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身材焦慮”
彭一三
“身材焦慮”從我說起。與“身材焦慮”之“身材”相關的概念可以是“體型”、“體重”。一年前,我住院檢查身體,被認定是強直性脊柱炎;同時我也做了胃腸鏡檢查。剛入院時,護士給我做身體綜合評估,根據我當時162厘米的身高和相關的測定标準,認定我63.5千克的體重還略為超标。因為做胃腸鏡檢查要提前禁食,檢查後我又有微小息肉被切除,接着打點滴禁食。前後幾天禁食,從外觀上看,我整個人明顯消瘦了,我有些恐慌,不能再瘦下去。這之後,我就特别關心體重,注意從飲食上調養身體,體重才略有恢複。最近幾個月,我天天早晚稱體重,總希望體重不要過分減輕,要守住60千克的防線。我曾經為73千克的體重難消大肚腩而焦慮,現在又因為血糖偏高怕體重過分下降而煩惱,我糾結體重的事可能也算是“身材焦慮”的反應吧。
我受表哥之邀到深圳過中秋。這幾天,我陪表哥到深圳南山高新南社康紮針灸,無意中和主治醫師盧醫生聊到了“身材焦慮”的話題,我就接上了嘴。我感覺這正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既是一種心理疾病,也是一種城市病。問題是好多本來身材不錯的女人,因為對身材認識存在誤區,盲目瘦身,結果自己把好端端的一個人瘦成了病人。小盧醫生聊到了一個工作條件不錯的中年女性,四十出頭,身高164厘米,體重57千克,在一般人看來,在她這個年齡、這個身高、這個體重,也就是這個身材,已經很不錯了。她陪同同僚到社康瘦身,同僚的身材有了改變,加之受機關女同僚間減肥風氣影響,她也動了心要減重,想追求更好的身材效果。但是醫者仁心,盧醫生勸她不必減重,因為随着年齡增長,女性需要适度的脂肪保護身體内髒器官,保持内分泌系統穩定,就像這樣能夠保持已經很好。
還有一位三十剛出頭的女性,從事的是國際貿易流通的工作,身高156厘米,體重54千克,從外形上看,身材是非常健美的。她到社康選擇穴位埋線療法是想局部減肥、解決大腿偏粗的問題。她先前為了追求身材的姣好,健身加控制飲食,卻仍是存在大腿偏粗的問題。她在健身教練的建議下,接受了中醫的穴位埋線療法,加上醫生的專業心理疏導,她的身體線條得到了改善,自信心得到了恢複。
另有一個家境好的小姑娘,脫離家庭環境在香港上高中,因為體型稍微偏胖,于是白天控食,隻是吃點水果之類的東西。可是到了夜晚,遭不住饑餓來襲,就胡亂以餅幹之類的零食充饑,有的時候還吃燒烤宵夜。她的生活沒有規律,飲食沒有節制,生理就産生了紊亂,肝功能已經出現了異常,六個月沒有和自己的“大姨媽”相親相愛了。她被介紹到盧醫生這裡,盧醫生對她作了一番有效的中醫專業技藝調理,外加心理疏導,算是及時挽救了花季少女的身心健康。
深圳《閃閃的兒科醫生》紀錄片第四集報道的化名小玲的花季少女的遭遇就令人扼腕歎息了。這個小玲才15歲,喜歡上了一個男孩,可是男孩嫌她體型偏胖,她就拼命減肥,導緻神經性厭食,嚴重營養不良,由低血糖導緻了不可逆轉的大腦受損,身體多器髒衰竭,最終由植物人變成了腦死亡,“身材焦慮”走向了極端。
我身邊有一位老大姐,164厘米的個頭,不到60千克的體重,七十歲了,身材保持得還是比較好;但是她依然不滿足,還時不時念叨,“肚子長肥了、要減肥了”雲雲。他的老公經常幽默她,不要怕,你再長幾公斤都可以,我沒有覺得你在長胖。因為她身材長期保持得好,面容又姣好,面相又不顯老,以至于曾經有人看走了眼,誤以為她是她老公的兒媳婦。其實她的老公比她還要小一歲。你說嘛,就是這樣的身材條件,還在“居安思危”,竟然也同樣有“身材焦慮”的憂思,你說是不是有些奇怪?
上面的閑話,由我及人。關于“身材焦慮”,老少各個年齡段都有發生,确乎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說明對自己的身體形态産生不安和不滿意的情緒,大有人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身材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成因;此外還有社會趨同性審美眼光看待的問題。身材好,可以為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産生形象自信;身材不好,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通過身體鍛煉來改變,電影《麻辣滾燙》中的賈玲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如果先天的身材條件不好,各方面想改變的條件滿足不了、彌補不了,也就無需刻意追求打理理想的好身材了。我認為,一個女人給人的美感度除了身材好、面容好,還要氣質好,這才是“三好”的美好标準。而氣質好是以身材好為前提,是她所接受的教養和文化修養、加持他所吸附的社會交往的文明資訊而綜合形成的。身材好,算是自身條件好,但是不完全是驕傲的本錢;更不能為了一味強調保持而誤用不切實際的養護手段而産生心态失衡;身材不好,也不必過度地去尋求滿足,完全可以以文化修養、專業特長、别樣氣質來對自身形象的短闆作補充、張揚。那個“肥肥”沈殿霞的明星形象被大衆特别認可就是典型的一例。
根據上面的閑話,我思考,“身材焦慮”由于是城市病,不同年齡段的人對身材都有不同的焦慮。從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來看,人與人、特别是同齡的女人,在工作環境、社交場合,自覺不自覺地、本能地要與身邊的人進行身材比較,自己被人贊美或是羨慕是一回事,但是也很容易産生自我否定和對自身身材不滿意的自卑情緒、甚而至于産生對人嫉妒的陰暗心理。因為這種情緒帶有普遍性,從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我不揣淺陋提出抑制“身材焦慮”的“三導”建議:
一、對兒童、青少年加以引導
兒童處于成長發育階段,身形過度胖瘦差異隻是個别現象,除非是特殊疾病,隻要引導其注重合理的營養、鍛煉和生活規律,身體就自然會健康成長,一般不存在“身材焦慮”的問題。
兒童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變化大,身形明顯發生改變,身材個體之間的差異就凸顯出來,這個時候國中階段的生理衛生教育對學生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引導學生建立正确的體形審美觀和不可回避的異性愛慕觀,避免類似“小玲”的悲劇發生。
二、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身材追求人員加以指導
政府所屬的健康教育機構擔負這種指導的總體責任。媒體正面宣傳相關知識,發揮正面指導作用。社會成員加強自身學習修養,主動接受正面的積極的相關知識指導,對自身身材的認識要有自知之明,既要有自信心,也要克服自卑心理。無論身材是怎樣的條件,都要注重并追求内在的文化品質和才能提升,以氣質的外溢而顯現自身氣質形象的美好。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選擇合理的膳食結構和健康的鍛煉方式,以及尋求健康服務中心的調理,盡可能促使自己的身材趨于可心或保持得比較好,進而讓自己對自己的身材認知達到一定的滿意度。
三、對有悖常理的身材追求方式要敢于勸導
現在社會上開設的、媒體上宣傳的減肥機構、所推出的減肥方式和産品實在是太多太濫,很多人經不住狂轟濫炸的煽情宣傳,經不住蠱惑,累累上當受騙,仍然癡心不改、心存減脂的幻想。這個時候,就需要有正規的機構站出來說話,杜絕負面的宣傳。網絡管理要加強,要封殺虛假欺詐宣傳的視訊、抖音号。好朋友也要敢于發聲,對家人、對同學、對同僚、對朋友,發現明顯不對的減肥心态或減肥方法,要果斷勸導,身體力行,共同樹立文明健康的良好社會風氣。
作者簡介:
彭一三,1955年生,1971年參加工作,先後任過銀行職員、中學國文教員、教育、文化行政部門公務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原遵義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遵義曆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遵義市戲劇家協會、曲藝家協會顧問,遵義師範學院、遵義電大、貴州新華電腦學院客座教授,首屆全國書香之家,散文、評論作品多篇在全國、省市獲獎,著有散文、評論集《生活的圈子》(四川人民出版社),主編紀實文集《紅花盛開的地方》(貴州人民出版社),參與主編紀實文集《我的聯考 我的大學》(西南交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