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自古便是神秘而又神奇的所在。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珍奇异宝,其中最为传奇的莫过于价值连城的长白山人参。

一株老山参,动辄几千上万,甚至有标出天价的参王。然而,这些人参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采参故事。

在长白山的深处,有一群被称为"棒槌伙子"的采参人。他们遵循着古老的习俗,用独特的方式寻找和采挖这种珍贵的药材。

让我们跟随这些"棒槌伙子"的脚步,一同揭开长白山采参习俗的神秘面纱。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一、山中神草:长白山人参的传说

长白山深处,林木葱郁,雾气缭绕。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被誉为"神草"的珍稀植物——长白山人参。在民间传说中,这种植物通常被夸大为拥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因此备受世人推崇。

然而,寻找这种神草并非易事。相传人参性情孤傲,常年隐匿于深山老林之中,不轻易示人。采参人为了寻找这种珍稀植物,往往需要在山中跋涉数月,忍受艰苦环境的考验。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书中记载,长白山人参的生长周期随四季变换呈现不同的风姿。采参人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将人参的生长过程划分为几个独特的阶段。

当春寒初退,万物复苏之际,人参开始萌发新芽。这个阶段通常在阴历四五月间,此时百草初生,树叶刚刚展开,仿佛为森林披上了一层薄纱。

人参的嫩芽在这个时候悄然破土而出,采参人称之为"放芽草"。这个阶段的人参幼苗娇嫩脆弱,极易被误认为普通野草,因此很少有人在此时进山采参。

随着时间推移,来到阴历六七月,山林中的植被茂盛繁密,人参的叶子隐藏在茂密的杂草丛中,辨识难度大大增加。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采参人将这个阶段称为"放黑草",民间也有人称之为"青榔头市"。这个时期的人参叶片颜色深绿,与周围的植被几乎融为一体,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采参人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每当秋意渐浓,通常在阴历八九月间,人参进入了最引人注目的阶段。这时,人参的果实成熟,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光洁圆润,形状酷似鸡腰。

这些红色的果实生长在细长的枝杆顶端,远远望去,仿佛一个个小小的红色榔头高高悬挂。因此,采参人形象地将这个阶段称为"红榔头市"。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这个时期也被视为采参的黄金季节,不仅因为人参果实的醒目外表使其更容易被发现,更因为此时的人参药效最佳,品质达到巅峰状态。

采参人们常常会在这个季节组织大规模的采集活动。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携带必要的工具,深入长白山的密林深处。

在寻找人参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茂密的灌木丛阻碍前进,陡峭的山坡考验体力,时而还要提防毒蛇猛兽的威胁。

九月过后,人参的果实逐渐脱落,植株开始进入休眠期。采参人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这个阶段,称之为"放刷帚头"、"放黄罗伞",有时也叫"放韭菜花"。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这些称呼生动地描绘了人参在这个时期的形态:失去果实后的枝杆像是一把细细的刷子,或是一把打开的黄色雨伞,有时又像是绽放的韭菜花。

当寒风开始呼啸,白雪覆盖山林时,采参季节也随之结束。采参人们收拾行装,准备下山。

他们将这个过程称为"辍棍",意思是放下手中用于寻找人参的"索拨棍"。放下索拨棍,象征着一个采参季节的结束,也意味着对山神的一次郑重告别。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不仅体现在口头传统中,更被记载在了地方志中。早在清代,《鸡林旧闻志》就详细记录了这些采参习俗,展现了长白山地区独特的采参文化。这些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长白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并且在长白山一带,采参人有一个奇特的习惯:他们从不直呼人参的名字,而是称之为"棒槌"。

有人说,这是为了避免人参听到自己的名字后逃走;也有人认为,这是采参人希望挖到如棒槌般粗壮的人参;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清朝时期采参人为了躲避官府而使用的民间说法。

在进山之前,采参人们会举行一场庄重而简单的祭拜仪式。他们虔诚地向山神祈祷,祈求平安和丰收。这个仪式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即将开始的艰险旅程的一种心理准备。

祭拜结束后,采参人们便开始寻找合适的地点搭建"棒槌窝棚"。这些简陋的窝棚通常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上,成为他们在山中生活的临时家园。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窝棚将成为采参人们休息、储存物资和庆祝收获的重要场所。而在采参过程中,还有非常多的民间传说。就比如棒槌鸟和"拿景"

二、民间传说:棒槌鸟和"拿景"

在长白山的民间采参传说中,有两种神秘的故事,据说有两个东西能为采参人指引方向:一是传说中的"棒槌鸟",二是采参人的梦境。

棒槌鸟是一种神奇的鸟类,据说它能够感知人参的存在。当红榔头果实成熟时,棒槌鸟会发出特殊的叫声,仿佛在向采参人传递人参的位置信息。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棒槌鸟

有趣的是,不同地区的棒槌鸟叫声各不相同。

在通化地区,人们听到的是"汪刚哥,丽姑!";在抚松一带,则是"哥哥你快来,这里有棒槌";而在敦化和蛟河地区,棒槌鸟的叫声被理解为"棒槌哥哥你在哪?这里有棒槌"。

尽管从未有人亲眼见过棒槌鸟的真实模样,但采参人们坚信这种神秘的鸟类是人参的信使。他们倾听着林间的每一个声音,希望能从中捕捉到棒槌鸟的指引。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和神奇想象,构成了长白山采参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分。

除了棒槌鸟的指引,传说中采参人们还十分重视梦境。他们称这种梦境为"拿景",认为梦中出现的不同人物象征着不同品级的人参。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人参

如果梦见孩子,意味着可能会找到小人参;梦见妇女,则预示着成熟的人参;而梦见老头,则是最为珍贵的六品叶人参的征兆。

传说中采参人会在梦中"看到"人参的具体位置。他们相信,这是山神或祖先的指引。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会按照梦中的指示前往特定地点搜寻。

这种对梦境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采参人们对自身潜意识的探索。

在漫长的采参过程中,他们的潜意识可能会捕捉到一些白天忽略的细节,并通过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拿景"不仅是一种民间传说,更是采参人们智慧的体现。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三、神圣仪式:挖参过程中的规矩与禁忌

在长白山的采参传统中,挖掘人参的过程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规矩和禁忌。

就比如,当采参人发现人参时,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喊出"棒槌"。这一声呼喊不仅是为了通知同伴,更是出于一种古老的信念:喊声可以震慑人参,防止它"逃跑"。

这种将人参拟人化的做法,体现了采参人对这种珍稀植物的敬畏和珍视。

紧接着,老把头会询问发现者关于人参的品级。根据人参的年份和品质,采参人会进行不同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戴笼头"和"抬棒槌"。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戴笼头"是一个极其讲究的过程。采参人会用两根带有分叉的树枝,小心翼翼地插在人参植株的两侧。

然后,他们会用两头系着铜钱的红绒绳缠绕人参植株,将铜钱搭在树枝的分叉处。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红绒绳象征着对人参的尊重和祝福,而铜钱则代表着财富和吉祥。

"抬棒槌"则是一个更为庄重的仪式。当挖出特别珍贵的人参时,采参人会用新鲜的青苔将其包裹,然后小心地放入用刚剥下的椴树皮或桦树皮制成的皮筒中。如果是特别大的人参,甚至会被绑在发现者的后背上,由他亲自背回窝棚。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整个挖掘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采参人会趴在地上,用一种特制的鹿骨钎子一点一点地挖掘,生怕伤到人参的根须。

在挖掘过程中,采参人手中都会握着一根称为"梭拨棍"的木棍。

这根棍子不仅用于拨开杂草寻找人参,还有着多重功能:顶端的铜钱串可以发出声响,用于惊吓野兽;敲击树干的声音则可以作为同伴之间的联络信号。

四、山中生活:放山人的信仰与传统

除了这些民间传说,据说在长白山的深处还活跃着一群被称为"放山人"的特殊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山中,以采集人参为生。放山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构成了长白山采参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分。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放山人对山神和老把头怀有深厚的敬意。每次入山前,他们都会举行一场庄重的祭拜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放山人会向山神祈求保佑,祝愿此行平安丰收。

放山人的生活极其艰苦。在进山之前,他们需要携带大量的物资,包括小米、咸菜、简易炊具和各种生产工具。

这些物资需要支撑他们在山中长达数月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与野兽、恶劣天气和各种自然威胁抗争,同时还要专注于寻找珍贵的人参。

放山人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和协作。他们通常分为两种形式:集体拉帮放山和单棍撮(个人)。在集体拉帮放山时,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由经验丰富的"把头"统领全局。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在山中生活期间,放山人有许多禁忌和规矩。例如,他们不允许多说一句话,不许多做一件事,说话时必须注意吉利。

当发现人参时,放山人会大声呼喊"棒槌"。这不仅是为了通知同伴,也被认为能够震慑人参,防止它"逃跑"。

采参结束后,放山人会到老把头庙还愿答谢。他们坚信,许下的愿望必须兑现,否则会招致不幸。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长白山采参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传承。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结语

长白山的采参习俗,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互动。从神秘的棒槌鸟,到富有寓意的梦境解读;从庄重的挖参仪式,到艰苦的山中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采参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古老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们承载着长白山人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传统习俗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窗口。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参考资料:

CCTV——神秘的挖参习俗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04日 10:04
东北民谣: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毛乌拉草,原来采参有这么多讲究
各位看官老爷,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