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干部
李建梓,1910年2月出生,寿光东斟灌村人。
李家是寿光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李建梓的爷爷是大家族长,人称八老爷,是清末最后的举人,有着七品职衔。他出生前,父亲、哥哥相继去世,由母亲和爷爷抚养长大。
1929年,家乡兵荒马乱,李建梓偷跑出来,随乡亲闯关东,跑到沈阳,在一家店当学徒,因看不惯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胡作非为,辞工回了家乡。爷爷给他成了婚,生了一男一女。
1930年李建梓考入寿光县立中学读书。第二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在中共寿光县党组织的领导下,寿光县中学发起了救亡运动,李建梓参加了罢课、游行、请愿。寿光县当局派军警到镇压学生运动,驱逐学生。李建梓、于庚金、于兰友、郭如玉等四个同学被宣布开除。
李建梓离开了家乡,来到北平考入北平私立文治中学进修,于1934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 1935年12月,李建梓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并与本校同学崔嵬、张瑞芳等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革命话剧。他担任大学生纠察队队长,遭受国民党军警的拘留、殴打,曾被捕入狱。李建梓不屈服,更加坚定了斗争意志。
1936年经过斗争考验,由北平地下党齐燕铭、余修介绍,李建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发生时,李建梓正在北平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日本占领北平后,在党的领导下,平津学生组成了几百人的学生南下流亡团。流亡团一路宣传抗日、号召人民不当亡国奴。学生南下流亡团从天津,转烟台到济南。李建梓由潍县回寿光老家。
回乡后,他与当时鲁东工委负责人鲁省三、张文通取得联系,投入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斗争。
因为李建梓的家庭在当地比较有地位,本人又是北平的大学生,且热心抗日,张景月多次派人利用亲戚、同学等关系前来拉拢,许以政训部长之职。李建梓断然拒绝。
张景月见李建梓软硬不吃,决定绑架。李建梓得到消息,和魏培德、韩克新等数人到赵修德家集合,趁夜出走。拂晓,张部包围斟灌村,却扑了个空。
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成立后,李建梓担任大队政委,七、八两支队合编后,担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
部队开创初期,斗争复杂,生活艰苦,并不断遭受敌人袭击,战友不断伤亡。作为政治工作者的李建梓所到之处,利用一切时机宣传鼓动,亲自教战士和群众学唱救亡歌曲,用响亮的歌声鼓舞部队杀敌的信心和勇气。
其时,天寒地冻,雪花纷飞。部队住场院、草棚,睡草铺,吃冷饭。晚上大家挤在一起取暖,有时冷得睡不着,干部战士围炉坐谈。李建梓给大家讲革命故事,讲民族英雄,讲到动心处,战士感到天寒心暖,热血奔涌。
1938年夏天,部队已发展到五六千人,辖三个区(团)队、三个直属大队,成为一支抗日的中间力量。政治机关印发教材,建立教育制度,出版报纸、刊物。进行党员登记,上党课,建立小组、支部。设立文化教员,俱乐部组建宣传队,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检查群众纪律等。老同志都说李建梓对这支部队的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建梓处理问题,深思熟虑,多方面征求意见,绝不草率从事。
行军中他总把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走路。在战斗后,遇到同志们有伤亡、牺牲,他都是亲自看望掩埋。他对党忠诚,为人厚道,同志愿意接近他,有了心事愿意向他倾述。
1939年冬,鲁东游击队奉命开往临沂地区,改编为山纵第一支队,李建梓任政治部主任。不久,调往地方部队鲁中军区第二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
鲁中生活艰苦,战斗频繁,但李建梓非常乐观。他对战友讲他投笔从戎后,由不会放枪的一个青年学生,经过与伪顽斗争和日冠的多次大扫荡战斗,现在已习惯于战斗生活,学会了打仗,说他最痛快的就是带领一支人马打了休整,休整再打。一年春节,他为房东写下对联,上联“寂莫山林都是龙盘虎踞”,下联“堂堂华厦岂容寇马纵横”,反映了他杀敌的决心、信心和气概。
1942年夏天,李建梓由军队转到地方工作,担任鲁中地委委员、鲁中区党委秘书处主任,鲁中行政公署秘书长等职。在鲁中根据地,他认识了县妇救会长程俊英,两人后来结为伉俪。
抗战刚刚胜利,内战就要爆发。在老家的大儿子李明辉找到鲁中政府,见到父亲李建梓。李建梓当时在鲁中行署当秘书长,见到儿子从老家来,因与家乡失去八年联系,不知家乡情况,就叫孩子回家。
李明辉回去后再次找来,要求参加部队。李建梓严肃地告诉儿子,干革命了,就和在家里不一样了,这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队伍,要能吃苦。李明辉答应了。李建梓送儿子到干部学习班学习,想给他买个本子,掏遍了全身,只有两角钱,儿子明辉因此受到很大的震动。
1948年夏,李建梓调沂源县当县长。有人为他抱不平,说他是1936年的党员,1939年就是支队、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忠厚老实,现在又下去当县长,不知为了什么。但李建梓毫无怨言,相反讲自己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这是对自己学习锻炼、丰富经验的好机会。
李建梓拖着病体,在沂源县工作了一年多,后来又兼任县委书记。在支援解放战争中,沂源成为支前模范县。
1949年,李建梓随军南下上海,先担任中共华东局行政处处长,后任中共华东局机关党委书记。
部队刚进城,粮食紧张,军委会规定,军政干部任何人吃饭要凭粮票。李明辉所在部队到了南京,他从报纸上知道父亲李建梓在上海中共华东局工作,就请假来上海看望李建梓。
李建梓听说儿子当了连指导员很高兴,带他到机关食堂吃饭,问他把粮票带来了吗?李明辉不在乎地说,你管行政处,我吃饭还要粮票?李建梓严肃地说,你这样做,有三个不好,一是别人会说你不好,老子当官,就可以不交粮票;二是说我不好,管行政处,儿子来吃饭就不交粮票;三是说你们单位不好,总想占别单位便宜。
以后一二十年,李明辉到父亲这边来吃饭,总是带着粮票。李建梓说不用交了,李明辉说,你说过有三个不好,我记着呢!
1955年,李建梓调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当办公室主任。进入大城市后,有的人经不起糖衣炮弹攻击,犯了错误,但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李建梓在战争年代就患了比较严重的胃病,解放后曾两次动手术,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给他买营养食品,他总是婉言谢绝。到北京工作时,住房比较紧张,他被分到一个过去做会议室的大房子住。房子很大,又是通间,住起来很不方便,领导上要给间隔一下。他说,间隔房子需要花不少钱,就这样住吧。他用幕布把房子隔开住,直到离开北京。
李建梓自幼爱好读书,到编译局工作,这对他加深对马列主义研究是一好机会,但当织织上决定调他到鞍山市担任组织部长时,他还是欣然接受。其时,辽宁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人是他在根据地时的老部下,但李建梓对领导非常尊重,该请示的请示,该报告的报告。
他党性高,组织观念强。集体研究重大问题时,他有不同意见但未为组织没采纳,他总是不折不扣地按照组织意见去办,即便有些事后来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他也从来不对组织埋怨,不向外人散布,毫不显示自己。
同志们都说他同志民主作风好,遇事总是征求别人意见,不论来自同级或下级都能虚心听取,反复考虑,不自以为是。
他对待同志热情诚恳,一贯采取循循善诱启发帮助的办法。干部找他谈话,总是亲自接见,虚心听取意见,使干部感到亲切温暖,有时下边同志们工作出了差错,他总是首先承担领导上应该承担的责任,然后再指出同志的缺点错误和应接受的教训,这样使犯错误的同志心悦诚服受感动。他这种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影响。
李建梓对自己、孩子、家人要求严格。他到北京后,干部开始定级别,他主管干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主动把自己的级别从八级压到九级,还把担任机要秘书的妻子的级别也压下一级,顺利完成定级工作。
他到鞍山工作时,有少数干部调级指标,他妻子程俊英也在调级范围里,但人多粥少,难以平衡。他做通妻子母亲的工作,没有给她调级。后来他妻子离休时才发现,定级定低了,不能进市里干休所,待遇上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她没有怪自己的丈夫,而是自己克服困难。
李建梓进城后胃切除三分之二,肝也肿大,身体很弱,但仍他日以继夜地坚持工作。在鞍山他经常到钢铁厂,深入到车间工作,有时夜间还和工人一道加班劳动。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坚持到鞍钢为夜班工人包饺子。他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是可以配小车的,但他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班。
1962年李建梓去北京开会,肝部疼得很厉害,去医院检查患了肝癌。他问医生,如果是肝癌,还有多长时间?医生说一年,或者两年。
中组部安排他到上海治疗。他要抓紧时间工作,不给组织增添麻烦,回到鞍山不提治疗的事,坚持工作。后来市委领导坚持让他到上海治病。
他选择从大连坐船前往,这样可以省点路费。海上风浪很大,轮船小速度慢,船走了三天。他晕船不止,病情加重了。他这一去,再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