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望道:一生践行建党精神的楷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持理想、践行原心、完成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忠于党的精神,不怀有建设人民党的伟大精神,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成立小组在陈独秀在老玉阳的住所成立,后来陈旺道成为创始小组的成员,并担任该党早期组织的劳动部长(又称工会部长)。同月,陈旺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先行者之一,陈旺道为党的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是党的坚定精神的守护者和忠实践行者。对此,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师生的信中评论道:"100年前,陈旺道同志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中文的第一部全译本,在引导一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于《共产党宣言》的崇高理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解放和振兴事业。"

陈望道:一生践行建党精神的楷模

坚持真理和理想,是陈旺道一生的精髓。1920年5月,陈旺道应陈独秀的邀请,担任《新青年》主编。12月,陈独秀赴广东上任,陈旺道被移交领导《新青年》的编辑工作。陈旺道与李达、李汉军一道,把"新青年"作为党早期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陈旺道对新青年采取了树旗政策,即把新树去,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放进去,先打马克思主义的旗子。特别是"俄国研究"专栏,专门介绍苏维埃俄国在十月革命后的成就和政策,使中国人了解正在进行的革命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性成就。此时,《新青年》还翻译出版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的文章,日益成为我们党早期组织机关的出版物。这引起了杂志"老头"胡适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他猛烈抨击"几乎成了《俄罗斯俄》的中文译本"的新青年,却提出了所谓的"我的政治理论导论——多研究问题,少谈学说",还给陈独秀回信,提出了分裂新青年、改变《新青年》杂志性质的三个方案。面对胡石的艰难,陈旺道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出版方向》的"新青年",坚持传播真理的观念,态度十分明确。"我是一个非实验性的人,无意怀念标志,"他说。我敢说,菲特先生的态度是不可信的。"

练初心,担当使命,是陈旺道人生的背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到无产阶级教育家,陈旺道一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践"为党教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初心,把培养红色、专业化、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1958年初春,陈旺道针对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制定了个人红专项计划:"我决定努力奋斗,奋力进取,本着老强的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制定个人计划如下:(1)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二)彻底清除阻碍事业和工作前进的官、宽广、暮色、骄傲和娇小......"(邓明与《陈王道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64年4月19日,陈旺道在杭州大学讲道:"学习的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在我看来,如果你学得好,你可以得到两个伟大的用途:一个是改革我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的世界观;理论基础打牢,不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才有可能保证我们的研究保持红色和专业化。在这次讲话中,陈旺道总结了他对治理的思想:"A,以马来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B、以汉语事实为研究对象;C、批判我的汉语的话语和学习传统;丁,批判性地吸收了国外中国的研究成果。陈旺道一方面坚持以马来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展科学研究或从事其他各种活动,另一方面强烈反对标榜学习方式。他常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不取决于他引用了多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字眼,而取决于他是否真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注重现实,反对空谈,这样做,写文章更是如此。他积极倡导创造性研究,认为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创想法,否则就是人类的云也云,反复劳动,对于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还不够。总之,无论是在治理精神上,还是在学习风格上,他都配得上践行第一心使命的模式。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是陈旺道一生的亮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宣言译者"成了陈旺道的"帽子",每当他想发布任何虚假信息新闻时,他总是带头说陈旺道是多么的"共产党宣言译者"。陈旺道曾在《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一文中说:有一家虚假信息小报《社会新闻》,记者的反动伎俩相当老练。有一年,方光涛同志在安徽大学教《亲文学》,"因为环境关系,不能继续教书,要我代替他。"《社会新闻》立即刊登了一则信息:"《共产党宣言》译者陈旺道最近起草了《红色安大略计划》是如何在本月某一天上任的。他们把报纸寄给了大学的校长、院长和院长。陈旺道《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61年7月8日,《上海盟报》第204期,第3期)陈旺道刚到安达,《新闻》先到了。面对这样的威胁和谣言,陈旺道与敌人各种绕道,坚守安达领奖台。1945年春,陈旺道西迁至重庆北投复旦大学,抗日战争期间,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实践教学基地复旦新闻博物馆,并报道了进步的师生在博物馆收听延安广播,解放区的消息传遍了禹宇内外。11月25日,反动当局发布法令:"据报道,复旦大学的恐怖分子最近使用复旦新闻博物馆安装的收音机,使用XNCR呼号收听延安广播。这次电台管理,由陈旺道指定讲师李光志、助教杨世曹,指导复兴(新)通讯社杜七轩申请,所以最近所有荒谬谣言都在延安播出,可以在同一天传遍全校......注意防御。对此,陈旺道不为所动,当学生的进步回忆起:"'路出'。他正走在那裡,他沒有對你大喊:「來吧,來找我!"他知道,如果他打开路,你就会来......"

忠于党和人民是陈光诚人生的根基。1973年,82岁的陈旺道在给家乡金华青年政治理论辅导员郑振谦的回信中写道:"......在那个白色恐怖时期,反动派经常用"共产党宣言"作为我的标题。不管你说什么,《共产党宣言》的译者陈旺道......你害怕,你害怕移动。但是,我不知道有什么可害怕的。我是上海大学的院长,这所大学培养了革命干部,其中许多人还活着。(李岩鲜为人知的《真理的味道》背后的故事,《金华日报》,2019年9月24日)1923年秋,陈旺道收到一张写着"名著"的便条,上面写着:"请组织起来,什么同志请开,请负责。陈旺道认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此时,他虽然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不满,离开了党组织,但仍担任校长,代理校长主持工作,站在忠于党事业的红色三脚讲台上。

陈旺道爱学生如儿子,视学校为家,总是把师生员工放在心上焦虑,忧心忡忡。在他生命的尽头,他仍然关心他的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当时,复旦位于城乡交界处,原属杨浦区,属于市区,恰恰到了"三年难关"时期,被分配到宝山县,属于郊区。特殊时期,城区和郊区的物资供应有很大不同——肉票、油票等,郊区比市区少,小吃票不行,这在每两张食品券都算上时代,给复旦师生带来了很多困难。此后,陈旺道多次向市领导提出将复旦划为市区的要求,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他病重时,他告诉家人,任何来看他的城市领导人都会提醒他再提一次。市领导问他最后的要求是什么,他说,我个人没什么可要求的,只是希望复旦必须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在他一再要求下,此事在他去世后不久就解决了。

"相信你的心,你可以走得很远。在去年的重要答复中,习近平总书记敦促我们继续讲述老书记陈旺道追求真理的故事,党建的伟大精神造就了"希望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的缅怀和传承。

(作者: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览馆志愿服务团成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作者:周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