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相傳隋唐時期有一名英勇善戰的名将羅藝,在曆史上卻被描繪成一個投機取巧、不思進取的小人。究竟曆史上的羅藝是如何一個人物?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隋末農民大起義之時,割據地方的小軍閥紛紛崛起。出身将門世家的羅藝便憑借着自身出衆的武力,控制了幽州和營州一帶。當時形勢最有力競争天下的人物有義軍領袖窦建德、王世充和開國皇帝李淵。經過深思熟慮,羅藝選擇了向李淵投降,獲得了廣闊的自治權利。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投降之後,羅藝成了名義上的唐朝大臣,實際上仍在幽營二州獨霸一方。周圍的窦建德、劉黑闼等義軍首領都對他虎視眈眈,時不時就會發動進攻。可憐羅藝的軍隊隻能當炮灰,為李淵牽制敵人。

眼看自己的實力在與義軍的戰争中日漸消耗,羅藝識相地選擇放棄特權,前往長安效力。在國都他一改往日的嚣張跋扈,表現得十分聽話。李淵看中他的能力,任命他為左翼衛大将軍,并稱贊他是"大唐開國功臣"。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就這樣,昔日割據的小軍閥羅藝混入了長安上層,與李世民的沖突也就此浮出水面。原來在平定劉黑闼的戰役中,年輕的李世民将羅藝的部隊作為絆馬索,使其損失慘重。羅藝怨恨于心,投靠了太子李建成的陣營,與李世民結下了不解之仇。

但凡事都有因果輪回,羅藝的反叛也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公元627年,李世民與李建成争奪皇位,羅藝公開聲援李建成,結果很快就被李世民的黨羽拿下。盡管李世民手下留情沒殺他,但仍将他貶為民籍、發配邊疆,最後在遙遠的吐蕃地區死去。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可憐羅藝雖然幾經周折,在李世民登基後終究難逃一死。

原來李世民奪嫡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就有意剪除那些對自己構成威脅的舊部。羅藝一直對李世民耿耿于懷,在争奪繼承權的過程中更是公開支援李建成,這無疑是對李世民當朝的最大挑釁和背叛。

更可怕的是,羅藝手下仍有幾千骁勇部隊為己所用,這樣的軍事力量一旦反叛,對剛剛複員的唐軍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是以李世民一方面無法容忍羅藝的背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範他暗中謀反。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于是乎,李世民一上台就果斷下令處置羅藝。盡管沒有當場殺他,卻也同樣嚴懲不貸,将這位昔日開國奇勇貶為民籍,發配到偏遠的吐蕃地區。在異鄉人家的監視之下,羅藝最終含恨離世,成為李世民肅清異己的第一個犧牲品。

其實羅藝的悲劇隻是李世民奪權後開始的新朝肅清運動的一個縮影而已。為了鞏固皇權,李世民後來陸續整肅了不少當年立下赫赫功勳的舊部,其中就包括數次力挽狂瀾、扶持李世民的王世充等人,可謂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曆。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實際上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羅藝作為一介武夫,能在動蕩年代靠着機謀和武力崛起,已屬不易。但他最後還是難逃被新朝掃地出門的下場,足見軍人在統治階級面前終歸是苦主一個。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他之是以會遭此厄運,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别無選擇,不得不卷入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權力争鬥之中。

羅藝為何非要在李世民登基後不計後果的起兵反叛?其中有何緣故?

總的來說,曆史上的羅藝雖然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但也絕非英雄好漢。作為亂世中一介憑軍功起家的武人,他的命運已注定無法擺脫被新朝鏟除的宿命。或許我們并不應過分評判他,因為在殘酷年代,每個人其實都是生存遊戲中的棋子罷了。那些被歌頌或诽謗的英雄與奸佞,往往不過是時代更疊中的旗手和犧牲品,站在特定的曆史角度,大多隻是命運捉弄的可悲産物。#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