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每每望着晨雾中缓缓驶来的列车,耿建强心中总是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今年已经是耿建强在云南磨憨的第28年,从青涩的“小耿”成长为沉稳的“老耿”,经历了磨憨日新月异的变化,耿建强有许多话要说。
云南是大陆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自古以来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最南端与老挝接壤的磨憨镇,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92年,国务院批准磨憨(公路)口岸对外开放。1996年8月,21岁的耿建强成为了昆明海关所属勐腊海关的一名新关员。
“听老前辈说,刚通关的时候比较荒凉,公共交通也不方便,许多关员两三个月才能回趟家。开始的那几年进出口货物比较少,每天只有几辆货车通关,而且查验货物全靠人工,翻箱倒柜费时费力。”耿建强回忆。
2008年,连通中国昆明和泰国曼谷的昆曼公路正式开通从磨憨穿境而过,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高速公路,拉起了中国、老挝、泰国之间的“经贸轴”,磨憨公路口岸进出口贸易连年扩大。“1999年时,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量4万余吨,到2014年突破了150万吨,15年间增长了37倍。各类特色商品穿梭于磨憨,非常热闹,被中老客商形象地称为‘旱码头’。”耿建强说。据统计,到2023年,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量超过了480万吨。“现在磨憨公路口岸已经成为中老边境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公路口岸。”
口岸在发展,海关监管手段也在进步。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强劲动力,2022年8月,磨憨(公路、铁路)口岸成为云南省智慧口岸建设第一批试点口岸,勐腊海关抢抓机遇,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深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完成进出境卡口智能化升级、智慧物流2.0、一站式监管核放平台、“5G智能单兵查验”系统等项目建设和部署应用,不断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口岸功能整体提升,实现通关效率更快、查验更精准、监管效能更高。
“现在我们货运车辆验放时间从2023年的平均8到10分钟缩减至4分钟,日均通关量由360辆增至900辆以上。”耿建强说。
2015年11月13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之一的中老铁路举行项目签约仪式,得知这一消息后,耿建强和同事们欣喜不已。
2016年,中老铁路全线开工。“那时,等待出口监管查验的中老铁路建设物资车辆经常将整个货场码得满满当当。”耿建强说,“大家摩拳擦掌、并肩作战,怀揣着对中老铁路的憧憬和期待,人人心里都有股劲,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老铁路的建设出一份力。”为了保障建设物资的高效通关,勐腊海关关员们坚守岗位,加班加点,时常顶着40℃的高温,穿梭于查验作业区的货车之间,衣服上白色的盐结晶一圈又一圈,像是一幅幅特殊的“作战图”。
2021年12月3日,一条跨越山河的“友谊之路”正式开通。“当我注视着屏幕上‘复兴号’和‘澜沧号’动车组同时鸣笛启动、相向而行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了。回忆起建设五年间的点点滴滴,我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之后的日子,耿建强挑起了勐腊海关铁路口岸监管科科长的担子,“责任重了,这份荣誉感和使命感也更强了。”
中老铁路的通车运营,代表磨憨同时拥有了国家一类公路和铁路口岸,昔日的“旱码头”变为了“新枢纽”。随着磨憨铁路口岸进境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的相继投入使用,不仅周边国家获准入的优质农食产品可以通过磨憨铁路口岸安全快速入境,国内的新鲜果蔬、“新三样”、机电等产品也纷纷搭上了这条“黄金线路”,进出口货运量快速增长。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时,磨憨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92.7万吨,到2023年底两周年时,总量已达597.3万吨,年度增长超两倍。
中老铁路跨境货运的激增,对海关监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确保货物高效流通的同时,严格把控安全风险,成为了耿建强和同事们面对的最大考验。要把海关工作做好,不仅要坚守,还要改革创新。勐腊海关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勇当排头兵,坚持“改革+科技”双轮驱动,率先开展铁路进口“提前申报”研究探索和技术准备,实施“铁路快通”等监管模式改革,深化各项便利化措施,并结合H986铁路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核辐射探测门等智能监管设备的应用,实现严密监管和高效通关相统一。
“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区,我们还会在院子里掀起一场场学习讨论,往往会因为某个环节怎么改进而争得面红耳赤,但每一次讨论只要能够有一点成效,哪怕到深夜,我们都不觉疲惫。”耿建强说。
话说时,一列入境列车从中老友谊隧道驶入,经过海关前置拦截区的智能设备检查,2分钟后,整列列车便完成了H986扫描、核辐射探测、集装箱采图,抵达海关监管场地,扫描图像清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耿建强坐在办公室就可通过图像和辐射检测结果对进口货物进行初步筛查,“通过‘视频远程+人工解决’的方式依托智能化手段将国门安全风险提前锁定,实现进口货物在完成入境申报后,1个小时内可完成集装箱及车体检查等工作,有效提高查验效率和减少调运、装卸等查验准备作业量。”
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截至2024年9月16日,不到3年时间,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累计已突破1000万吨,跨境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10多种扩展至3000多种,日均开行列数从初期的2列发展到现在的18列。中老铁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贯穿联通,为连接南亚、东南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大通道,磨憨铁路口岸也成了大陆连接东盟最大的铁路口岸。
“磨憨很小,沿着镇子的主干道—东盟大道步行,不用半天就能逛完。磨憨又很大,它连接着中国与东盟乃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现在,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正在火热建设中,磨憨的影响力与辐射范围将会不断扩展,未来可期!”耿建强欣喜于成为磨憨从边陲小镇蝶变为开放前沿的见证者。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大陆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云岭大地上,各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谱写了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云南进出口值从1952年的5万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367.7亿美元,增幅达73.5万倍。
扎根边关,默默坚守,耿建强已目送数不清的货车和列车穿越国门,声声汽笛,诉说着他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钱春昱 朱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