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管理之道: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曾国藩认为,最忌讳的就是高谈阔论,而全无实际。他在解释什么叫“实”时说: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所以在他看来,“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李元度以书生的身份领兵打仗,曾国藩对他很不放心,一再叮嘱他禀报军情应当翔实,不要“空说吉祥语”。咸丰十年三月,李元度奉命前往防守徽州,曾国藩与他约法五章,其中第一条就是要他“戒浮”,也就是“不用文人之好大言者”。

曾国藩管理之道: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务,管理要回归到最基本的元素上,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军事是极质之事”,也就是胡林翼所说的“能粗而后能精,能脚踏实地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一个组织,连粗浅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这样的组织,表面再唬人,也是要出问题的。

曾国藩管理之道: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 定远舰照片 来源:“山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从德国等国那里购进了大量的军舰,建成了一支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其中的“定远”“镇远”两舰都是排水量达七千四百吨的铁甲舰,也是亚洲仅有的两艘铁甲舰。日本军国主义早就视北洋水师为眼中钉,但因为国小力弱,买不起像“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舰,只能在法国工程师的指导下,造了三艘排水量在三千吨到五千吨的军舰,命名为“三景舰”,以对付“定远”和“镇远”。

即使是这样,日本人对于能否打败北洋水师依然没有信心。但是后来的一件事情让日本人意识到自己可以打败北洋水师,那就是当北洋水师到日本访问,日本海军按照惯例上舰参观时,在北洋水师战舰的主炮上,竟然发现了北洋水师士兵晾晒的衣服。主炮是海军最神圣的东西,怎么能允许在上面晾晒衣服呢?日本人由此得出结论:北洋水师内部的管理极其混乱。

果然,甲午海战打响后,北洋水师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出现了问题,整个作战体系很快就陷入崩溃。甲午海战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日本海军一舰未沉。从硬件上来说北洋水师并不输于日本海军,甚至在其之上,差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管理。

曾国藩管理之道: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 甲午战争中在牛庄的湘军卫兵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湘军选人、做事都是实实在在的,由此形成了一种非常朴实的文化。

曾国藩曾说:楚军水、陆师之好处,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若官气增一分,则血性必减一分。

湘军水师、陆师,最大的好处就是实实在在,没有虚伪的东西、摆架子的东西、面子上的东西。有的只是一种朴素的、实实在在的血性。摆架子的东西多一分,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少一分。

曾国藩警告说:“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应切戒之。”时间长了,任何组织都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衙门习气,这是要切切警惕的,因为正是这种习气会掏空一个组织的基础。

他还说:我楚师风气,大率尚朴实,耐劳苦。老湘营恪守成法,故声名历久不衰。

湘军的文化,大致说来就是六个字:“尚朴实,耐劳苦。”老湘军恪守这样的原则,所以能够基业常青。

“尚朴实,耐劳苦”,这就是湘军战斗力的来源。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的就是这种牢固的、实实在在的文化。

曾国藩管理之道: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表面上看去,好像给人一种很笨的感觉,但是非常扎实,这就如同垒水库的大坝一样,垒一层土就夯实,垒一层土就夯实,非常慢,但是一旦垒起来,再大的洪水都冲不垮。你也可以一夜之间就用推土机推出一个大坝来,但洪水一来,就会被冲得一干二净。

当年与曾国藩一样练团练的还有几十位大臣,曾国藩其实只是这几十位团练大臣中的一员,为什么其他人练的团练很快就都销声匿迹了,甚至连名号都没有留下来,唯独曾国藩的湘军成就了事业?因为没有人肯下曾国藩这样的笨功夫,或者说实实在在的功夫。这种表面笨拙的功夫,恰恰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军如此,管理也是如此。柳传志曾经解释自己为什么如此强调管理基础:“我为什么这么强调管理基础,是因为经营环境总会发生变化,不管是因为竞争对手还是其他原因。关键时刻就看得出管理基础打得扎不扎实了,令旗一举,三军能动,有章有法;打了败仗,队伍阵脚不乱。这是功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