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三國大秀肌肉》125

《我在三國大秀肌肉》125

老子理想中的“聖人”對待天下,都是持“無為”的态度,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去“為”,是以叫“為無為”。把這個啟發推及到人類社會的通常事務,就是要以“無事”的态度去辦事。是以,所謂“無事”,就是希望人們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這裡,老子不主張統治者任憑主觀意志發号施令,強制推行什麼事。“味無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這個比喻是極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須首先從嘗無味開始,把無味當作味,這就是“味無味”。選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1]

接下來,老子又說,“圖難于其易”。這是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着手。面臨着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難之”,這是一種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細心而為之。

本章格言,對于人們來講,無論行事還是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這也是一種樸素辯證法的方法論,暗合着對立統一的法則,隐含着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的法則。同時,我們也看到,本章的“無為”并不是講人們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求得“無不為”,他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正是從方法論上說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張以無為而有所作為的。

報怨以德出自老子[1]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報怨以德[1]“。這句話一般了解為,不論别人對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靜無為的道德來應對。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所謂“為無為”,不是不做,而是“無争”。是不要刻意為了達到什麼目的才去做,而是順其自然而去做。

如是,“事無事,味無味”便很好了解了。事無事者,當為不要庸人自擾的另一種說法(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更同意不要自己滋事的解讀。味無味者,應了解為不要貪圖驕奢淫逸生活方式的忠告。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聖人的欲望,就是遠離對市井俗念的追求,不被燈紅酒綠的奢華所誘惑。不會趨從于“物以稀為貴”的價值觀去追捧那些足以玩物喪志的“奇珍異寶”,時刻保持一種不惑的心态對待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身外之物。

“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學習的最高境界,當是能夠“學”(品悟)到書本、和前人學說之外的學問,看待一切人和事,都能夠站在世人(當事者)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複原其動機或者原因。還人事至最自然的原始狀态,而不敢妄自揣測,把夾雜個人的好惡的主觀評判強加于人。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所謂“大小多少”,是言不要看不起“小”與“少”,要能夠把小看的不小,把少看得不少。或者,用“大其小,多其少”來描述更容易了解。因為這裡面不僅包含有如何看待,還有一個如何對待的問題。如能大其小、多其少,就會有雪中送炭,扶危濟困的善行。就會不至于趨炎附勢,落井下石,嫌貧愛富,見死不救。從另一層意義上說,“大其小,多其少”,還包含抑富濟貧,消除兩極分化,化解敵對情緒,實作和諧同存理想。有了這種思想境界,才能夠以德報怨。其實用以德消怨更容易了解本意。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面對一件難事兒,要學會從最容易處入手,而不要一下子被難倒而放棄。做大事也需要從細微處着眼,“決策決定勝負,細節決定效果”。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世上好多看起來很難的事,其實隻是人們人為地把它弄得太難而已。實質上,不在于事難,而在于自己的“心難”。或言“心态難”、“心理難度加大”更好了解。 “大事”者,與之雷同。比如一個農婦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一個“真命天子”開創一個王朝的壯舉何其偉大。其實說到底,那些事兒與自己放牧200隻牛羊的能力相去不遠。隻不過你把羊群馴服了,他把人群馴服了。

說句題外話,國王與村夫的本質差别在于:村夫每日裡都在試圖從别人(或者莊主)那裡多得到一些意外的利益,因而一輩子被利用來替别人創造更多的财富;而國王經常把名義上都歸自己所有的東西分封給臣民,進而換取他們的忠心,使得自己的基業越來越穩固。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聖人不是靠天天都能成就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是靠整天誇誇其談地表達宏大志向才成其為聖人的(一定不要把聖人與偉人混淆。他也不趨同于英雄、豪傑那一類的人物。倒是很類同于“真人”的概念) ,相反,是靠對一點一滴的平凡小事的處理讓世人肅然起敬,有口皆碑、奉為楷模的。 如果一個人把踐諾看得很輕,一定不會有很高的信譽。輕率對人、輕率作事的,必然遭閱聽人多挫折。正因為聖人眼裡根本不存在什麼可以不用心去做的事,是以才能夠不被挫折所阻撓。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報怨。”又見,《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又将白金百兩,送與庵中老尼,另封白銀十兩,付與老尼啟建道場,超度蘇二爺朱婆及蘇勝夫婦亡靈,這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寬容傷害過自己的人,怎麼樣?”孔子回答:“這樣做該如何面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用正直回報傷害,用恩惠報答恩惠。”

直:(zhí)<形>坦誠面對。更準确來說,就是公平。

德:(dé),第一個德<動>感激;第二個德<名>恩德,恩惠。[4]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感激、恩德來報答恩德。”。[5]

對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響,内心不存貪嗔癡,用真誠心。正直的原動力是真誠。對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來回報他人。

直的意思是跟寬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關聯,同時還要有足夠的智慧來讓他們覺悟。直,不管從古漢語還是從現代語中,都跟法律、懲戒是沒有直接的關系。法律的懲戒是一種手段,需要有足夠的真誠心,和足夠的心量和足夠的智慧來運用。也就是,直是與純淨純善的内心是一個涵義,而表露出來的行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法律而其中之一。假如法律淪為以怨報怨的工具,則正義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淪喪。“以直報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夠的道德修養為基礎才能真正得以實施和産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饋,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擊。不可一味姑息進而縱容罪惡擴散而良善喪失,也不可挾私加重報複。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這是說,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堅持了正直,“以直報怨”對于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5]

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不贊成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複的心态去面對别人的不道德,否則這個社會将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那樣我們失去的将不僅是自己的和諧,當今的和諧,還有子孫後代的和諧。

法律和刑法的使用是法家所提倡,在這種提倡外在壓制的形式下,往往忽視了每個人都有一個純淨純善的本性,猶如烏雲遮日,被障礙住的是人性。是以儒釋道三家皆提倡人性的恢複,善惡皆有因,然後根本都是善的。是以“以直抱怨”在于讓迷惑犯錯的人忏悔、醒悟,更展現了大慈大悲之心。“以德報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内心感恩給我們恩惠的人、事、物。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直,即公正無私。善與惡、德與怨,是人類有了價值判斷之後的概念。善與惡,性質相反,一正一負;通常談及的善惡,判斷标準是明确的,即總體而論的、倫理的;具體說來,對人類社會有益的為善,對人類社會有害的為惡。[2]

“适當的”不是“等價的、等值的”。等值的了解在曆史上也有過,比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殺人償命”。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個善與惡重複上演“零和”的過程,而是一個“善長惡消”的過程;是以,“抑惡揚善”才是倫理的當然态度。以直報怨,不是純經濟賬,不是純數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動搶人100元”與“被迫退賠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賠100元之外,另加對“惡”的懲罰措施;再比如在民法中,“違約行為緻使守約方經濟損失100元”,也應對違約方額外處罰以維護契約精神:100元+銀行逾期貸款利息。

國家是人的集體,屬于社會,應該類比适用人際交往關系規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中國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屬于社會行為規範,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一些國家奉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法則屬于自然界的野蠻角力規則,不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建議中國對于蓄意損害中國合理利益的行為追加适量的懲罰。

李克強指出,“中國人曆來講求‘以德報德,以直報怨’[3]。”

1、“報怨以德”或“以德報怨”:拿恩德回報仇怨。

——《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老子》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也是這個道理。有人把報怨以德移入此章,不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書之嫌。從通行本、帛書以及上下文意來看,六十三章并無錯簡。

2、以怨報德:拿仇怨回報恩德。

——《國語.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3、以德報德。

——《紅日》第十六章:“他覺得在這個為難的時候,應當以德報德。”

4、以直報怨。

——《漢書.傅介子傳》:“上乃下诏:‘……平樂監傅介子……以直報怨,不煩師重。”

德以報怨

dé yǐ bào yuàn

同“以德報怨”,意思是指不記别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自《論語·憲問》。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仁德回報仇怨。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老子》六十三章)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梁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梁國的邊境兵營和楚國的邊境兵營都種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國戍邊的人勤勞努力,經常澆灌他們的瓜田,是以瓜長得很好;楚國士兵因為懶惰很少去澆灌他們的瓜,是以瓜長得不好。楚國縣令因為梁國的瓜長得好,而對自己楚國的瓜長得不好感到很生氣。楚國士兵心裡嫉恨梁國士兵(瓜種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壞他們的瓜,是以(梁國的)瓜總有枯死的。梁國士兵發現了這件事,于是請求縣尉,也想偷偷前去報複破壞楚營的瓜田。縣尉拿這件事向宋就請示,宋就說:“唉!這怎麼行呢?結下了仇怨,是惹禍的根苗呀。人家使壞你也跟着使壞,怎麼心胸狹小得這樣厲害!要讓我教給你辦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過去,偷偷地為楚國兵營在夜裡好好地澆灌他們的瓜園,不要讓他們知道。”于是梁國士兵就在每天夜間偷偷地去澆灌楚兵的瓜園。楚國士兵早晨去瓜園巡視,就發現都已經澆過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長得好了。楚國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細檢視,才知道是梁國士兵幹的。楚國縣令聽說這件事很高興,于是詳細地把這件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聽了之後,又憂愁又慚愧,把這事當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訴主管官吏說:“調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裡破壞的人,他們還有其他罪過嗎?這是梁國人在暗中責備我們呀。”于是拿出豐厚的禮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請求與梁王結交。楚王時常稱贊梁王,認為他能守信用。是以梁楚兩國的友好關系,是從宋就開始的。古語說:“把失敗的情況轉向成功,把災禍轉變成幸福。”《老子》說:“用恩惠來回報别人的仇怨。”就是說的這類事情呀。别人已經做錯了事,哪裡值得效仿呢!

以德報怨(拼音:yǐ dé bào yu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憲問》。[1]

“以德報怨”(德:恩惠。怨:仇恨)用恩惠回報仇恨,指不記别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以德報怨”。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2]

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聽後并沒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反問:“如果用恩德來報答怨恨,又該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是以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故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也就是以率直、公正、坦然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對待仇怨,既不為感情所左右,也不存有私心與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