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每每望着晨霧中緩緩駛來的列車,耿建強心中總是湧動着難以言喻的激動。今年已經是耿建強在雲南磨憨的第28年,從青澀的“小耿”成長為沉穩的“老耿”,經曆了磨憨日新月異的變化,耿建強有許多話要說。
雲南是大陸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自古以來與周邊國家保持着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位于祖國西南邊陲最南端與寮國接壤的磨憨鎮,曆史上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驿站。
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1992年,國務院準許磨憨(公路)口岸對外開放。1996年8月,21歲的耿建強成為了昆明海關所屬勐臘海關的一名新關員。
“聽老前輩說,剛通關的時候比較荒涼,公共交通也不友善,許多關員兩三個月才能回趟家。開始的那幾年進出口貨物比較少,每天隻有幾輛貨車通關,而且查驗貨物全靠人工,翻箱倒櫃費時費力。”耿建強回憶。
2008年,連通中國昆明和泰國曼谷的昆曼公路正式開通從磨憨穿境而過,這是中國第一條國際高速公路,拉起了中國、寮國、泰國之間的“經貿軸”,磨憨公路口岸進出口貿易連年擴大。“1999年時,海關監管進出口貨物量4萬餘噸,到2014年突破了150萬噸,15年間增長了37倍。各類特色商品穿梭于磨憨,非常熱鬧,被中老客商形象地稱為‘旱碼頭’。”耿建強說。據統計,到2023年,海關監管進出口貨物量超過了480萬噸。“現在磨憨公路口岸已經成為中老邊境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公路口岸。”
口岸在發展,海關監管手段也在進步。近年來,數字化、資訊化成為推動時代變革的強勁動力,2022年8月,磨憨(公路、鐵路)口岸成為雲南省智慧口岸建設第一批試點口岸,勐臘海關搶抓機遇,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深化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融合,完成進出境卡口智能化更新、智慧物流2.0、一站式監管核放平台、“5G智能單兵查驗”系統等項目建設和部署應用,不斷完善全鍊條監管體系,推動口岸功能整體提升,實作通關效率更快、查驗更精準、監管效能更高。
“現在我們貨運車輛驗放時間從2023年的平均8到10分鐘縮減至4分鐘,日均通關量由360輛增至900輛以上。”耿建強說。
2015年11月13日,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标志性項目之一的中老鐵路舉行項目簽約儀式,得知這一消息後,耿建強和同僚們欣喜不已。
2016年,中老鐵路全線開工。“那時,等待出口監管查驗的中老鐵路建設物資車輛經常将整個貨場碼得滿滿當當。”耿建強說,“大家摩拳擦掌、并肩作戰,懷揣着對中老鐵路的憧憬和期待,人人心裡都有股勁,要撸起袖子加油幹,為中老鐵路的建設出一份力。”為了保障建設物資的高效通關,勐臘海關關員們堅守崗位,加班加點,時常頂着40℃的高溫,穿梭于查驗作業區的貨車之間,衣服上白色的鹽結晶一圈又一圈,像是一幅幅特殊的“作戰圖”。
2021年12月3日,一條跨越山河的“友誼之路”正式開通。“當我注視着螢幕上‘複興号’和‘瀾滄号’動車組同時鳴笛啟動、相向而行那一刻,我眼眶濕潤了。回憶起建設五年間的點點滴滴,我心中充滿了激動與自豪。”之後的日子,耿建強挑起了勐臘海關鐵路口岸監管科科長的擔子,“責任重了,這份榮譽感和使命感也更強了。”
中老鐵路的通車營運,代表磨憨同時擁有了國家一類公路和鐵路口岸,昔日的“旱碼頭”變為了“新樞紐”。随着磨憨鐵路口岸進境水果、糧食、冰鮮水産品指定監管場地的相繼投入使用,不僅周邊國家獲準入的優質農食産品可以通過磨憨鐵路口岸安全快速入境,國内的新鮮果蔬、“新三樣”、機電等産品也紛紛搭上了這條“黃金線路”,進出口貨運量快速增長。中老鐵路通車營運一周年時,磨憨鐵路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192.7萬噸,到2023年底兩周年時,總量已達597.3萬噸,年度增長超兩倍。
中老鐵路跨境貨運的激增,對海關監管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確定貨物高效流通的同時,嚴格把控安全風險,成為了耿建強和同僚們面對的最大考驗。要把海關工作做好,不僅要堅守,還要改革創新。勐臘海關在服務國家改革發展大局中勇當排頭兵,堅持“改革+科技”雙輪驅動,率先開展鐵路進口“提前申報”研究探索和技術準備,實施“鐵路快通”等監管模式改革,深化各項便利化措施,并結合H986鐵路大型集裝箱檢查裝置、核輻射探測門等智能監管裝置的應用,實作嚴密監管和高效通關相統一。
“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區,我們還會在院子裡掀起一場場學習讨論,往往會因為某個環節怎麼改進而争得面紅耳赤,但每一次讨論隻要能夠有一點成效,哪怕到深夜,我們都不覺疲憊。”耿建強說。
話說時,一列入境列車從中老友誼隧道駛入,經過海關前置攔截區的智能裝置檢查,2分鐘後,整列列車便完成了H986掃描、核輻射探測、集裝箱采圖,抵達海關監管場地,掃描圖像清晰呈現在電腦螢幕上,耿建強坐在辦公室就可通過圖像和輻射檢測結果對進口貨物進行初步篩查,“通過‘視訊遠端+人工解決’的方式依托智能化手段将國門安全風險提前鎖定,實作進口貨物在完成入境申報後,1個小時内可完成集裝箱及車體檢查等工作,有效提高查驗效率和減少調運、裝卸等查驗準備作業量。”
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截至2024年9月16日,不到3年時間,經中老鐵路進出口貨物累計已突破1000萬噸,跨境貨物品類由開通初期的10多種擴充至3000多種,日均開行列數從初期的2列發展到現在的18列。中老鐵路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貫穿聯通,為連接配接南亞、東南亞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大通道,磨憨鐵路口岸也成了大陸連接配接東盟最大的鐵路口岸。
“磨憨很小,沿着鎮子的主幹道—東盟大道步行,不用半天就能逛完。磨憨又很大,它連接配接着中國與東盟乃至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現在,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正在火熱建設中,磨憨的影響力與輻射範圍将會不斷擴充,未來可期!”耿建強欣喜于成為磨憨從邊陲小鎮蝶變為開放前沿的見證者。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大陸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發展,高水準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雲嶺大地上,各族人民在黨的光輝照耀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譜寫了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壯麗篇章。雲南進出口值從1952年的5萬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367.7億美元,增幅達73.5萬倍。
紮根邊關,默默堅守,耿建強已目送數不清的貨車和列車穿越國門,聲聲汽笛,訴說着他内心的驕傲和自豪。
雲南網記者 楊之輝 通訊員 錢春昱 朱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