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隋唐时期有一名英勇善战的名将罗艺,在历史上却被描绘成一个投机取巧、不思进取的小人。究竟历史上的罗艺是如何一个人物?
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时,割据地方的小军阀纷纷崛起。出身将门世家的罗艺便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武力,控制了幽州和营州一带。当时形势最有力竞争天下的人物有义军领袖窦建德、王世充和开国皇帝李渊。经过深思熟虑,罗艺选择了向李渊投降,获得了广阔的自治权利。
投降之后,罗艺成了名义上的唐朝大臣,实际上仍在幽营二州独霸一方。周围的窦建德、刘黑闼等义军首领都对他虎视眈眈,时不时就会发动进攻。可怜罗艺的军队只能当炮灰,为李渊牵制敌人。
眼看自己的实力在与义军的战争中日渐消耗,罗艺识相地选择放弃特权,前往长安效力。在国都他一改往日的嚣张跋扈,表现得十分听话。李渊看中他的能力,任命他为左翼卫大将军,并称赞他是"大唐开国功臣"。
就这样,昔日割据的小军阀罗艺混入了长安上层,与李世民的矛盾也就此浮出水面。原来在平定刘黑闼的战役中,年轻的李世民将罗艺的部队作为绊马索,使其损失惨重。罗艺怨恨于心,投靠了太子李建成的阵营,与李世民结下了不解之仇。
但凡事都有因果轮回,罗艺的反叛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公元627年,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皇位,罗艺公开声援李建成,结果很快就被李世民的党羽拿下。尽管李世民手下留情没杀他,但仍将他贬为民籍、发配边疆,最后在遥远的吐蕃地区死去。
可怜罗艺虽然几经周折,在李世民登基后终究难逃一死。
原来李世民夺嫡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有意剪除那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旧部。罗艺一直对李世民耿耿于怀,在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更是公开支持李建成,这无疑是对李世民当朝的最大挑衅和背叛。
更可怕的是,罗艺手下仍有几千骁勇部队为己所用,这样的军事力量一旦反叛,对刚刚复员的唐军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因此李世民一方面无法容忍罗艺的背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范他暗中谋反。
于是乎,李世民一上台就果断下令处置罗艺。尽管没有当场杀他,却也同样严惩不贷,将这位昔日开国奇勇贬为民籍,发配到偏远的吐蕃地区。在异乡人家的监视之下,罗艺最终含恨离世,成为李世民肃清异己的第一个牺牲品。
其实罗艺的悲剧只是李世民夺权后开始的新朝肃清运动的一个缩影而已。为了巩固皇权,李世民后来陆续整肃了不少当年立下赫赫功勋的旧部,其中就包括数次力挽狂澜、扶持李世民的王世充等人,可谓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历。
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罗艺作为一介武夫,能在动荡年代靠着机谋和武力崛起,已属不易。但他最后还是难逃被新朝扫地出门的下场,足见军人在统治阶级面前终归是苦主一个。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之所以会遭此厄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别无选择,不得不卷入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争斗之中。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罗艺虽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但也绝非英雄好汉。作为乱世中一介凭军功起家的武人,他的命运已注定无法摆脱被新朝铲除的宿命。或许我们并不应过分评判他,因为在残酷年代,每个人其实都是生存游戏中的棋子罢了。那些被歌颂或诽谤的英雄与奸佞,往往不过是时代更迭中的旗手和牺牲品,站在特定的历史角度,大多只是命运捉弄的可悲产物。#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