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家访谈丨纪录片导演周兵:一个温润如玉的“轴人”

作者:抽搐
名家访谈丨纪录片导演周兵:一个温润如玉的“轴人”

"如果有一个地方我可以来10次,100次有欢乐,有学习的欲望,那么它就在这里!"敦煌。周冰于5月31日在他的朋友圈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回顾过去的10年,周冰一行创作了八部与《敦煌》相关形式迥的作品:舞台剧《敦煌》、阅览馆《敦煌在路上》系列、10集纪录片《敦煌》、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敦煌》,尤其是20《2021年》,周冰和敦煌更进一步, 担任创意总监,拍摄和剪辑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后来执导4K纪录片《花雨穿越丝绸之路》。一部关于百年巨人饶宗轩的纪录片在敦煌被编辑。周冰还在不断演绎《敦煌》,回到敦煌的艺术和精神世界。

在采访周冰之前,听说他最厉害的词是"对比",周冰,著名的对比"宝藏导演",平时喜欢喝茶写笔词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导演,也是一位热爱嘻哈、时尚喜剧《艾米丽在巴黎》的纪录片导演,一位严肃的历史纪录片导演,也喜欢这样一部节奏轻快的日本电影的味道。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种对比在他的纪录片中得到了天衣无缝的体现,无论是《紫禁城》还是《敦煌》,都不乏宏大的场面,到处都展现出严谨、客观、冷静。叙事平淡无奇,看似令人讨厌,而且往往充满泪水。而让周冰特别着迷的,恰恰是他戳中的那一刻。

"这些人对我感觉很好,你知道吗?"一是他们特别投入,特别善于学习,来问这个问题那,也非常详细。"敦煌学院名誉院长于金石回忆道,也给予了表扬。

"周兵这小子很'轴心'。说到纪录片,整个心就像一片绿洲,影响深远,广阔,一切似乎都包容。一旦讲到爱情的纪录片生意,对不起,温柔温柔的男人突然有了一种食物保护的野兽感。兰州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王小平在谈到使徒们时说。

"我在兰州生活了十几年,接到家乡的电话,特别高兴,愿意回甘肃做点什么,这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愿望。"周冰说。

跟周冰谈过天的人,大概会被他说话之间温柔的耐心所感染,温暖如玉,有些佛教徒。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拍摄的方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动机,尤其是内心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位用摄影机"潜入"他人生活的导演,赞同"与生活保持距离"的纪录片理念。大银幕、精致的画面、人性的故事,那些感性、细腻的东西,是他对纪录片的终极追求。

名家访谈丨纪录片导演周兵:一个温润如玉的“轴人”

记者:这次回家的感觉很深,你能描述一下你家乡的情结和记忆故事吗?《敦煌》《花雨穿越丝绸之路》等作品是家情的融合吗?

周冰:一架飞机能感受到家的味道,特别兴奋。小时候,一家人住在城里,每天从光武门到兰州,一回来,我都会跟着记忆回到上学时间的路线,而且经常去吃那牛肉面,很多地方的记忆都还在。记得几年前在央视加班到清晨,唯一的想法是吃一碗牛肉面,走在空荡荡的长安街时,想吃一碗牛肉面是很困难的,所以每次回到兰州都会吃兰州小吃解决。

收到家乡的邀请,创作纪录片《花雨穿越丝绸之路》,真是命中注定。我对舞剧《丝绸之路花雨》并不陌生,也是在兰州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这个舞台艺术作品,长大后也见过自己好几次;

名家访谈丨纪录片导演周兵:一个温润如玉的“轴人”

记者:你来自历史背景,对敦煌的特别了解也是很善解人意,为什么还要痴迷于舞蹈?它如何在这部纪录片中表现出来?

周兵:读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历史成绩相当不错,属于严肃的偏科学型,读大学,下班后读了很多历史书,历史对我来说不是一门专业,而是一种爱好。是的,我也很喜欢舞蹈,经常会去看舞蹈,民间舞蹈,古典舞,尤其是现代舞,特别喜欢。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跳舞,我对舞蹈语言有同样的情感,我可以接受舞者想要非常敏锐地表达的那种信息。所以从舞蹈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会在创作动作中更详细地展示敦煌舞蹈,比如《丝绸之路花雨》的反弹、霓虹羽毛舞等经典舞蹈片段,都做了更多视觉上非常细腻的呈现。当我得到这个项目时,我只想要一个突破。在这部电影中,不完全按照时间的逻辑,事件的重要性构建了剪辑序列、时空、舞台与现实、内在与外在的评论都交织在一起,从内容上看,我延伸了原来推翻和重演的早期创作,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创新的艰辛, 之前很多人看到的舞剧最终的成功更多,而不是关注最初的困难,我在这部纪录片中延伸了这一段。

记者:纪录片强调真实,在大量使用"场景再现"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你是怎么把握的?这部"秀对秀"的纪录片能让观众认识并保持历史的真实吗?

周冰:边界其实并不存在。我认为人们会混淆一个概念,比如纪录片的界限是什么?纪录片传达了真实的信息。小说和非小说被定义为小说,但电影的技术和方法都可以使用。我只是在使用这种技术,而不是编造一个历史故事。我认为可以对人物进行推断和洞察,这将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比如拍常熟洪也好,拍梅兰芳也好,我想找一个我懂艺术的东西,这本来是真的,我没有编造事实,我只是说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从近几年观众的关注来看,我认为这条路是正确的。

记者:纪录片《花雨穿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是四向空间的建设,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周冰:我大概是1990年代初的纪录片导演,我喜欢看《欧洲新浪潮》。其实我们都反对的纪录片要么是再现镜头,要么是口述,为什么做这种时空交错,看到人们很困惑,感觉很突然。但是我用这个镜头很坚决,只是一开始还没想出放在哪里好,经过多次的尝试和纠结,我很高兴你喜欢这个镜头,因为这个镜头还是我更接近胶片的艺术处理。

虽然这部电影是命题构图,但我不想像命题构图那样拍摄,我希望能够拍出它的真实感受。在影片中,在火车上,那一年的两位编舞家早已白发苍苍,他们望着窗外回忆起那一年,镜头平移,由年轻演员扮演,"他们",是在隔壁座位上思考未来,时空在这辆车里已经错位,我们有幸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在火车的尽头,演员站起来,走向角色原型,大家坐在一起,这个打破时空的镜头是我在现场想出的,呈现了我认为可以被描述为"历史补丁"的东西,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看感和与历史纪录片的互动感。

记者:您主张纪录片走商业路线,但纪录片进入医院线并不多,就纪录片市场化而言,您有什么感受?

周冰:我开始想,去市场会好一点,但其实不是这样,去市场是很困难的,很多人可能会放弃,我是一个非常轴心,不能轻易放弃。当然,其他地方会有一些放弃,也会有一些赚钱的项目,比如做广告,然后拍纪录片。后来在兰州白安概念工作室做《爱情纪录片》公益放映,我一开始没有信心,没想到做得这么好,兰州有那么多人喜欢看。我们还组织了一些高质量的纪录片在中国上映,帮助邀请中国顶级纪录片制作人进行讲座。将来,把一些好的纪录片拍进电影院,是我接下来要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我也在尝试做一些创意产品,试图将纪录片材料变成书籍,音频和其他产品。还在省内一些大学做纪录片展活动,希望对年轻人有所帮助。在我五十岁之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成为一个真正有表达世界的导演,站在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最常见的艺术表达上做点什么。

记者:你有什么想对家里的家人说的吗?谈谈你未来的计划和工作?

周冰:别说官方的话,愤世嫉俗,我最重要的成长记忆都留在了兰州,我从小喝黄河长大,吃牛肉面长大,听兰州的话长大,长大后说,无论是看汉唐还是丝绸之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都在甘山十字路口, 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形式积累得淋漓尽致,我几乎每年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回去,回来吃牛肉面,见到同学、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我要"磨气",吸收甘肃的地气脉,滋养我更多,对以后的创作灵感更有帮助。

最近在敦煌正在筹划一部与甘肃地区黄土高原舞蹈相关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不是很戏剧化的故事,更多的是表达和情感的表达,也许我希望创造一种独特的中国纪录片类型,这是我近年来最大的愿望,我希望创作一部关于心灵的纪录片, 艺术类,这部纪录片我希望从兰州、甘肃再到敦煌拍照。

棕榈兰州 兰州晨报 记者 季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