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屈全绳
李宣化将军
厌恶逐名苟利
李宣化书房的墙上,悬挂着一帧书法,上书四句警言: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伪真休怒颜。破陈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落款张爱萍。六尺行草,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一看便知是儒将张爱萍的精心之作。四句话既蕴含了对李宣化的关爱,也包含了对李宣化的肯定。因为一身正气的老将军,对他这位老部下的人格操守是十分了解的。
祖籍河南杞县的李宣化,两岁丧父,幼年辍学,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大半生执教私塾的父亲,虽然没有给他留下衣食无忧的家境,但耕读传承的家风,却让"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古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诫勉,陶冶了少年李宣化的脱俗气质。他谈吐斯文,举止得体,即使一身粗麻布衣,仍能让人联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语。1938年参加新四军、加入共产党后,儒家知书达理的人格,逐渐升华为共产党人的品格。他严于自律,襟怀坦荡,对蝇营狗苟的人和事不屑一顾。
从1938年穿上军装,到1998年离职休养,60年的军旅生涯,李宣化经历过无数次名利地位的考验;在名利地位面前,他也无数次经受住了考验。
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他把伤亡战友的名字挂到功臣榜上。莺歌燕舞的和平年代,他把军功章挂到基层官兵的胸前。他告诫自己,赢得国家和民族的和平,是对走出战场军人的最高奖赏;赢得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是对和平年代军人的最高奖赏。这样的荣誉观让李宣化几十年荣辱不惊,进退淡定。
"文革"挨斗时,悬挂"三反分子"厚木板的铁丝,把脖子勒的向外渗血,李宣化也没有喊过"打倒"谁的口号。先一天缀好的帽徽、领章被撕掉了,衣服袖子被扯破了,妻子石琪玮连夜也要给他缀好缝好。只要不被拉去批斗,李宣化第二天照样衣冠楚楚,按时上班,绝不给造反派留下丧魂落魄的形象。
从1970年5月到1980年11月,李宣化在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的11个年头中,既要分管宣传、文化、报纸和政治工作研究等工作,又要扮演"运动办公室"主任的角色,以致陪了五位主任,又在主任每次空缺的情况下主持了两年政治部工作。这次要不是军委点将,李宣化恐怕还得在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椅子上坐下去。
1974年1月25日首都体育馆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之后,4月7日,有人揭发六十三军副政委宋双来从李宣化那里拿到江青"1.25"讲话的记录稿到处传达,江青听到后大为震怒。她以李宣化擅自向宋双来提供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为借口,于4月7日当天给周恩来、王洪文、叶剑英、张春桥、姚文元、陈锡联、纪登奎等写信说:"我不明白,北京军区李宣化为什么如此断章取义,改头换面,搞所谓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到处散发,是何目的?建议锡联、登奎同志严肃处理,并报中央。"
江青突发淫威,事出自有原因。原来此前毛泽东先后于1月26日、2月15日与3月10日,多次批评江青背着党中央,擅自召开批林批孔大会,鼓动于会泳、陈亚丁等人到军队"放火烧荒"。江青心中有鬼,妄图隐瞒真相,寻找借口,嫁祸于人。
陈锡联、纪登奎是江青两次召开会议的参加者,事前又看过传达稿,而且让李宣化传达是他们俩亲自安排的,当然没有理由对李宣化"严肃处理"。此事虽然不了了之,但却让一些关心李宣化的老首长、老战友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有廉政清明,就有以权谋私。1982年,总政给乌鲁木齐军区分配了400名拟经教导队培训提拔干部的名额,并规定了考试录取的条件。但有15个师级单位违反规定,把不符合条件的考生作为后备干部上报,干部部门感到压力很大。
李宣化仔细翻阅各单位上报的后备干部名单,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考生背后,有一张经纬交织的关系网,从军区领导、总部机关到军区机关,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经过深思熟虑,李宣化组织联合审查领导小组对录取对象逐个审查,最终取消了109名不符合条件的考生。这桩公案,让一些领导同志疏远了同李宣化的关系,但却使党的形象少蒙了一层灰尘。
80年代初,原装进口彩电十分走俏,没有门路是拿不到物美价廉的好彩电的。于是李宣化又被电视机考验了一回。1983年,总政为防基层单位特批了63台低于市场价格的原装进口彩电,消息传出,几天之内彩电被一些干部通过各种关系抢购一空。李宣化把情况向肖全夫司令员和谭善和政委报告后,以军区纪委和政治部的名义,联合通报批评,要求拿走电视机的人限期补齐款额。不到一周,除外出的两个干部后来补交外,其余61人全按市场价格补交了差额款。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的人从正面看,有的人从反面看,看法不一样,结论自然不一样。李宣化就任兰州军区政委后,和赵先顺司令员分别拜访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党委和政府,听取地方领导同志对军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几个省(区)的主要领导同志提出,军区可利用元旦、春节开展"双拥"活动的机会,邀请西北五省(区)领导同志到兰州见见面,同时协调一下人武部移交、拥军支前和军民共建等工作。经与五省(区)领导同志协商,兰州军区党委常委于1986年1月7日,就召开西北五省(区)党政军领导同志座谈会的相关内容,电报请示总政和中央军委,并请总政转报中办、国办。1月13日,总政办公厅正式回复:"军区的报告中央、国务院、军委,总政领导都看了。关于请示军委、总政领导出席会议的问题,鉴于年终工作很忙,首长就不出席你们的会议了,请你们根据你们的计划召开就行了。"
1986年1月20日至22日,军区在兰州召开了西北五省(区)领导同志座谈会。总政委派崔鸿林同志专程参加会议并致词说:"总政领导看到兰州军区党委关于召开这次会议的报告很高兴,对这次座谈会很重视,特别派我来兰州,向会议表示热烈祝贺。"
到会的各位书记和省长、主席,就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部队建设等问题,讲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达到了加深了解、协调工作、密切感情的目的。谁知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有人给上级打"小报告",说李宣化想当"西北王",擅自召开这次座谈会。李宣化虽然蒙受侮辱,但委曲求全,没有对上级领导做一句解释,他知道上级领导是被"小报告"误导了。
1988年8月,我军第二次授衔,全军官兵精神为之振奋。7月下旬,李宣化正在玉树军分区检查工作,有一天忽然接到军委一位领导同志的电话,说他的军衔可能有变动,希望他去北戴河,军委领导同志要同他当面谈谈。李宣化在电话里说:"谢谢军委领导!给我授什么衔是军委定的事情,如果只是这件事,我就不去了。"得到军委领导同意,李宣化又到果洛军分区检查工作去了。后来因为军龄不符合规定年限,还有几位大军区正职领导同他一起被授予中将军衔。谈起授衔这件事,李宣化深怀敬意地告诉我,一大批红军时期的老干部,1955年授衔时是上校或大校;1988年授衔时,这些同志中不少人已是大军区主要领导,但年龄又过杠了,两次都没有赶上佩戴将衔,成为我军历史上没有将星的将军!谁能说他们不是真正的将军呢?
儿女的功名利禄,常常是一些领导干部迈不过去的槛。李宣化没有被这道槛绊倒,他疼爱儿女,但不揠苗助长。女儿李中梨从美国留学归来,不到55岁主动从高级职称岗位上退下。大儿子李钟铮参加军区军人代表大会时,同单位一位战友看到他和李宣化的名字在名册上排的很近,又都是河南杞县人,还鼓动李钟铮和李宣化攀老乡。小儿子李中卫告诉我:"父亲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不是我们依赖的拐杖,能从父辈光环下走出来的人才是心智健全的人"。就连2009年跨入福布斯中国百名名人榜的孙女李欣汝,也牢牢记着爷爷说过的一句话:"困难关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荣誉固然能考验出共产党人的党性含量,金钱更能鉴别出共产党人的党性真假。在李宣化看来,清正廉洁应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而不是掩盖以权谋私的面具。李宣化没有想到,他离休多年之后,有人竟拎着一箱子大团结找上门,请他帮忙提升职务。
李宣化让来人坐下后问道:"你知道国民党靠什么升官吗?"来人不肯作答。"靠钱!"李宣化自问自答:"共产党如果也靠钱升官,那和国民党还有区别吗?"李宣化批评之后又耐着性子说:"对党忠诚,勤奋工作才是你进步的唯一正路!"
李宣化是个好读书、有悟性的人。邓小平理论的提法,是党的十五大正式确定的,但在这之前提法并不统一。1988年8月,兰州军区举办师以上领导干部读书班,李宣化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坦言"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家",这次讲话要点被新华社和总政内部刊物刊发。鉴于李宣化早在1988年就有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前两年有同志建议他就这一提法的前前后后写一篇文章,李宣化没有同意。他认为谁先提谁后提并不重要,重要是把邓小平理论学习好、实践好。
李宣化90华诞之际,谢绝多家媒体采访,拒绝多家出版社为他出传,直到中央军委把他列入立传对象时,他才提供了一些素材。
酷爱读书是李宣化的一大嗜好。在他看来,书籍不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读书滋润生命,读书延年益寿,读书能让逝去的岁月燃烧出新的激情!70多年来李宣化手不释卷,博闻强记,不仅阅读数量大,而且重要书籍都有摘记,重要活动或事件也有摘记。据初步了解,他的70多个本子、100多万字的摘记中,有许多关于党史军史的宝贵资料。李宣化表示,因为摘记中涉及到对人对事的看法,这些资料只能留给后人研究历史时参考了。
摆在我面前的李宣化文集,是在老同志和工作人员一再劝说下出版的,收入文集的文稿是从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选出来的。即使这样,李宣化也不准多印,只印了几百本给亲朋好友作留念。书上没有照片,没有题词,没有序跋,也没有关于李宣化本人情况的介绍。但那橘红色的封面却让人联想到夕阳的灿烂,先烈的鲜血,历史的辉煌。
人,不能把权力带进坟墓,权力能把人送进坟墓;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能把人送进坟墓;人,不能把美色带进坟墓,美色能把人送进坟墓!对照李宣化的名利观,看看这些年来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不禁让人发问,不正党风何以正民风!为官不廉何以得民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