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鲤
编辑|先锋谷
1998年,曼谷亚运会前夕。
早已淡出国家队的邓亚萍从英国归来。
眼见王楠、张怡宁等人堪当大梁,她宣布正式退役。
26年后,再看51岁的“大魔王”邓亚萍,她仍是无可替代的“传奇”。
01
1990年, 北京亚运会。
这是邓亚萍首次在全国观众面前崭露头角。
在女乒团体决赛中,中国对战韩国这一场堪称鏖战。
眼见前四轮比赛过后,两方以2比2的形式拉平了大比分。
最后一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好在,邓亚萍力挽狂澜。
在第五场险胜韩国队员,以3比2夺得金牌。
除了女单,她还在此次亚运会上获得了混双的冠军荣誉。
随即,世界乒坛开启“邓亚萍时代”。
不论是巴塞罗那奥运会,还是亚特兰大奥运会。
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水准的球技。
而“奥运四冠王”也为她短暂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邓亚萍加冕“大满贯”的头衔后,无疑是将国乒提拔到了新的高度。
外界看她,打球时狠劲儿十足,球风凌厉。
不管大小赛事,基本上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但她也有老马失前蹄的时候。
比如对战朝鲜选手李粉姬,再比如对战日本的小山智丽。
只不过,邓亚萍从不会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
凡是能够有二次对战机会的,她都会将失去的赢回来。
然而,冠军背后所承载的,是远超普通人想象的“痛”。
02
关于邓亚萍的故事,有人说她生来就是打乒乓球的料。
可她却用事实证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
邓大松,一个热爱乒乓球的男人。
年轻时,在省队效力的他实力与国家队不相上下。
以至于退役后,他成为了河南省男队的主教练。
同时,他也是邓亚萍的父亲。
从邓亚萍两岁起,邓大松便常常带她到工人俱乐部看别人打球。
长期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让她喜欢上了乒乓球。
直到她五岁,身为教练的父亲开始了对她的启蒙训练。
那时,邓亚萍脑袋刚过球台的身高条件并不优越。
怎料,“山人自有妙计”。
邓亚萍以木板为垫,开始了训练。
在邓大松的一步步指导之下,邓亚萍有了自己的特长,球技也表现突出。
八岁那年,她看到女队获得世锦赛冠军,终于明白了父亲口中的“为国争光”。
可惜,身高却成为了她想要成为职业乒乓球队员的“绊脚石”。
九岁,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
邓亚萍拿到首个单打冠军。
尽管她成绩优异,但进入河南省队十五天后,便被以“身材太矮”为由退回。
那是她第一次留下伤心的泪水。
好在,父亲邓大松的一句话,犹如醍醐灌顶。
“解决身材不高的唯一办法,是步伐更快,进攻更加凶狠,防守更加顽强。”
带着这个信念, 邓亚萍先是从郑州市乒乓球队脱颖而出,甚至叩开了河南省队的大门。
眼见13岁的她在全国锦标赛女单项目上挫败诸多世界冠军。
国家队的教练张燮林对其动了恻隐之心。
虽然他几次三番地向教练组提出让邓亚萍进队的事情,但大多数人对她并不看好。
不承想,张燮林提出的辩证法“救了”邓亚萍一命。
“你们认为邓的个子小是不利条件,也许这是她的优势,因为个子小,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杀进攻。”
几经波折后,邓亚萍终于有了进入国家队的资格。
不过在此之前,她必须先在国家青年队进行一番试炼。
经过一年五次全国尖子的队内比拼大循环比赛,她以四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成功晋级为国家队的一员。
自打邓亚萍进入国家队,邓大松对她的要求一如既往地严格。
不仅提醒她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还告诫她要谦虚,从零开始。
哪怕是她已经获得了多个世界冠军,父亲仍没有一丝松懈。
如果说父亲是她在乒乓球路上的领航员。
那么五次给邓亚萍颁奖的他,则是其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03
连续八年蝉联世界排名第一,24岁正值巅峰时期。
邓亚萍官宣退役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体育界。
不仅是中国,就连国际乒联的相关权威人士,都对她好言相劝。
“你为什么这么早地退役?”
“你如果说,一年只打一次国际比赛,你的世界排名第一,还可以继续保持10年。”
这就不得不提起曾经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以下简称老萨)。
1991年,世乒赛。
第一次看邓亚萍打球的老萨,抑制不住对身材矮小的她的欣赏。
他不仅亲自给在女单中夺冠的她戴上金牌,还邀请她到国际奥委会做客。
没想到,这次访问为她退役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晚宴上,老萨对邓亚萍说道:
“你知道吗,你是全世界第一个受到我正式邀请来国际奥委会访问的运动员。”
并叮嘱她:
“将来你要把英语学好了,这对你很重要。”
可18岁的邓亚萍却不以为然。
此后,两届奥运会,在全世界的见证下,老萨和邓亚萍这对忘年之交的友谊被记入史册。
凭借着老萨的推荐,她成为了首位进入国际奥委会的中国运动员。
而她人生的下半场,也因此被改写。
19个委员的交流要么用英语,要么用法语。
但早早放弃学业的邓亚萍明显是不“合格”的。
每次开会,她都需要借助翻译才能勉强听懂在座其他人的话语。
邓亚萍心想代表中国运动员的她也应该“发声”。
怎料,等她开口时,其他人早已进入了下一个议题。
这一刻,她备受刺激。
来源:网络
从前在赛场上,邓亚萍是藐视对手的上位者。
初次参加国际奥委会的会议,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藐视和挫败。
随着“邓亚萍时代”宣告结束,才发现她早已有了布局。
04
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往往都会转型成为教练。
对于这样清楚明白的人生,邓亚萍是不想要的。
于她而言,她更希望用一辈子的时间活出两辈子的故事。
读书,便是她需要翻过的另一座大山。
起初,邓亚萍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
就连清华导师对她也没有过多的信心。
谁知,那场国际奥委会的会议让邓亚萍重新燃起了小宇宙。
三个月后,葡萄牙里斯本。
老萨点名要她发言,那一张纸上的内容,她张口就来。
一口标准的剑桥音令在座的各位瞠目结舌。
待她发言完毕,随着老萨的祝贺,台下掌声雷动。
的确,大家再一次被邓亚萍小小的身躯给“骗”了。
从清华到剑桥,再到诺丁汉大学。
邓亚萍将近四年的光景都用在了学习英文上面。
而她不仅用英文呈上了毕业论文和答辩,还在此期间,为北京申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年,邓亚萍到商场买东西。
一个售货员兴冲冲地跑到她的面前。
她原以为对方是自己的球迷。
殊不知,女售货员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令她感受颇深。
“你是申奥大使,你一定要玩命工作,一定要成功啊!如果北京能办奥运会,我们家马上就能拆了!”
带着这个案例,邓亚萍对各个奥委会的委员们晓之以理:
“推广奥林匹克需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努力,中国有13亿人口,要推广奥林匹克,当然要到人口众多的中国来!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种竞技体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能够教育人,给人以生活的方向(更快、更高、更强),给人以生活的指南,能够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尽力去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乃奥林匹克的精神之所在!”
在北京申奥成功后,邓亚萍竟然打算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老萨却认为她应该回国服务于老百姓。
如今看来,邓亚萍的选择是“明智”的。
她既让国内的企业明白何为真正的“赞助”,又将“全民健身”的理念惠及家乡。
2022年,洛阳被第一批授予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个社区健身中心,和152个社区体育公园。
你很难想象,这些具有专业设备和场地的地方,一天只需要一块钱。
偶尔还会组织赛事和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在近期的采访中,当年“为赢而赢”的邓亚萍变了。
面对各种经营上的“挑战”,她表示自己经常失眠。
她仍然想“赢”,只不过这一次她想要让更多人受益,和大家一起“共赢”。
结语
从世界冠军到博士再到投资人,邓亚萍实现了华丽地转身。
当然,其中的压力,不足为外人道。
但相信,体育精神会令她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到底。
部分资料:
邓亚萍回忆与萨翁友谊:交朋友到那份上 你懂的-搜狐体育
邓亚萍:两次人生_新闻中心_新浪网
邓亚萍:从争夺冠军到攻读博士 十年成功角色转换_综合体育_NIKE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邓亚萍轶事:从丑小鸭到世界冠军 开创一姐时代-搜狐体育
邓亚萍谈创业压力,“晚上经常睡不着,创业,能剩下来就是胜利”|独家对话_名人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