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三伏天”,你知道吗?“三伏”这一气候概念已经沿用2000多年了,让我们纵跨历史,并借力AI的画笔,看一看从古至今,人们是怎么过“三伏天”的。
今年伏天也许不太热
俗话说“热在三伏”,今年吉林入伏很“高调”,7月15日至21日,吉林省全省平均气温24℃左右,比常年偏高。
虽然入伏很“高调”,但民间有一种说法“公伏热得凶,母伏凉飕飕”,今年入伏是在农历六月初十,是母伏,参考千年以来的民间经验,小编预测,今年的“三伏天”会相对凉爽一些吧。
吉林人过“三伏”的仪式感
在吉林,有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条的传统,有一种说法是,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初伏吃饺子,有吉祥的寓意。
入伏时,北方小麦刚刚收获,新收割的麦子麦香犹在,夏天人们食欲不佳,家家户户用新磨面粉包饺子,相当解馋哦。
伏日吃面习俗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伏天吃热面发汗,可以祛除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三伏一只鸡,一年好身体”。在吉林延边,“三伏天”常常能看到朝鲜族家庭做参鸡汤,一般的烹饪方法是将塞满人参、糯米、大枣的童子鸡用石锅炖煮,非常滋补。
“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在吉林有道家常美味——羊肉冬瓜汤,羊肉祛风驱寒,性甘热,冬瓜养胃生津,性寒,两者结合不温不燥,相得益彰。
“冬吃萝卜夏吃姜”。“三伏天”人们吃姜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姜炖汤、制成伏茶,人们还会用醋泡姜片,促进消化的同时提振食欲。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离姜的习惯,在《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
伏天是养生的较量
三伏贴
据中医的“冬病夏治”理念。“三伏”通常为阳气最为旺盛之时,三伏贴可以促进体内的寒气宣达于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及养生保健的目的。每年入伏,吉林省内的中医院多会推出三伏贴体验、科普项目,很受欢迎。三伏贴可不是近几年才发明出来的,老祖宗很早就知道冬病夏治,清朝的《张氏医通》对此就有记载。
晒背
伏天还有一种低成本养生方式——晒背。人体的背部分布着丰富的经脉和穴位。早上7-9点,可以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晒后背,时长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不宜超过30分钟。对紫外线过敏者、服用易发生光毒反应药物的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功能异常患者不适合晒背。
伏天如何科学消暑?
不贪凉食
天气越来越热,过食冷饮会损伤脾胃,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清淡去火的食物,比如绿豆、莲藕、苦瓜、木耳等。
合理避热
适当开窗通风,远离空调等制冷设备出风口,避免冷风直吹身体。
户外避暑与中暑自救
户外作业人群外出时宜穿戴防晒衣帽,避免阳光直射皮肤,并且随身携带防暑药物。
高温天气,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面色潮红等症状,要尽快到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肌肉痉挛,要补充电解质;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时,要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看古人避暑“凉”方,你是否也感到凉爽?
《池畔逐凉》
【唐】白居易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
黄犬引迎骑马客,青衣扶下钓鱼舟。
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伏天炎热,白居易寻得一片竹林避暑,感受风清泉冷,好不惬意。吉林也有很多这样远离尘嚣的避暑佳地。在电视剧《人世间》取景地露水河国际狩猎度假区,“矿泉漂流”是经典项目,炎炎夏日,乘橡皮艇穿行在树林间,在天然矿泉水里嬉戏,好不快活!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 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天气酷热,黄庭坚与友人聚于水边听吹笛,在诗人笔下,悠扬的笛声仿佛穿透到水下,使游龙也跟着吟唱。隔水听笛让他在艺术的世界感受到了凉爽。现在去延边图们的白龙村游玩,热情的村民会用朝鲜族歌舞和甘甜清爽的米酒招待游客,让人沉浸在民族文化的魅力中,酷暑之中自有清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 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宋代文人尚理,作品中自带辩证法。司马光从伏热望见秋凉。往事越千年,了解吉林一年四季的人亦如司马公,从盛夏看到正在孕育着的秋天,吉林的秋别有韵味,中部可赏蛟河红叶谷,漫步长春净月潭;东部看长白县十五道沟层林尽染,辉南县金川花海诗意浪漫;西部可去向海湿地观候鸟迁徙,到查干湖畔赏芦苇品鱼鲜……暑热尽处是清凉,联想到这里,你是否会抓住时机,好好享受炎炎夏日这段热并快乐着的时光?
延续两千多年历史的“三伏天”
《史记·秦本纪》记载:“初伏,以狗御蛊。”春秋时期,秦人就认识到高温酷暑容易导致疾病流行,就将这段酷热时间命名为“伏”,提醒人们在伏天居家休息,远离瘟疫。后来“伏日”具体确定为“三伏”。《初学记》引唐吕才《阴阳书》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自此,每年“三伏天”的时间根据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气和干支纪日法来确定。“三伏”这一概念已经有2000多年了,一直在为我们传承诸多养生智慧和生活启示,帮助我们舒适度过夏天。
图片由AI生成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子惠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吴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