军区工作人员帮忙购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福州本地产品的销售问题。

在工业建设方面,韩先初也十分重视工业是一切经济工作之母,工业不好,农业没有机械,没有化肥,生产就不提了。

1970年9月18日晚,韩先初在福建省及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福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0.5%。用几层皮肤就不可能和我们一起改变脸。全省约有千家工厂,设备1.2万台,门缺,配套能力低,生产能力极为有限,与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福建不生产特种齿轮钢、轴承钢、板材、汽车大梁、造船和拖拉机钢板;就连福州动力机床厂、福州农机厂、南屏电器厂、三明和厦门工程机械厂等较为体面的机械厂,缺门也很多。化工行业约有160大类,可生产约30大类。塑料只能生产PVC,而且缺乏配套。尚未生产用于肥皂生产的硬化润滑脂。"

矛盾很多,问题突出,怎么办?

1969年1月至1973年12月,韩宪初主持了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工业问题的50次会议,仅1970年就主持了20次会议。他说,要把握主要矛盾,就要抓好基础产业,抓好工作机器。

他提出:增产节约、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技术创新、综合利用、提高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运输效率、大力降低能耗、改革管理、彻底盘点库存、大力回收废钢、综合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和设计革命,重点扶持老厂配套扩建, 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生产能力。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韩先初比喻说,牛拉磨出的糖分率为8%,机械制糖率高达13%。

1970年3月29日晚,当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小组和两个机关的领导小组正在研究规划问题时,他说:"要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焦炭比,人500公斤10吨钢,我们6700公斤6吨钢不能。他还表示,废钢要算,三明钢厂能吃多少,尽量自己吃。现在我们把废钢交给上面,上面给我们分配,来回运输是浪费。"

韩先初还指出:"工业要起来,关键是煤炭,龙岩红碳山煤矿条件较好,11公里铁路要上去。今年广交会订货形式上,国家不能供应的矿山设备可以进口一些。还有一些进口工作机,进口钢板不如进口轧制钢板机好。"

在1970年省级经济工作会议上,韩先初也强调:"各方面要有第一手要清楚,了解行业,管理行业要把家的底底弄清楚,才能解决大问题,方法正确。必须有计划,打不出一场糟糕的战争,前半部分你用胳膊,后半部分我出一条腿。下楼调查调研,听取工人的意见,关心工人的生活。各地区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发展,没有资源不去做那不能做的事情,都去做钢怎么办?!以钢铁为平台,工业应该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省的问题。"

后来,韩先初确定了福建工业的"六大保证":冶金三钢配套;交通重点是道路,桥梁,港口,码头。

为确保三钢等重点工程的实施,韩先初强调要派出干部加强领导,派三明钢铁厂和马尾造船厂、港口都是军队的领导干部,有严宏、李干、田世兴、宋顺义、于英川等同志。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根据省冶金工业委员会关于重点三钢的指示,三钢生产和未来建设会议已经确定了"四五"计划。1971年7月29日,省革命委员会派出工作组到三明钢铁厂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调查报告。

1972年,三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并于1973年第一季度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劳动生产率总量提高,成本下降,受到冶金部的好评,冶金部决定召开全国冶金中型企业现场会议。

韩先初对新事物敏感,非常重视学习高级经验。除了整合福建自身优势、加强团结协调、推动科技创新外,他还想到了其他省(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出合作,送出去,请进来。

1969年7月14日,他在参观农机试验展时承认,生产指挥部曾向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原省长张体要了一把氧气锤、汽油检测设备和疏浚船。

同年8月5日,生产指挥部派人到开封制氧机厂学习。12月20日上午,当韩先初经过武汉时,湖北省答应给柴油、石油钻机、沥青,他想生产竹子,派到武汉谈判。

1970年7月13日晚,在省领导办公室会议上,韩先初提出冶金、轻工产品等提高产品质量。农机产品却关了,派人出去学习,请人进来教书。他说,生产指挥部不应该只是掌握数字,要开阔视野,要主动想出点子来找办法。他还提出派人到鞍钢、武冈、上钢学习,请他们派人教,品种质量要上去。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张体质

11月12日,夏玉成一行赴沈阳学习求助。辽宁省委主任陈希莲批准了200吨中板钢,并安排了其他钢材。

12月23日,夏玉成一行赴南京、扬州、泰兴等工厂参观考察。江苏省革命委主任徐世友批准在福建配套一小套合成氨设备。

12月30日,生产指挥部胡俊清一行赴济南考察,请求支持。山东省委主任杨德志亲自坦白了山东对福建的支持,配套设备为福建有普通车床、通用外圆磨床、万能工具磨床、气锤、机械动力头及烟灰、焦炭、渣油等材料。

韩先初每次派人出去之前,首先要打电话给相关省委进行沟通。他多次提到,重工、轻工有些产品不能不详细,从上海等地请老工人、技术人员帮忙,我们也可以派人去学习。

韩先初还重视对农业的产业化扶持,提出产业转向,大力发展农业机械。1969年7月14日,他前往福州郊区观看农业机械的展示,拖拉机有不同的型号适用于山区,平原,以及插电式机器。他看得越多,他就越活跃,他的思绪也加速了。

"研究农业机械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耕种田地、堵漏、灌溉,还可以收获、脱粮、碾米,还可以压榨饲料,"他说。插电式机器不得伤害幼苗根部。平原使用的马力可以更大,山地使用的马力可以更小。"

1970年7月15日上午,他要求省革命委员会召集几个地区的相关人员生产拖拉机和收割机,召开研讨会,研究技术和设计的改进。

1969年,省革命委员会确定了"七条线":拖拉机,汽车,军工,机床,电动机和发动机,采矿设备,化肥。在那之后,一些地区甚至县都想买车。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1970年5月24日,韩先初在干部会议上说:"你在哪个专业、哪个县做汽车?"虽然精神值得称赞,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人力物力就会分散,既阻碍了大局,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该省从事汽车,以便为该省提供装备。龙溪从事汽车报,是不是有些同志看了名单?我们应该发扬自力更生、争强不息的精神,但不能都搞汽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他还明确表示,龙溪不应从事汽车、拖拉机、农业和运输。各特殊学校、各县要集中力量,集中力量在小煤、小铁、小水电、小化肥、小水泥和各种农机上。县级农业厂如果能做成县级排水灌溉设备、小水电设备、拖拉机维修、农业设备制造都是自产、配套解决方案,是一大成就。你去找一辆车,你把这些东西挤出去。有的县里几家工厂拼凑了几十台车床,组织得不好。"

1970年8月,国务院副部长周建南再次来到福建进行调研,在福州、厦门、漳州看到一些工厂,说了一些意见:"我过去没有去过福建,前线经验没有那么深入,看过前线后,认为以后要考虑安排项目设备, 应该得到妥善照顾。多给一点是有道理的。"

他补充说:"起初我觉得福建提出的转型期很突然,经过一次参观,听了介绍,认为转正,转好,产业对农业服务业的指导非常明确。"

韩先初吃睡,无忧无虑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通常与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电话不断沟通,不要放弃一切他认为可能的时间。无论是来北京开会,还是省委有关人员到北京办事,他都必须向国务院领导和部门汇报福建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帮助解决问题,或者请兄弟省市协调援助。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周建南,飞机部副部长

1969年2月17日,刘公(省革命委办公室副主任)赴北京工作,韩先初请刘公到国家计委、纺织部报到。余秋丽热情接待,决心支持福建。纺织工业部部长钱光也表示了热烈的支持,南平5000吨人造纤维厂捐赃,投资600万也给,纺织全套设备赠送。

当年12月7日,韩先初到基层进行调研,听说江苏省水稻品种"农业20"成熟期短,立即派往南京协调援助。听说沿海地区种植芝麻的潜力很大,立即派人到湖北协调芝麻的解决。

韩显初认为,修建桥梁、修路,无论是一线战备、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都意义重大,因此他特别严密。

1967年8月12日,福建省军事厅发布了关于研究福州庐江大桥建设的会议纪要。8月19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修建庐江大桥。

福州市横跨水域,东、西、北四面环山,渭江横渡城市成海。江北是台江区的鼓楼,江南是苍山区。长期以来,岷江两岸的陆路交通一直依赖1949年以前建成的狭窄破旧的长寿桥。

拟建的庐江大桥将是渭江两岸城区之间的唯一通道,是该大桥省与南虞侯区之间的唯一通道,也是福州与晋江、龙溪与厦门之间的主航道。

福建省委核心领导班子、省、市革命委、福州军区党委负责同志反复研究桥梁建设方案,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桥梁设计,省市交通部门、物资部门和福州市委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工等承担起桥梁建设任务。 桥已经试图提出建议和建议。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福州军区派出军区工程部副主任杨斌担任项目统帅,工兵团副参谋长吕启东担任野战指挥,工程政治部副主任,于华担任工程指挥政治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副司令员张文参加桥梁建设。

修建岷江大桥并非易事。一个是财务困境。1970年1-8月,全省财政收入4.422亿元,占年度财政预算的71%,比去年同期增长32%。韩先初拨出省财政的13%用于大桥建设,只有5000万元。

其次,设备短缺。抽砂船、打桩船、钢栓、气锤、钻机、浮吊等都不是没有的,或者功能是无法到达的。

三是工程技术要求高,施工队伍缺乏经验。渭江水深30米,从水面到桩底50多米。绝大多数桥梁建设者从未建造过桥梁。

为了解决桥梁建设中的难题,韩先初与广大职工齐心协力,团结协作。韩先初经常到现场考察,配合工程技术人员,关心施工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保障。

韩先初还"拉下老脸",主动向武汉军区曾思雨司令员、南京军区徐世友司令员、苏振华海军政委等领导求助,借用钢栓、气锤、振动打桩机、气动钻机等。海军堆船随技术人员驶往福州。登陆艇带来了钢柱,降压箱,30多吨海运起重机和一类潜水员。

桥梁建设工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广大乾部群众对此给予了热烈的支持和积极支持。为了在汛季前完成水下工程,工人们在工地上夜以继日地奋战,解决了施工中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1971年6月30日,庐江大桥正式通车,福州市2000多名军民人员举行了隆重的开通仪式。

1970年4月,庐江大桥停工,福州五龙江大桥开工建设。6月20日,省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转发乌龙江大桥若干问题纪要的通知》。

韩先楚抓经济:随手能画资源分布图,工农业数据脱口而出

乌龙江水很深,潮汐差很大,还有两次流,水下地质情况很复杂。这座桥长548米,两个桥墩之间的跨度为144米。

大桥位于五龙江下游海峡口附近,是福建南北交通的咽喉。过去,车辆一直依赖轮渡,不仅费时不方便,而且无法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傅(国)楼(门)车轮过河的历史。对促进福建省工农业生产发展,加强战备,巩固海防具有重要意义。

大桥的建成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的热烈支持。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协助设计施工。海军派出船只和潜水员与工人作战。上海派出技术工人帮助完成艰苦的水下工作。

长江航运管理局提前派出船舶从南京引进水下工程重要装备。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的许多工厂都制造了各种桥梁施工设备。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为五龙江大桥的早日建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韩先初不仅重视庐江大桥和五龙江大桥,还重视福建省公路桥梁的建设。1969年春,他到基层做研究,很多人来他反映路桥问题。2月17日,到永泰,听说永泰到玉清只有8.5公里,永泰到玉溪只有22公里,但是没有路,他马上决定修建。从1968年到1073年,福建省的道路里程增加了6000多公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