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過晚飯,就接到劉老師的電話:“老兄,有大事!我在步行街等你,不見不散!”等一見面,他就興奮地說:“今天我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難題。你老兄要能回答出來,明天我請你吃牛肉面!如果回答不了,你請我!”
“拿這個勾我哈,說說看,什麼問題?”我笑着問。
“《道德經》中講,‘’而《論語》中說,‘’
你看看哈,老兄,兩大聖人對待德與怨的态度,完全不同。老子是以德報怨,孔子是以直報怨。到底哪個是對的?”劉老師快人快語。
“老劉,不是我誇你,這個問題确實非常深刻,你這刀算是砍在七寸上了!”我說道。
“哈哈,老兄你也有被問住的時候!準備請客吧,我現在訂房間。”劉老師很得意。
“稍安勿躁,誰請誰還不一定呢!”我開始了講解。
1、抱怨以德,就是蔑視阻力
先來解讀老子這句話。
無,是先天的意思。為無為,就是建構先天之使命;事無事,就是創立未有之事業;味無味,就是品嘗别人從沒有嘗過的味道。
大小多少,就是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也就是事情要從小處做起,從細處着手。報怨以德,就是無論别人做了什麼對不起自己的事,我們不必為此改變做法,隻按照天道規律行事。
整個句子連起來翻譯為:“要建構使命,砥砺名行,備嘗艱辛。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即便别人不了解,或做了妨礙我們的事,都要不改初心,堅定地做好自己的事。”
“德”,我們曾經講過,是按照規律行事。
是以,“報怨以德”,真正的意思是:無論别人怎麼诋毀和阻礙,我們都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豁然開朗啊,老兄!我們一般都了解為是以好對壞,以德服人。看來是把‘德’的本義弄丢了。”劉老師頻頻點頭。
“世俗的了解也沒有錯。老子的這句話,也有更深一步的解讀。”我加重了語氣。
“啊?接着說接着說!”劉老師着急地催促道。
2、何以報德?德何須報!
大家日常的解讀,把“德”當做善心和好意,其實也是說得通的。
老子所講的德,是至德,是天德,就是看是否符合天道;而孔子所講的德,是大德,是人德。
這兩者,有次元上的差別。
在老子的語境中,談論的是上天和聖賢的德。對于上天和聖賢來說,他們行事,根本不會考慮是否對自己有好處,隻要符合規律,對天下蒼生好,就去做——這是至德。是以即便你對他有怨恨,他也根本不會報複你、怨恨你、在意你,而隻是紮紮實實、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是以在這裡,“報”不是回報的意思,而是對待的意思。
而在孔子的語境中:談論的是普通人的德,是人德,也就是仁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意思是:你若好好對我,我就好好對你;你若诋毀傷害我,我就怼回去。在這裡,“報”就是回報的意思。
那到底誰對誰錯呢?
都對!因為兩個聖人談論的是兩個世界的事。
老子講的是自然規律,孔子講的是社會人文!
在天德和聖賢的世界,就是報怨以德,無論你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良善還是兇惡,天德都會均勻施下,雨露均沾,一視同仁。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律行事。這也是老子所說的“無情”和“不仁”。
而在凡人的世界,就應該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禮治君子,法治小人,鞭治牲畜。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軍隊和警察等組織,那将會盜匪橫行,好人難存。
是以,老子的“德”,是天德,根本無須回報!而孔子的“德”,是人德,那就必須回報!
“徹底明白了!老子說的是高維世界,是在說天道,說聖賢;而孔子說的是低維世界,是在說人道,說凡人!”劉老師總結道。
“當年孔子問道于老子,關于德怨之意,孔子肯定是聽懂了。但他回答徒弟們的提問時,是基于社會管理的角度,那當然要符合人性、降維處理啦!”我說道。
“老兄,按照這個說法,曆史上那些為國家為人民舍身取義、殺身成仁的人,就是超越了人德而達到了天德的境界了吧?”劉老師無比憧憬地說道。
“對!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嘛!其實孔子本人,就符合老子所說的‘天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恩情功德播于四海、流于萬世,不求個人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報怨以德’啊!”我說。
“大德何須報?大德何須報啊!春秋,那是一個多麼讓人想穿越回去的時代!聖賢疊出,群星璀璨……”
“打住哈,老劉!現在趕快訂房間,明天的牛肉面你請定啦!”我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