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身材焦虑”
彭一三
“身材焦虑”从我说起。与“身材焦虑”之“身材”相关的概念可以是“体型”、“体重”。一年前,我住院检查身体,被认定是强直性脊柱炎;同时我也做了胃肠镜检查。刚入院时,护士给我做身体综合评估,根据我当时162厘米的身高和相关的测定标准,认定我63.5千克的体重还略为超标。因为做胃肠镜检查要提前禁食,检查后我又有微小息肉被切除,接着输液禁食。前后几天禁食,从外观上看,我整个人明显消瘦了,我有些恐慌,不能再瘦下去。这之后,我就特别关心体重,注意从饮食上调养身体,体重才略有恢复。最近几个月,我天天早晚称体重,总希望体重不要过分减轻,要守住60千克的防线。我曾经为73千克的体重难消大肚腩而焦虑,现在又因为血糖偏高怕体重过分下降而烦恼,我纠结体重的事可能也算是“身材焦虑”的反应吧。
我受表哥之邀到深圳过中秋。这几天,我陪表哥到深圳南山高新南社康扎针灸,无意中和主治医师卢医生聊到了“身材焦虑”的话题,我就接上了嘴。我感觉这正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既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城市病。问题是好多本来身材不错的女人,因为对身材认识存在误区,盲目瘦身,结果自己把好端端的一个人瘦成了病人。小卢医生聊到了一个工作条件不错的中年女性,四十出头,身高164厘米,体重57千克,在一般人看来,在她这个年龄、这个身高、这个体重,也就是这个身材,已经很不错了。她陪同同事到社康瘦身,同事的身材有了改变,加之受单位女同事间减肥风气影响,她也动了心要减重,想追求更好的身材效果。但是医者仁心,卢医生劝她不必减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需要适度的脂肪保护身体内脏器官,保持内分泌系统稳定,就像这样能够保持已经很好。
还有一位三十刚出头的女性,从事的是国际贸易流通的工作,身高156厘米,体重54千克,从外形上看,身材是非常健美的。她到社康选择穴位埋线疗法是想局部减肥、解决大腿偏粗的问题。她先前为了追求身材的姣好,健身加控制饮食,却仍是存在大腿偏粗的问题。她在健身教练的建议下,接受了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加上医生的专业心理疏导,她的身体线条得到了改善,自信心得到了恢复。
另有一个家境好的小姑娘,脱离家庭环境在香港上高中,因为体型稍微偏胖,于是白天控食,只是吃点水果之类的东西。可是到了夜晚,遭不住饥饿来袭,就胡乱以饼干之类的零食充饥,有的时候还吃烧烤宵夜。她的生活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生理就产生了紊乱,肝功能已经出现了异常,六个月没有和自己的“大姨妈”相亲相爱了。她被介绍到卢医生这里,卢医生对她作了一番有效的中医专业技艺调理,外加心理疏导,算是及时挽救了花季少女的身心健康。
深圳《闪闪的儿科医生》纪录片第四集报道的化名小玲的花季少女的遭遇就令人扼腕叹息了。这个小玲才15岁,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可是男孩嫌她体型偏胖,她就拼命减肥,导致神经性厌食,严重营养不良,由低血糖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大脑受损,身体多器脏衰竭,最终由植物人变成了脑死亡,“身材焦虑”走向了极端。
我身边有一位老大姐,164厘米的个头,不到60千克的体重,七十岁了,身材保持得还是比较好;但是她依然不满足,还时不时念叨,“肚子长肥了、要减肥了”云云。他的老公经常幽默她,不要怕,你再长几公斤都可以,我没有觉得你在长胖。因为她身材长期保持得好,面容又姣好,面相又不显老,以至于曾经有人看走了眼,误以为她是她老公的儿媳妇。其实她的老公比她还要小一岁。你说嘛,就是这样的身材条件,还在“居安思危”,竟然也同样有“身材焦虑”的忧思,你说是不是有些奇怪?
上面的闲话,由我及人。关于“身材焦虑”,老少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确乎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说明对自己的身体形态产生不安和不满意的情绪,大有人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身材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成因;此外还有社会趋同性审美眼光看待的问题。身材好,可以为自己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形象自信;身材不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改变,电影《麻辣滚烫》中的贾玲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如果先天的身材条件不好,各方面想改变的条件满足不了、弥补不了,也就无需刻意追求打理理想的好身材了。我认为,一个女人给人的美感度除了身材好、面容好,还要气质好,这才是“三好”的美好标准。而气质好是以身材好为前提,是她所接受的教养和文化修养、加持他所吸附的社会交往的文明信息而综合形成的。身材好,算是自身条件好,但是不完全是骄傲的本钱;更不能为了一味强调保持而误用不切实际的养护手段而产生心态失衡;身材不好,也不必过度地去寻求满足,完全可以以文化修养、专业特长、别样气质来对自身形象的短板作补充、张扬。那个“肥肥”沈殿霞的明星形象被大众特别认可就是典型的一例。
根据上面的闲话,我思考,“身材焦虑”由于是城市病,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身材都有不同的焦虑。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来看,人与人、特别是同龄的女人,在工作环境、社交场合,自觉不自觉地、本能地要与身边的人进行身材比较,自己被人赞美或是羡慕是一回事,但是也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对自身身材不满意的自卑情绪、甚而至于产生对人嫉妒的阴暗心理。因为这种情绪带有普遍性,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不揣浅陋提出抑制“身材焦虑”的“三导”建议:
一、对儿童、青少年加以引导
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形过度胖瘦差异只是个别现象,除非是特殊疾病,只要引导其注重合理的营养、锻炼和生活规律,身体就自然会健康成长,一般不存在“身材焦虑”的问题。
儿童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变化大,身形明显发生改变,身材个体之间的差异就凸显出来,这个时候初中阶段的生理卫生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形审美观和不可回避的异性爱慕观,避免类似“小玲”的悲剧发生。
二、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身材追求人员加以指导
政府所属的健康教育机构担负这种指导的总体责任。媒体正面宣传相关知识,发挥正面指导作用。社会成员加强自身学习修养,主动接受正面的积极的相关知识指导,对自身身材的认识要有自知之明,既要有自信心,也要克服自卑心理。无论身材是怎样的条件,都要注重并追求内在的文化品质和才能提升,以气质的外溢而显现自身气质形象的美好。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健康的锻炼方式,以及寻求健康服务中心的调理,尽可能促使自己的身材趋于可心或保持得比较好,从而让自己对自己的身材认知达到一定的满意度。
三、对有悖常理的身材追求方式要敢于劝导
现在社会上开设的、媒体上宣传的减肥机构、所推出的减肥方式和产品实在是太多太滥,很多人经不住狂轰滥炸的煽情宣传,经不住蛊惑,累累上当受骗,仍然痴心不改、心存减脂的幻想。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正规的机构站出来说话,杜绝负面的宣传。网络管理要加强,要封杀虚假欺诈宣传的视频、抖音号。好朋友也要敢于发声,对家人、对同学、对同事、对朋友,发现明显不对的减肥心态或减肥方法,要果断劝导,身体力行,共同树立文明健康的良好社会风气。
作者简介:
彭一三,1955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过银行职员、中学语文教员、教育、文化行政部门公务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原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顾问,遵义师范学院、遵义电大、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客座教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散文、评论作品多篇在全国、省市获奖,著有散文、评论集《生活的圈子》(四川人民出版社),主编纪实文集《红花盛开的地方》(贵州人民出版社),参与主编纪实文集《我的高考 我的大学》(西南交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