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就有了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
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
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今天我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与我年龄相仿的这一代人处在过渡的时代,我们在书籍时代里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赶上了数字化的时代,两边都能够有理解。
下面几代年轻人可能还来不及对上一个时代有了解就进入了数字时代。我对上下两代人怎么读书都有了解,所以会有感慨。
但对年轻人来说教训是没有用的,我便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下来,或许能有一些书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书里面能够影响到多少人算多少人。
在今天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是很难的。有了大众传媒以后,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了。
其实每个人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一个数学家、一个文学教授,他们的趣味不一样是完全正常的。读书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那个基点之后再来谈读书。
开卷有益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影响很深,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
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效果怎么样?
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的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所以读书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开卷”未必“有益”。
让所有人都能理解“开卷有益”的口号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你的读书。作者=陈平原来源=微信公众号 | 学人Scholar摘自=《陈平原:浅薄的阅读让人退化》
-麦读小书单-- 麦读译丛 -《法学方法论》
一句话推荐:《法学方法论》是关于法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两百多年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萨维尼先后在多所大学,针对法学的基本问题,开设30多次法学方法论的课程,直接影响了不止一代法学家的成长。而这本书正是还原了两百年前的群星璀璨的课程现场,不仅有萨维尼的课堂讲义,还包含了德国法学家格林的听课笔记,“就好像穿越时空坐在马堡大学的大礼堂里面听台上的萨维尼讲述法学方法论,而格林就坐在我的身旁……”。本书详细介绍 ↓
豆瓣8.9,绝版十年再度复活,滋养几代法学家,法学方法论的奠基之作。
《司法过程的本质》
一句话推荐:当我们谈论审判时,我们在谈些什么?《司法过程的本质》是关于司法裁判的经典之作,享誉百年、销量超过20万册,曾引领无数法律人追寻司法正义的本质。本书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位法官(霍姆斯、布兰戴斯、卡多佐、汉德)之一”本杰明·卡多佐大法官1921年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所做的讲座。著有《科宾论合同》的著名法学家、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亚瑟·科宾,是这场著名讲座的听众,多年以后,他回忆道——“连续四天,我们被他所讲的内容和他的演讲方式迷住了。它激发了我们对法律的追求,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温暖”。本书详细介绍 ↓
畅销百年、原著销量超过20万册,指引无数法律人,追寻司法正义的经典之作
《波斯纳》
推荐语:目前唯一的一本波斯纳传记。年届85岁的波斯纳法官是当代法律界的传奇,已写就50多部著作、300多篇论文和3300多份判决,是美国著作引证率第一的法学家,也是美国判决引证率第一的上诉审法官,还是法律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无怪乎,有一个关于波斯纳的段子就是,“谣言说,波斯纳每天晚上都睡觉”。波斯纳不仅勤奋高产,而且特立独行,他在大学任教时批判学术同行,当法官时批评法官和法院,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也不说大众想听的话。法官、法学家、公知这些标签都无法概括波斯纳,而这本传记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各种标签背后复杂而完整的波斯纳。波斯纳本人对这本传记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授权作者使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波斯纳的档案资料,还接受了多次面对面访谈和大量的邮件提问。在此基础上,还有超过200位波斯纳的同事、同学、朋友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帮助。这些确保了本书真实地描述和回顾了波斯纳的人生与智识。
苏力教授推荐语:郑戈教授生动准确的译笔,在中文世界再现了波斯纳,这位美国当代最具创造力、高产且学术和司法引证率均一骑绝尘的法学家和法官!
本书详细介绍 ↓
波斯纳|谁也别想在我的法庭上蒙混过关
《性与法律》
推荐语: “性是人类生活中一种伟大而神秘的动力,也是古往今来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主题。”很难相信如此浪漫的话语来自一位严肃的法官,但这正是威廉·J·布伦南大法官1957年在“罗斯诉联邦案”中的判词。自人类建立法律以来,“性”一直是法律力图规制的内容,婚姻、避孕、堕胎、淫秽、同性性行为等议题在不同时代都曾引起激烈的斗争。《性与法律》从古代性观念、性风俗为起点一直写到今天的“罗伊诉韦德案”,第一次完整讲述了「性」与「法律」相互碰撞的漫长历史:一端是“性”文化在不同时代的持续演化,另一端是“法律”对性行为和性表达的不断规范。全书讲述了一系列与“性”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与判例,扣人心弦的观点与生动的时代背景交织成「性」与「法律」相互碰撞的历程,并配有60余幅精美插图。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C.博林杰强烈推荐:本书必将带来深远影响,它很快就会列入必读书目,不仅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如此,还包括想要更好地理解这场宏伟的文化变革的所有人,这场变革将继续震撼整个社会。本书详细介绍 ↓
芝大法学院院长:这本书关于性、政治博弈与法律,我写了10年
《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
一句话推荐:“酒——动荡世界给予人们安慰的朋友——却被宣告了死亡。”禁酒时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代。素以“视自由为生命”的美国人,修改了立国之基的宪法,以举国之力向酒精宣战,限制了个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消遣与权利——饮酒,从而酿造出一个极度混乱也极具魅力的时代,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我们所熟知的《大西洋帝国》《美国往事》《铁面无私》《私酒传奇》等影视作品皆以此段历史为背景。作者翻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档案,抽丝剥茧,为读者讲述了禁酒令设立和废除的全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诸如美国的新教信仰、女权运动、进步主义、种族歧视、所得税运动、联邦与州政府权力重组、第一次世界大战反德运动、有组织犯罪集团崛起等重大历史事件或变革,都与禁酒运动有着莫大关系。可以说,这“最后一杯”,凝聚了美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是深入理解美国社会文化与政治博弈的一个绝佳窗口。本书曾荣获2011年美国历史学会艾伯特·贝弗里奇奖。小小酒杯之中,可谓波谲云诡,世相纷呈。本书详细介绍 ↓
这本书讲述的是百年前的罕见历史,带你理解的却是当下的世界|法律新读物
《再审洞穴奇案》
一句话推荐:史上最烧脑的经典案例!“本案涉及的问题都属于人类永恒的难题。”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时隔50年之后,1999年,《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重启了对这个案例的审判,邀请了6位当代法学家就该案重写判决意见,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大卫·沙皮罗教授对本案前后11篇判词撰写案例评析。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析的完整汇集,希望用中文再次传递这一经久不衰的法律难题,呈现法学家们的思辨盛宴,激发法律人进一步思考法律与人性、正义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本书详细介绍 ↓
这本书是法学院的必读经典,探讨的是每个法律人都会遇到的实际难题
《荆棘丛:我们的法律与法学》
一句话推荐:畅销90年的法律经典床头读物,坚实可靠的法学入门作品,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更多收获。作者卡尔·卢埃林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学家,《荆棘丛》是他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向法学院新生的一系列讲座的汇集,90年来一直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初学法律的必读书之一。在本书中,他向学生讲解了:法律是什么、如何分析判例、法官如何适用法律、法学院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指导、法学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哪些差异,并对法学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在法律学习、法学教育、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引了无数法科学生和法律人。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R.桑斯坦推荐语:卢埃林是20世纪伟大的法律思想家之一,《荆棘丛》是他的经典著作之一,对每一代法科学生和律师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必读作品,即便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同样精彩非凡。美国著名法学家杰尔姆·弗兰克推荐语:《荆棘丛》虽然主要写给学生,但对于所有明智的律师而言也极富吸引力,这本书以最为平实的用语,讨论了某些最有难度和最重要的法律问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无论你是法学院的学生,还是明智的执业律师,你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切合实际,且充满理想主义。本书详细介绍 ↓
畅销90年!这本床头书值得99%的法律人反复阅读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
一句话推荐:《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不公正从何而来」的新知之作,揭示「不公正的结果不是悲惨的例外,而是常态,而人类心理是罪魁祸首」。本书详细介绍 ↓
重磅书评 | 冤假错案何以发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 12 个新发现
《他们为什么杀人:人们何以变得暴力,我们对此能做什么》
一句话推荐: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获奖者理查德·罗兹潜心力作,全书展示了「犯罪学领域的达尔文」——朗尼·阿森斯教授的犯罪学研究成果,通过对数百名暴力罪犯的深度访谈,得出了四阶段「暴力化人格塑造」的发现,揭示出一名危险的暴力罪犯是如何诞生的。本书详细介绍 ↓
杀医生杀律师:如果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如何在丛林中自保?
《黑金世界:揭秘贩毒集团的运营术》
一句话推荐:「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实在太有趣了!」,亚马逊年度好书 ,美版豆瓣Goodreads 7000+好评,《经济学人》记者在南美卧底三年,揭秘年利润3000亿美金的黑金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一本可以让你一口气读完并带来新知愉悦的好书!《大审判:为公众展示的法律》
一句话推荐:美国殿堂级法学大家劳伦斯·弗里德曼撰写的法律公共读物,从社会发展的历程,对热点案件和头条审判这一社会现象的系统观察与研究之作,探索大审判的本质、演变和社会意义。本书详细介绍 ↓
激情盛行,人人为之发疯,恰恰是法律人观察的最佳窗口
《碰撞: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一句话推荐:以精准的语言和坦诚的幽默,本书对法律如何影响行为的浩瀚文献有着大师级的把握。我不知道有谁会比劳伦斯·弗里德曼更从容且艺术地处理这个课题。《碰撞》的中文版将对数代中国学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详细介绍 ↓
理解“人”才能做对事:法律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酷刑简史》
一句话推荐:人类史有多长,酷刑史就有多久。从古代至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作者用冷静客观的历史语言,讲述几千年来的受刑人所受之苦,呈现了一部完整的3000年酷刑简史。当人类把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用在了对同类施展暴力上,每一种行刑工具,每一种惩罚方式,都在一遍一遍提醒我们:暴虐残忍一直寄生在人性深处。文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捍卫。本书详细介绍 ↓
因为人类的良知,才是我们对抗世界荒诞的终极力量。
《#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
一句话推荐:从“信息茧房‘’、“回音室”的忧虑,到“标签共和国”的描述,桑斯坦关切西方民主制度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危机,即被标签的世界作为算法的基础构建,带来的将是民主的分裂。也正因此,这是一本充满悖论和不确定希望的书,一本担任过白宫信息与监管事务办公室主任的美国哈佛法学院教授的忧思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读者可以得到的正是一个比较视野中对民主制度的重新思考。本书详细介绍 ↓
当我们在刷手机的时候,我们在刷什么?
《弹劾:如何罢免一位总统》
一句话推荐:一个卑劣的总统,能否被罢免?一个失去理智的总统,能否被弹劾?「弹劾总统」是美国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哈佛法学院著名教授凯斯·桑斯坦撰写的这本小册子,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公众讲述了「弹劾」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是理解美国政治的一个有趣切入点。本书详细介绍 ↓
“现在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
《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一句话推荐:轰动英国的现象级畅销书,英国亚马逊近 5 星评分,并有 1200 多位读者留言热评,内容实在太劲爆了,详细揭秘了英国权贵们如何通过利益的链条相互捆绑,形成「权」「利」同盟,操纵国家机器,攫取巨额财富。本书详细介绍 ↓
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和立场
扫码添加夏浅浅个人微信 每天分享法律人专属日签 也非常欢迎投稿! |
- 彩蛋 -
点击↓进入麦读书店回复 书单获取麦读小书单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