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贝马斯
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宏伟而完整的体系,哈贝马斯被公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韦尔比称他为西方"当代黑格尔最伟大的哲学家"和"后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哲学家"。2015年,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1986年,他被授予莱布尼茨奖。
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本文选自《后形而上学思想》
译者:曹卫东、傅德根
出版日期:翻译出版社 2012-04
萨维尼等法学家,布赫哈特等历史学家,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阿多诺等哲学家,也是杰出的作家。德语和诗歌协会每年颁发科学论文奖。康德和黑格尔都无法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除非给他们一种新的传统专业语言形式。与物理学相比,哲学和人文学科都指出,命题的含义与陈述的修辞形式更加难以区分。正如玛丽·黑塞所说,即使是理论也不会完全放弃隐喻,因为新的理论模式、观点、问题等都是通过隐喻通过对日常语言前理解来源的直觉把握来揭示的。没有语言革命,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知识形式和科学习惯:这种关系可能是无可争议的。
弗洛伊德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当然,我们这么认为,并不是说他的科学天赋反映在他优美的散文语言创造力上。他之所以能够发现新世界,不是靠着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而是靠客观的临床观察、推理、感性,以及他在自我怀疑过程中表现出的无畏、毅力、好奇心等,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好品格。没有人会觉得把弗洛伊德的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是不合适的。
但问题是,它们仅仅是文学作品,还是首先是文学作品?不久前,我们的答案是明确的;对真理的讨论真的是科学与文学之间传统界限的充分标准吗?有影响力的解构主义提出了关于习惯分类的问题。后来的海德格尔也把思想家和诗人区分开来。但就他而言,阿纳克西曼德的作品与霍尔德林和特拉克尔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同。保罗·德·曼对卢梭的诠释与普鲁斯特和里尔克的诠释没有什么不同。德里达也没有区别对待胡塞尔、索切尔和阿尔托。认为弗洛伊德和乔伊斯的作品可以被归类为经典理论和小说概念中固有的特征,这难道不是幻想吗?
我们的报纸和文化期刊仍然区分专业书籍和文学作品,不同的专栏是分开的:首先是小说,然后是对真理的研究;《法兰克福汇报》在文学副刊的头版上刊登了哲学家的著作,而不是他们精湛的精神史研究作品,而是随之而来的沉思和笔记,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挑战。在谦逊了一点之后,评论家们开始解释这一挑战:"将来,当我们谈论这个国家的伟大作家时,不可能不提到布鲁门特伯格的名字。他的作品结合了散文,笔记和哲学叙事,一句话,他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无休止的幻灭的故事。其中最好的部分可以与博尔赫斯的讽刺散文相媲美。"我感兴趣的不是花言巧语,而是消除文化障碍。封面上的简短评论警告说,作者"毫不怀疑他们作品分类的不确定性"。
Tempora mutantur(时代在变化)。大约三十年前,阿多诺出版了《最小莫拉利亚》(Minima Moralia),其中作者和读者都没有文学问题。这位杰出的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猿类和沉思并没有阻止评论家认为他的格言集应该被解读为他的主要哲学作品;那么,关于两件遥不可及的不同事情,或者只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理解,这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与科学文学文学差异的消除,表明哲学讨论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讨论是在从有意识的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即语言学的背景下进行的。语言学转向清除该主题哲学的遗产,其方法非常粗糙。只有将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等内容从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彻底排出,语言才能获得独立性(从而取代主观性),成为划时代的存在秩序,成为竞争性和排他性引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话语。因此,文字和隐喻意义,逻辑和修辞,严肃话语和虚构话语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文本运动的总潮流(由思想家和诗人共同掀起)冲走了。这种想法可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海德格尔,结构主义和晚期的海德格尔。
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主体作为客体参与自我关注,因而无法使自己成为具有原创创造力的主体,因此主体落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这早在Fehit's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海德格尔通过分析世界的存在,打破了《存在与时间》中的这个循环。在他看来,理论思维或客体化思维是原始实践世界观的衍生形式;体现和支配事物的思想在笛卡尔和尼采之间的现代形而上学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批判可以说是马克思和韦伯唯物主义批判的唯物主义对应物。一切试图打破以主体为中心的意识哲学的基本思想概念的束缚,都有利于向语言范式的转变,而语言范式最初是在分析哲学领域完成的,与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完全无关。然而,所设定的语言概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關鍵在於他們是簡單地將理性概念從康德轉變為黑格爾,還是或多或少地完全拒絕它們。
传播理论的潮流始于洪堡,以语言理解的模式为出发点,揭示了自我意识、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相互渗透的视角和相互认同的结构,从而克服了主体哲学。认知中的自我相关和实践自我相关将被完全解构,因此传统的反思哲学概念已成为个体主体间理解,自由交流和社会化的概念。
结构主义的潮流始于索苏尔,其出发点是语言规则体系。它通过将主要活动与语言和行为能力以及语言实践归结为语法的基本结构和生成定律来克服学科哲学。这样,主观性就失去了创造世界的原始力量。列维·施特劳斯将这一趋势延伸到人类学,他想用狂野的思维作为一面镜子,看穿主体哲学,这是对现代社会自我理解幻觉的概括。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解构并不涉及观察力敏锐的科学家本人,他的民族志视野直接开始了他所信任的现象,并坚持将它们视为无意识状态下心理活动的无名结果。
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抛弃了这种自我理解的科学主义,以及它所坚持的现代理性概念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们追随海德格尔晚期,以真理事件的语言学模型为出发点,因此他们认为对现代世界的解释是划时代的事件,同时允许内心世界的发生是先发制人的和可能的话语事件。当然,德里达认为这是形而上学历史背景下的一个事件。在晚期的海德格尔时代,他将语言设想为自发存在的家园,这样他就可以在各个层面的存在概念和起源的存在之间保持一种超验的联系。福柯甚至扫除了历史哲学与真理之间最后剩下的脆弱关系。所有有效性要求都会产生话语意义。与此同时,他们将深入到永远是自发的话语中 - 受制于他们相互约束的"冒险游戏"。这个概念需要"牺牲知识的主题",用谱系学取代科学。家谱"探索我们的起源,我们所说的语言以及支配我们的法律,以揭示以自我为幌子禁止所有同性异质的系统"。
先验主观性崩溃后,分析指出了使世界走出自己的方式并相互勾结的无名语言事件,在整个存在历史和所有内心世界实践中,语言事件是与生俱来的,甚至通过自我,作者和他的作品的松散边界, 渗透一切。这样的分析"导致自耗散,导致成千上万的丢失事件在空洞的合成中填满世界"。对于福柯、德里达和后结构主义者来说,毫无疑问:"哲学主观性的解体,它在使它无效的语言中的扩散,以及由于它的缺失而产生的空间的多样性,可能是当代思想的基本结构。"在结构主义之后,这种思维趋势使得先验主观性消失得无影无踪,语言交流本身的世界联想、言语视角和有效性要求体系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如果没有这种关联体系,现实层面的差异,虚构与真实,日常实践与超验经验,相应的文字与风格等等,都不可能谈不上,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的家园被困在漫无目的的语言浪潮的漩涡中。
微型类推荐
01 20位哲学家的人生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从哲学中获得灵感,然后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匹配,不断思考、怀疑、反思。为了组织成自己的理念,想方设法处理各种问题。
这门哲学课程将重点介绍生活中的孤独、爱与恨、生与死、困惑、欲望等20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分为5个讲座,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代和现代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自己的人生策略。
02 2000年跨越哲学史的104门智慧课程
本课程不追求"效率",不是把教科书上的哲学介绍直接抛给你,而是把难懂的思路仔细地"磨"成生动的故事和易讲的,用一整年,通过104门课程,让你对哲学的悠久历史和哲学的本质有一点了解。
演讲者将分析20部经典哲学作品的精髓,如存在与时间,理想国家,冥想书和饮酒。它涵盖了古希腊和罗马哲学,早期现代西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03 100多部文艺作品的哲学与启蒙
在每门课程的开始,主持人从电影,小说或音乐开始,从生动的情感体验和见解开始,然后上升到哲学问题和反思,使观众更容易打开哲学思考的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外,还蕴含着一种生活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束缚于自我,多了解他人,了解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