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三伏天”,你知道嗎?“三伏”這一氣候概念已經沿用2000多年了,讓我們縱跨曆史,并借力AI的畫筆,看一看從古至今,人們是怎麼過“三伏天”的。
今年伏天也許不太熱
俗話說“熱在三伏”,今年吉林入伏很“高調”,7月15日至21日,吉林省全省平均氣溫24℃左右,比常年偏高。
雖然入伏很“高調”,但民間有一種說法“公伏熱得兇,母伏涼飕飕”,今年入伏是在農曆六月初十,是母伏,參考千年以來的民間經驗,小編預測,今年的“三伏天”會相對涼爽一些吧。
吉林人過“三伏”的儀式感
在吉林,有頭伏吃餃子、二伏吃面條的傳統,有一種說法是,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同音,是以初伏吃餃子,有吉祥的寓意。
入伏時,北方小麥剛剛收獲,新收割的麥子麥香猶在,夏天人們食欲不佳,家家戶戶用新磨面粉包餃子,相當解饞哦。
伏日吃面習俗在三國時期就出現了。《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伏天吃熱面發汗,可以祛除體内滞留的潮氣和暑氣。
“三伏一隻雞,一年好身體”。在吉林延邊,“三伏天”常常能看到北韓族家庭做參雞湯,一般的烹饪方法是将塞滿人參、糯米、大棗的童子雞用石鍋炖煮,非常滋補。
“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在吉林有道家常美味——羊肉冬瓜湯,羊肉祛風驅寒,性甘熱,冬瓜養胃生津,性寒,兩者結合不溫不燥,相得益彰。
“冬吃蘿蔔夏吃姜”。“三伏天”人們吃姜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姜炖湯、制成伏茶,人們還會用醋泡姜片,促進消化的同時提振食欲。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離姜的習慣,在《論語·鄉黨》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說。
伏天是養生的較量
三伏貼
據中醫的“冬病夏治”理念。“三伏”通常為陽氣最為旺盛之時,三伏貼可以促進體内的寒氣宣達于體外,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及養生保健的目的。每年入伏,吉林省内的中醫院多會推出三伏貼體驗、科普項目,很受歡迎。三伏貼可不是近幾年才發明出來的,老祖宗很早就知道冬病夏治,清朝的《張氏醫通》對此就有記載。
曬背
伏天還有一種低成本養生方式——曬背。人體的背部分布着豐富的經脈和穴位。早上7-9點,可以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曬曬後背,時長根據個人情況調整,不宜超過30分鐘。對紫外線過敏者、服用易發生光毒反應藥物的人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功能異常患者不适合曬背。
伏天如何科學消暑?
不貪涼食
天氣越來越熱,過食冷飲會損傷脾胃,可以适當食用一些清淡去火的食物,比如綠豆、蓮藕、苦瓜、木耳等。
合理避熱
适當開窗通風,遠離空調等制冷裝置出風口,避免冷風直吹身體。
戶外避暑與中暑自救
戶外作業人群外出時宜穿戴防曬衣帽,避免陽光直射皮膚,并且随身攜帶防暑藥物。
高溫天氣,若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口渴、面色潮紅等症狀,要盡快到陰涼處休息并補充水分;如果出現肌肉痙攣,要補充電解質;出現皮膚灼熱、意識模糊、言語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狀時,要即刻就醫或呼叫救護車。
看古人避暑“涼”方,你是否也感到涼爽?
《池畔逐涼》
【唐】白居易
風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涼似秋。
黃犬引迎騎馬客,青衣扶下釣魚舟。
衰容自覺宜閑坐,蹇步誰能更遠遊。
料得此身終老處,隻應林下與灘頭。
伏天炎熱,白居易尋得一片竹林避暑,感受風清泉冷,好不惬意。吉林也有很多這樣遠離塵嚣的避暑佳地。在電視劇《人世間》取景地露水河國際狩獵度假區,“礦泉漂流”是經典項目,炎炎夏日,乘橡皮艇穿行在樹林間,在天然礦泉水裡嬉戲,好不快活!
《大暑水閣聽晉卿家昭華吹笛》
【宋】 黃庭堅
蕲竹能吟水底龍,玉人應在月明中。
何時為洗秋空熱,散作霜天落葉風。
天氣酷熱,黃庭堅與友人聚于水邊聽吹笛,在詩人筆下,悠揚的笛聲仿佛穿透到水下,使遊龍也跟着吟唱。隔水聽笛讓他在藝術的世界感受到了涼爽。現在去延邊圖們的白龍村遊玩,熱情的村民會用北韓族歌舞和甘甜清爽的米酒招待遊客,讓人沉浸在民族文化的魅力中,酷暑之中自有清風。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 司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驚秋。
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
如何夜半客,束帶谒公侯。
宋代文人尚理,作品中自帶辯證法。司馬光從伏熱望見秋涼。往事越千年,了解吉林一年四季的人亦如司馬公,從盛夏看到正在孕育着的秋天,吉林的秋别有韻味,中部可賞蛟河紅葉谷,漫步長春淨月潭;東部看長白縣十五道溝層林盡染,輝南縣金川花海詩意浪漫;西部可去向海濕地觀候鳥遷徙,到查幹湖畔賞蘆葦品魚鮮……暑熱盡處是清涼,聯想到這裡,你是否會抓住時機,好好享受炎炎夏日這段熱并快樂着的時光?
延續兩千多年曆史的“三伏天”
《史記·秦本紀》記載:“初伏,以狗禦蠱。”春秋時期,秦人就認識到高溫酷暑容易導緻疾病流行,就将這段酷熱時間命名為“伏”,提醒人們在伏天居家休息,遠離瘟疫。後來“伏日”具體确定為“三伏”。《初學記》引唐呂才《陰陽書》載:“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自此,每年“三伏天”的時間根據中國傳統的農曆節氣和幹支紀日法來确定。“三伏”這一概念已經有2000多年了,一直在為我們傳承諸多養生智慧和生活啟示,幫助我們舒适度過夏天。
圖檔由AI生成
吉林日報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子惠
策劃:韓雪潔
執行主編:于悅
編輯:吳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