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 | 邓凯:文学是记录和表达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

作者:中国作家网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 | 邓凯:文学是记录和表达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 | 邓凯:文学是记录和表达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在这段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力的脱贫攻坚战中,一批中国作家深入扶贫行列,以文学热情和力量加入到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中,他们用手中的笔向世界描绘了一个真实、立体、深情、充满中国的故事。为了展示作家在抗贫大过程中的行动和文学力量,中国作家网承担了拍摄专片《减贫之路上的文学力量》的任务。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已经采访了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现在将发起一系列采访,感谢他们的关注。

2020年是战胜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之年,光明日报计划从年初开始推出题为《脱贫攻坚中国减贫十二个篇章》的专栏,每月整版,整版报道, 生动地记录了全国脱贫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黎明》《扶贫秘书记》《红土地上的硬汉》《山脊上的红山》《梦圈客平》等报道文献,或者从宏观角度,用多点视角来看待中国抗贫过程,或者选择一个横截面、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个体命运的邂逅,细腻, 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消除贫困的伟大进程,一旦在社会上启动。《光明日报》文化部副部长邓凯对《中国作家网》说:"文学要给读者一定的力量,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给予自信,在痛苦中安慰他们,在前进时给予他们力量。"

01."他们对人有很深的感悟,他们的作品是最新的"

中国作家网:您如何看待中国贫困研究会的25位作家?您认为这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邓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8.5亿人摆脱了贫困。特别是近五年来,消除贫困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2017年经合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世界银行行长表示,中国与贫困作斗争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新时代,文学不缺席,作家不缺席,作品不缺失。中国做了很多工作来帮助愤世嫉俗地摆脱贫困,并以文学的形式记录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广大作家也参与了火热的生活。他们倚靠在靠近土壤的地方,写了很多温度、露珠,有生命的气息,有情感的集中,有生命的厚度,有思想高度的优秀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利迪先生,我特别想举个例子。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不仅是作家,还有他去过的山区和村庄里的很多人。《光明日报》在8月初登上头版头条,向全社会介绍李迪先生的故事。

我记得他三次去新疆采访沙漠公路井守,五次采访山西省永和县的扶贫队。他甚至花了几个春节时间与看守所面谈,在那里他要求留在隔壁的房间里。

我不认为作家LiDi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他写过很多作品,非常活泼,与老百姓很亲密,作品的很多细节都非常感人。

然后是作家蒋伟,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贵州山区的贫困地区与当地群众一起采访。只要深入一个地方,他就像一个"沸腾"的人,整个状态都很激动人心,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代,被时代的巨大变化所感染。

我觉得这样的作家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随着时代的步伐,心中真的有人。当他们写作时,他们把每部作品打磨成一件精美的作品,他们带来的作品与时俱进。

中国作家网:您如何看待这些作家在脱贫大路上的文学写作?

邓凯:中国反贫困协会的文学创作项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下了大量的努力。从全国各地选出25位有实力的作家、诗人,深入全国采访。

潘小平、管仁山、王松等作家的作品在《光明日报》栏目《中国扶贫第十二章》上发表。我们每个月都会使用一整页来发布这些作家的最佳作品。他们的写作有自己的角度和特点。和安徽省协会副会长潘小平一样,她写了关于金寨农村医疗和新农业融合的文章,以及农村医疗的新变化,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新疆的扶贫工作也令人钦佩,在极端缺水的环境下,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从千里之外开凿运河,让洁净干涸的水流向千家万户,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关于仁山与贫困的斗争,聚焦于当地人民如何依靠新的农业产业脱贫致富。

我们看到,所有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们对各地扶贫的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创作中风格迥异。这些作家的作品像万花筒一样组合在一起,以丰富多彩和细致入微的方式展示了消除贫困的伟大项目。文学和意象是不同的,文字的力量可以让人深入思考,它往往可以固定出一些非常珍贵的情感部分,为历史拍照。在我看来,文学是写作与贫困作斗争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创作。

中国作家网:这些作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后,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反响?

邓凯:首先,当地人特别兴奋,我们觉得他们已经被写进了作品中,从一个行走在地球上的人,到一份典型的报纸被记录在文字中,他们和作家产生了非常好的互动,非常兴奋。

除了群众的鼓励,这些作品也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人们认为,作家应该记录下这个时代,应该把自己置于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这是有意义的,是作家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价值,许多评论家都对这些作品表示关注,给予了热情的评价。

更多的读者反馈在网络上表达。很多网友看完作品,觉得与贫困作斗争是真有感的。他们被作家细腻的著作所感动,被与贫困作斗争的细节所感动和喜悦,觉得每个人都是除贫工程的见证人、参与者和受益者,不断感叹,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02. 跨越群山,文学深入生活

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作家深度抗贫一线访谈,也为作家提供创作机会。

邓凯:是的,据我所知,有很多作家想参与《反贫困报告》的文学创作项目,这是非常活跃的,是一个巨大的群体,我们都愿意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

因为扶贫的主题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历史领域,面对扶贫主题的伟大写作背景,是我们写作的资源库。你想成为一个旁观者,但你不太可能成为旁观者。我们都非常积极,都愿意让自己的才华在脱贫攻坚的主题上绽放。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城乡边界模糊,经济形态多样化,人们价值观多样化,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情感、交流的方式,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面对变化,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文学尤其要有自己的作用。

如此多的作家回归生活本身和文学舞台,是对文学本质的尊重。展望未来,今天我们反复说过刘青、路瑶,他们就是这样,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度,为作家树立了榜样。比如刘青去黄府村挂位,一个来了14年,在老百姓中,你不认识他。陆耀写作的同时,也以虔诚的态度面对生活如此巨大的宝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吸收各种资源,再精炼,他和人物都是心连心的,同一个声音对应着一样。于是他从生活中提炼出经典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得到了巨大的反响,与亿万读者产生了共鸣。

因此,对于中国协会的作家们来说,回到生活的场景,回到与贫困作斗争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进程的领域,是非常有意义的。作家必须亲近地球,作家必须真正感知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一篇关于悬崖村的报道,其中一个细节,据说射杀了悬崖村,不小心一块石头咕噜咕噜掉到了悬崖底部——当然,人们很可能会咕噜咕噜地往下掉。这是当地的生活环境,极其险恶。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悬崖村的村民们看到政府为他们筑起了保护他们的好办法时,内心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场景,才能获得更新鲜,更动人的感觉。

中国作家网:在具体实施贫困的时代,其中每个人都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恰恰是文学的记录,文学的核心其实是人。

邓凯:是的。政策更像是一个僵化的东西,运作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各种政策可能就像历史叙事中的骷髅,但文学是精彩的,文学就像血肉之躯,像毛细血管一样,呈现出很多历史细节。文学使一些人栩栩如生,或者文学中的人,将历史带入生活。文学将生活的真理与艺术的真理相结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文学的力量,不同于枯燥的报道和人物,恰恰是整体扶贫政策背后的人魔魅力,可以通过人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世界观的变化,人们的脸上从悲伤到快乐的微笑,乡村不再枯萎而是无穷无尽——文学是表达精神变化的最好方式。

这么多作家深入脱贫攻坚战的意义在于:记录历史,记录中国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记录中国在人类脱贫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完成者:陈泽宇)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 | 邓凯:文学是记录和表达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

作者介绍

敦凯

光明日报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查看主题"文学力量在脱贫攻坚战中"

编者按:邓继璇

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 | 邓凯:文学是记录和表达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