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在三国大秀肌肉》125

《我在三国大秀肌肉》125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启发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选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1]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1]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1]“。这句话一般理解为,不论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静无为的道德来应对。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所谓“为无为”,不是不做,而是“无争”。是不要刻意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去做,而是顺其自然而去做。

如是,“事无事,味无味”便很好理解了。事无事者,当为不要庸人自扰的另一种说法(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更同意不要自己滋事的解读。味无味者,应理解为不要贪图骄奢淫逸生活方式的忠告。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的欲望,就是远离对市井俗念的追求,不被灯红酒绿的奢华所诱惑。不会趋从于“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去追捧那些足以玩物丧志的“奇珍异宝”,时刻保持一种不惑的心态对待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学习的最高境界,当是能够“学”(品悟)到书本、和前人学说之外的学问,看待一切人和事,都能够站在世人(当事者)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复原其动机或者原因。还人事至最自然的原始状态,而不敢妄自揣测,把夹杂个人的好恶的主观评判强加于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所谓“大小多少”,是言不要看不起“小”与“少”,要能够把小看的不小,把少看得不少。或者,用“大其小,多其少”来描述更容易理解。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有如何看待,还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如能大其小、多其少,就会有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善行。就会不至于趋炎附势,落井下石,嫌贫爱富,见死不救。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大其小,多其少”,还包含抑富济贫,消除两极分化,化解敌对情绪,实现和谐同存理想。有了这种思想境界,才能够以德报怨。其实用以德消怨更容易理解本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面对一件难事儿,要学会从最容易处入手,而不要一下子被难倒而放弃。做大事也需要从细微处着眼,“决策决定胜负,细节决定效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好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其实只是人们人为地把它弄得太难而已。实质上,不在于事难,而在于自己的“心难”。或言“心态难”、“心理难度加大”更好理解。 “大事”者,与之雷同。比如一个农妇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真命天子”开创一个王朝的壮举何其伟大。其实说到底,那些事儿与自己放牧200只牛羊的能力相去不远。只不过你把羊群驯服了,他把人群驯服了。

说句题外话,国王与村夫的本质差别在于:村夫每日里都在试图从别人(或者庄主)那里多得到一些意外的利益,因而一辈子被利用来替别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国王经常把名义上都归自己所有的东西分封给臣民,从而换取他们的忠心,使得自己的基业越来越稳固。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圣人不是靠天天都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是靠整天夸夸其谈地表达宏大志向才成其为圣人的(一定不要把圣人与伟人混淆。他也不趋同于英雄、豪杰那一类的人物。倒是很类同于“真人”的概念) ,相反,是靠对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的处理让世人肃然起敬,有口皆碑、奉为楷模的。 如果一个人把践诺看得很轻,一定不会有很高的信誉。轻率对人、轻率作事的,必然遭受众多挫折。正因为圣人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以不用心去做的事,所以才能够不被挫折所阻挠。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孔子:“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样做该如何面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

直:(zhí)<形>坦诚面对。更准确来说,就是公平。

德:(dé),第一个德<动>感激;第二个德<名>恩德,恩惠。[4]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5]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假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5]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法律和刑法的使用是法家所提倡,在这种提倡外在压制的形式下,往往忽视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纯善的本性,犹如乌云遮日,被障碍住的是人性。所以儒释道三家皆提倡人性的恢复,善恶皆有因,然后根本都是善的。所以“以直抱怨”在于让迷惑犯错的人忏悔、醒悟,更体现了大慈大悲之心。“以德报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内心感恩给我们恩惠的人、事、物。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直,即公正无私。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伦理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2]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杀人偿命”。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所以,“抑恶扬善”才是伦理的当然态度。以直报怨,不是纯经济账,不是纯数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再比如在民法中,“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契约精神:100元+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国家是人的集体,属于社会,应该类比适用人际交往关系规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属于社会行为规范,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奉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属于自然界的野蛮角力规则,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建议中国对于蓄意损害中国合理利益的行为追加适量的惩罚。

李克强指出,“中国人历来讲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3]。”

1、“报怨以德”或“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

——《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是这个道理。有人把报怨以德移入此章,不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书之嫌。从通行本、帛书以及上下文意来看,六十三章并无错简。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

——《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

——《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

4、以直报怨。

——《汉书.傅介子传》:“上乃下诏:‘……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

德以报怨

dé yǐ bào yuàn

同“以德报怨”,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仁德回报仇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以德报怨(拼音:yǐ dé bào yu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1]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用恩惠回报仇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以德报怨”。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听后并没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反问:“如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又该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所以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故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以率直、公正、坦然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对待仇怨,既不为感情所左右,也不存有私心与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