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吃过晚饭,就接到刘老师的电话:“老兄,有大事!我在步行街等你,不见不散!”等一见面,他就兴奋地说:“今天我发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你老兄要能回答出来,明天我请你吃牛肉面!如果回答不了,你请我!”
“拿这个勾我哈,说说看,什么问题?”我笑着问。
“《道德经》中讲,‘’而《论语》中说,‘’
你看看哈,老兄,两大圣人对待德与怨的态度,完全不同。老子是以德报怨,孔子是以直报怨。到底哪个是对的?”刘老师快人快语。
“老刘,不是我夸你,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深刻,你这刀算是砍在七寸上了!”我说道。
“哈哈,老兄你也有被问住的时候!准备请客吧,我现在订房间。”刘老师很得意。
“稍安勿躁,谁请谁还不一定呢!”我开始了讲解。
1、抱怨以德,就是蔑视阻力
先来解读老子这句话。
无,是先天的意思。为无为,就是构建先天之使命;事无事,就是创立未有之事业;味无味,就是品尝别人从没有尝过的味道。
大小多少,就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也就是事情要从小处做起,从细处着手。报怨以德,就是无论别人做了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我们不必为此改变做法,只按照天道规律行事。
整个句子连起来翻译为:“要构建使命,砥砺名行,备尝艰辛。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即便别人不理解,或做了妨碍我们的事,都要不改初心,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
“德”,我们曾经讲过,是按照规律行事。
所以,“报怨以德”,真正的意思是:无论别人怎么诋毁和阻碍,我们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豁然开朗啊,老兄!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是以好对坏,以德服人。看来是把‘德’的本义弄丢了。”刘老师频频点头。
“世俗的理解也没有错。老子的这句话,也有更深一步的解读。”我加重了语气。
“啊?接着说接着说!”刘老师着急地催促道。
2、何以报德?德何须报!
大家日常的解读,把“德”当做善心和好意,其实也是说得通的。
老子所讲的德,是至德,是天德,就是看是否符合天道;而孔子所讲的德,是大德,是人德。
这两者,有维度上的区别。
在老子的语境中,谈论的是上天和圣贤的德。对于上天和圣贤来说,他们行事,根本不会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好处,只要符合规律,对天下苍生好,就去做——这是至德。所以即便你对他有怨恨,他也根本不会报复你、怨恨你、在意你,而只是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所以在这里,“报”不是回报的意思,而是对待的意思。
而在孔子的语境中:谈论的是普通人的德,是人德,也就是仁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是:你若好好对我,我就好好对你;你若诋毁伤害我,我就怼回去。在这里,“报”就是回报的意思。
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都对!因为两个圣人谈论的是两个世界的事。
老子讲的是自然规律,孔子讲的是社会人文!
在天德和圣贤的世界,就是报怨以德,无论你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良善还是凶恶,天德都会均匀施下,雨露均沾,一视同仁。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律行事。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无情”和“不仁”。
而在凡人的世界,就应该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礼治君子,法治小人,鞭治牲畜。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军队和警察等组织,那将会盗匪横行,好人难存。
因此,老子的“德”,是天德,根本无须回报!而孔子的“德”,是人德,那就必须回报!
“彻底明白了!老子说的是高维世界,是在说天道,说圣贤;而孔子说的是低维世界,是在说人道,说凡人!”刘老师总结道。
“当年孔子问道于老子,关于德怨之意,孔子肯定是听懂了。但他回答徒弟们的提问时,是基于社会管理的角度,那当然要符合人性、降维处理啦!”我说道。
“老兄,按照这个说法,历史上那些为国家为人民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人,就是超越了人德而达到了天德的境界了吧?”刘老师无比憧憬地说道。
“对!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嘛!其实孔子本人,就符合老子所说的‘天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恩情功德播于四海、流于万世,不求个人回报,这就是典型的‘报怨以德’啊!”我说。
“大德何须报?大德何须报啊!春秋,那是一个多么让人想穿越回去的时代!圣贤叠出,群星璀璨……”
“打住哈,老刘!现在赶快订房间,明天的牛肉面你请定啦!”我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