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电影》主编推出首部中篇小说集 李睿珺、韩浩月称赞细节动人

作者:星星飞翔

《看电影》杂志主编、资深影评人阿郎首部中篇小说集《肥梦》由作家出版社最新推出,新书分享会近日在skp rendez-vous举办,阿郎和导演、编剧李睿珺,文化评论人韩浩月亮相。

《肥梦》收录了《如山》《过五关》《正月初六》《毕业生》《肥梦》五部作品:其中《如山》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一家人在挫折困难阻扰下仍旧不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过五关》是讲一个中年男人在丧妻之后的遭遇;《正月初六》是讲一个新入职的年轻警察的见闻;《毕业生》讲述了走出校园的困惑;《肥梦》是一个热血、躁动不安的青春期故事。

《看电影》主编推出首部中篇小说集 李睿珺、韩浩月称赞细节动人

韩浩月与阿郎相识多年,是阿郎小说创作的见证者,他表示两人关于创作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很多。阿郎暂停了长篇的创作,转投中篇小说,他很怀念阿郎早期的长篇小说,在创作青涩期的作品更能暴露创作者的内心。现在的阿郎,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小说家,《肥梦》中收录的5篇作品,让他感叹阿郎的成长如此之快。

李睿珺表示在认识阿郎之前,就对阿郎的文字很熟悉,阿郎主编的《看电影》杂志他期期不落。阿郎的小说精彩又易读,故事中的一切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人物的遭遇又让人揪心,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书中的5个故事,背景都是位于东北的富拉尔基,营造了一种富拉尔基往事的意味。作为一名西北人,他虽然没有去过富拉尔基,但在阿郎的描述下,让他有种故事就发生在身边的感觉,这是阿郎的故事中普遍性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正是阿郎发现了生活中的广泛性、必然性,找到了讲述生活的技巧,才让自己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这种感觉让读者没有距离感,阅读起来没有障碍,画面感很强,就像在看一部电影,而不纯粹是文字。

《看电影》主编推出首部中篇小说集 李睿珺、韩浩月称赞细节动人

阿郎也笑说很多看过小说的人以为他来自富拉尔基,虽然他的故乡离富拉尔基很近,但是他并没有去过那里,也许是这种旁观者的身份,让他在描述的时候虽然有生活参照但仍能保持理性。

提到故乡,韩浩月表示,自己是山东郯城人,曾经一度找不到故乡写作的意义,但后来明白对故乡的记录是最有意义的,如果对于故乡的描述没有形成文字留下来,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谁会记得曾经的人和曾经的事,只有文字让故乡长久地留存于时间的长河。这也是小说的创作意义,能够让很多人知道故乡存在的意义,各色人物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就像《肥梦》其中一篇《如山》里的老姨夫,这个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人物,很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阿郎没有直接与故乡纠缠,而是把它融在字里行间,拉开距离,这样反而增加了创作空间。阿郎在自己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回到家乡的角色,且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有一种审视的意味,这样的安排以及表现出的意味更有小说家的眼光与娴熟。

阿郎讲到,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他喜欢平静生活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波澜,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关系,更能发现自己生活的痕迹,而文字帮助他把这些经历都很好地记录了下来。李睿珺也表示,文字对阅读者以及创作者来说,阅读和创作过程都像是进行了一场旅行,生活则作为一面镜子,让人保持警醒,不断反思。

《看电影》主编推出首部中篇小说集 李睿珺、韩浩月称赞细节动人

谈到这本书的创作时,阿郎表示:“十几年来,我一直作为一个评论者,以评论别人的作品为职业。等我真正转换立场,开始尝试去创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需要回到小学生的状态里,从最基础的架构、最基本的对白表现开始学习。”

阿郎在小说中重视生活细节的把控,他认为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才有真实感,讲述出来的故事才能打动人。韩浩月也对阿郎在小说中的细节展现大加赞扬,他表示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过五关》,这是一个关于婚姻的故事,阿郎在这个故事里运用的心理描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感情不会流于表面,会让人回想起自己的家庭、曾经的生活,产生共情。李睿珺也表示,阿郎的文字是克制的,他对细节的捕捉,像一台摄影机,精准理性;他对故事的掌控,像一名导演,平行蒙太奇的运用让故事跌宕起伏。这种技巧在《肥梦》篇目中最为明显,把青春期面对成人世界的无措折射得无处不在,让故事惨烈遗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