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严春林|四十年前我的高考

四十年前我的高考

严春林

我是1982年参加的高考,距今已过去四十二年了,但对当时的一些情景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记得那年的高考我是以三年高中生的身份参加的,考试时间是在7月的7、8、9三天。当年的高考还要进行预选,根据上面给县上下达的参加全国高考的名额,在全县进行一次预选考试,从高分到低分取够预选人数,取上的同学继续学习,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没有预选上的同学就回家了。我还算幸运,预选上了,就留在学校继续学习。

我考的是理科,语文,数学,政治,理化,英语,可英语我是文盲,一天课没上过,因我是在乡上的戴帽中学读的高中,没有英语老师,班主任老师说:力争把其他的课考好,英语不吃零就行,把选择题A、B、C、D随意填,蒙对一题就行。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我是挑灯夜战,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心思。那时也没有复习资料,全凭各科老师出题学生做,教室的黑板就没有闲着的时候,老师写上题,学生就抓紧时间边抄边做,下节课其他老师来就要擦黑板出其他课的题,每天做题赶的很紧,后来我连做题的作业本和铅笔都没有了,老师就把考试试卷送给我反面做题,那时的试卷是单面书写,又给了我一支铅笔,才坚持学习到了高考。

高考前一天,班主任铁老师找到我说:“明天高考要用钢笔答题呢,就你没有笔,我给你找了只钢笔,一瓶墨水,今天用钢笔写字好好练练,不要影响考试。我颤抖着手接过了钢笔和墨水,就使劲点头。考试前一天下午和同学跑七八公里进城,住在城郊的一位远房亲戚家,等明天上考场。

第二天我早早去了考场,考试开始,老师把卷子发到手,要求把考号和姓名写在试卷上,我由于太紧张手抽筋了,也握不住笔,急的满头大汗,监考的一位女老师看到了我的状况,走到我跟前说,不要紧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又帮我搓了搓手,撸了撸手指头,这才慢慢平稳下来,手握钢笔才能写字了。

考试结束后,走出校门,突然看到父亲推着自行车,还是借别人家的,我家就没有自行车,提着个馍馍搭裢,急忙走到我跟前说:“你妈昨天发面,今早才把馍蒸上,催我给你送来,考的怎样?我没回答,他又说领上你吃个好吃的走,吃饱了好好考试”。我没好气的说:“肚子里没货,吃个山珍海味也是闲的”,父亲瞪了我一眼,骂我是“好心成了驴肝肺,那能怪我吗,这几年你学下的啥,熬灯费油,灯还不亮,考不上就回家打土块去,反正我的心尽到了。”

我俩都不说话,父亲到小面馆买了两碗臊子面,我只顾低头吃,在喝汤时父亲又把他碗里的面给我捞了一筷子,他也就吃了半碗饭,临走时给我一毛钱,说天气热,买上个冰棍吃去,一个冰棍是五分钱。为啥给父亲发脾气,是因其他同学的家长都没来的,就我的父亲来了,显得我有多娇情似的,让同学看见了笑话。放到现在看我是多么的不可理喻。

考完试要自己估分数,填报志愿。当时也不敢往高估数,怕估冒了滑档。考前父亲就说,能考个中专就行,算跳出农门了,哪个学校毕业工资高就报那个学校。我报的第一志愿是靖远煤矿学校,第二是张掖农校,第三是天水林校,其他大专本科院校也都不知道,也就没报。班主任铁老师看了志愿说:“丫头,你的志愿低了,最低你应该报个大专,你为啥第一志愿报个煤矿学校”,我说听人说煤矿学校毕业工资高,我爹说考不上就让我回家打土块去呢,有个学上就行。铁老师拿着我的志愿表,沉思了一会说,“一个女娃娃,就不要去煤矿学校了,你把张掖农校调到第一志愿吧。”就这样我把志愿做了调整。

紧跟着是体检,那时体检项目简单,查体重,身高,视力,听力,嗅觉等,在测嗅觉时用的是酒,醋,煤油,我把酒没有闻出来,在此之前我也没有接触过酒,更没有喝过酒,工作人员在表上酒的那个方格内打了叉,我到门外就大声哭,心想这下完了,体检又不过关,这时从体检室出来一位老师,问我你知道朱门酒肉臭吗?我立马知道了这是酒,老师说农村来的娃不知道酒的气味也正常,不影响你的录取。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班主任铁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送我钢笔纸墨,感谢监考老师的关心与鼓励,使我顺利答完试卷,感谢体检老师答疑解惑,解除我心中疑虑,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走过了高考这个独木桥,使我的人生有了转折,使我从一个沙窝窝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我将终身铭记、感恩各位。

高考后的一切手续都办完了,就回家干农活等通知。当时是刚刚大包干,包产到户,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高涨,缴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恨不得一夜暴富,都在甩开膀子大干,夏粮收完了再种秋粮,蔬菜等,总之是不能让地闲的,我是犁地,浇水,锄草,种菜等样样农活都得干,天亮忙到天黑,一晃两个月过去了,听老师说分数上线了,按分数能取到张掖师专,可我没报。报了个张掖农校,还迟迟不见录取通知书,也没地方问去。

在焦急期盼中等到九月下旬终于等来了一份催促报到的电报,说是到张掖农校报到,我心里知道是张掖农校录取了,全家人很高兴,整个生产队的人也很高兴,我是那个村庄第一个考上学的人。赶紧打点行装上学,没有路费,父亲求爷爷告奶奶把大包干时分的一头老牛卖了80元,还是先付40元,下剩的年底付清,用40元给我买了一条床单,一套衣服,家中给备了一条羊毛毡,一个织布被子,这是我上学的全部家当。在开校两个星期后,我才背着行李来到了学校,负责报到的老师只问了我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就给我报了名,并说我分在了农学一班,宿舍在何处。那时也没有身份证,更没有电话,名字对上就行。

这辈子通过上学参加高考就考了个中专,却还没见过录取通知书长啥样,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电报通知还错了一个字,农校变农场了。当时的高考政策真好,上中专是全免费,没有学费,书费,住宿费,每月还发生活费和粮票,我还能节省下粮票和菜票换炒熟的大豆背回家,补贴生活。

我从心底里感恩国家的高考政策,它不仅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改变了许许多多个人的命运,才能使家境贫寒的学子走进高一级院校学习深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的高考已过去四十二年了,我也从一个乡村灰姑娘变成了一个耳顺之年的退休老人,看到现在的高科技,大数据,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高考,让人万分欣慰。看到现在的高考学子收到高大上的录取通知书,还附赠一束鲜花,真是羡慕热眼,上大学前家长还要在酒店设几桌豪宴,款待亲戚朋友以示祝贺,给学子们购买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名牌衣服等,被褥行李学校早就准备齐全,可谓万物齐备,只等天之娇子来院校学习深造,完成学业。

这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率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带来的福音,也是党和政府对高考制度的不断创新,才使大陆从高考大国迈向了高考强国。感谢党和政府的领导,感谢改革开放创造的丰硕成果,感谢社会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们都能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作者简介:严春林,甘肃民勤人。喜欢读书、写作,在《张掖日报》、《枣林》刊物发表散文数篇。)

严春林|四十年前我的高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