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的5连冠终结了,在刚刚结束的第65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我们相差美国队2分,屈居亚军。
胜败乃兵家常事,冠军也不能总是被咱们包揽吧,这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理解,但因为这次参与比赛的美国队的队员6个人中有4人是亚裔面孔,这让很多网友感到是一种耻辱。
小编倒是觉得,咱们这次被“自己人”打败是一件好事,先别着急批评小编,先听小编说说这么认为的理由吧,相信你会赞成小编的看法的,万一看法不同,你说出来,小编愿意接受批评。
咱们这次拿到手的奖牌数跟美国队是相同的,都是5枚金牌1枚银牌,差别在哪里呢?就在第5个题目上面,2021年我们的团体总分是208分,2022年提升至252分,今年只有190分,历史新低。
这道题目跟常规的题目不同,更加考验参赛选手们的创造能力,美国队培养选手的时候,更侧重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而中国队更重视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比赛。
所以当遇到第5题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对具有发散创新思维的选手要更加的有利,通过做题选拔出来的选手,就要稍逊一筹。
这次比赛的结果,对于咱们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也是一次很难得的机遇,通过这次比赛,咱们的题海战术是时候要改一改了。
不否认,题海战术在中考,高考或者其他考试中,甚至是奥数比赛中,是一种能够取得高分的不错方式,但数学竞赛的目的是什么,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给国家储备科研人才的。
考试这事,可以通过多做题多练习实现突破,但科研这事是需要非常大的创新能力才行,如果只在特定的圈子里面转悠,那是出不了科研成果的,即便出来了作用面也有限。
所以咱还是让真正的天才在他的领域发光发热吧,题海战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建议继续做无用功,咱得把眼光放长远。
有人把这次中国队痛失第一名归咎于叶语行同学发挥失误,这次比赛只得到了23分,名列参赛选手中的125位。
给他找理由说身体不舒服这才丢了2分,叶语行的这种带病上场参赛的精神值得赞扬,不过咱不能把成绩全部怪罪在生病这件事上。
假如来参加比赛的是韦东奕韦神这样的真正数学天才,即便发烧了脑子迷糊,他大概率还是满分,啥是真正的天才,谁是真正适合这个领域的人,那就是能在谈笑间不影响正常发挥的人。
叶语行显然更偏向是题海战术培养出来的,智商很高的“做题家”,题目稍微偏离了正常轨道,就立马傻眼了,这事咱得承认。
像我们来自海亮高级中学的史皓嘉,这才是适合研究数学的人,不管题目怎么变化,连着两次比赛都是满分42分的成绩,这才是天赋异禀,我们必须努力,但缺少天赋或者生搬硬套是真的不行。
史皓嘉只是一个农村的孩子,起跑线并不高,直到21年入围“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跟丘成桐先生面谈后,这才一步步走上了现如今的顶端,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
丘成桐先生是美籍华人,现在清华大学当教授,他为祖国培养了很多数学领域的人才,为大陆科研发展尽心尽力。
赵斌老师(姜萍事件的质疑者之一,说要给姜萍500万那个老师)该骄傲了,他是史皓嘉同学的指导老师,史皓嘉同学又拿了一个满分,赵斌老师的声望又高起来了。
美国队的参赛选手也都是天才,只是启发式的教育,他们就能超越中国队的选手拿下团体第一,如果做题再多一点,他们说不定各个都是满分了,当然,如果我们天才的潜力被激发出来,同样不可限量。
所以我们没必要把名次败给美国这事当做一种耻辱,他们的成绩好,只是因为他们是在真正的选拔天才,培养天才,我们更偏重培养适合比赛这种模式的人,谁赢谁输还在于本次的题目侧重点在哪里。
况且美国队的这些天才不也是亚裔的吗?这说明我们中国人在数学领域是有潜藏的天赋的,只要善加引导,大陆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科研人才,我们的国家会愈加强大。
朋友们,认可小编的观点吗?认可请点赞,不认可请说出你的理由,欢迎评论区交流哦,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