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古代电视剧里常常会看到太监宣布皇帝旨意:“择日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有什么讲究吗?为什么一定是秋天这个季节?为何不是冬日问斩、春日问斩呢?

“秋后问斩”的历史要从西汉时期说起。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秋后问斩与儒家思想

西汉中期,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而儒学大师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独特“天人感应”的学说。

“天人感应”将一切自然发生的事情都跟天人的旨意相关,上天如果不满皇帝的旨意,则会降下天罚。反之如果上天对皇帝的政令满意,则会降下祥瑞。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董仲舒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意思是上天是先赞赏、赞扬的,而后才选择刑罚、处罚。这刚好与时令季节相对应。

我们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秋天正是一年之计温度逐渐变冷,肃杀之气正在逐渐酝酿,可以选择执行死刑,以示威严。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同样记载:“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

“秋冬问斩”的习俗就由此被固定下来,更是被载入律令遵守。

“秋后问斩”这一头口俗语,最早在明清小说《水浒传》中出现,可见已经在广大百姓群体里广泛传播。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秋冬问斩与阴阳五行

除了儒家思想里提到,中国古代在阴阳五行说当中也提到这一思想。

按照中国古代的天命思想认为,处死犯人就是执行“天罚”,这是对人最大的惩罚。这是秉持上天的旨意,必须要符合上天的规定,就是所谓的天意。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和“孟秋之月,命有司,缮囹圄,具桎梏……”。

阴阳家们信奉“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理论,这跟儒家思想其实是一致的。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春季气候温和,万物萌生,春暖花开,适合播种和搞庆祝活动。而秋冬季节寒冷,冷风刮面,带有肃杀之气,正是实施刑罚的好时机。

古代思想家们的在行刑上都有同样的见解。

受到这些思想影响下,两汉法律专门规定行刑时间,一般死刑都不能在播种的立春,必须等待秋后处决,后来并逐渐固定下来。

秋后问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跟农耕息息相关的。秋冬一般为农闲时候,百姓一年到头难得的休闲时刻。

这一时候执行死刑,不用耽误农业生产,百姓也有时间去围观,由此达到震慑和威慑的作用,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唐朝的法律也有类似的规定,一般都是规定不能执行死刑的时间。

唐律规定:“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其所犯虽不待时,若于断屠月及禁杀日而决者,各杖六十。待时而违者,加二等。”

唐律严格可见,在立春至秋分、断屠月和禁杀日都不得执行死刑,否则都要接受杖责和刑狱。

断屠月不是一个传统节日,而是跟中国佛教规定不准杀生的五月、九月和正月有关。

禁杀日即每月的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讲究不能杀生要多做好事。

甚至对此还有其他更详细的规定,《唐律疏议》还规定在大祭祀、朔望、二十四节气、雨未晴、夜未明等日子,都要停止死刑的执行。

大部分朝代都遵从秋冬行刑虽为历代都遵守的原则,但是在秦代等封建社会早期,礼法尚未形成,四季可以执行死刑的。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古代的刑罚

古代刑罚相比现代来讲,刑罚数量多,种类多。

最早刑法在西周时期就有规定,早《周礼·秋官·序官》中记载:“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

掌握“生杀大权”的秋官,正是对应着秋后问斩。司寇主管刑狱、纠察,地位类似于今天的法官。

其实在《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古代为了约束百姓,对刑法的设置起源很早,其中以“五刑”最为重要。五刑是古对犯罪者五种轻重不同的处罚手段,在历史发展中也不断变化。

秦朝时期的“五刑”指的是“墨、劓、荆、宫、大辟”五刑为主,隋唐后以“答、杖、徒、流、死”五刑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同刑法,其中历朝历代的惩戒手段对比,明代的刑法最为严厉。

古代圣贤对刑法都是表示支持的态度,虽然他们可能不是出身于法家,但是都有主张用刑法去约束百姓。

也都十分关心,孔子曾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说治国者关心国家的刑法,普通人关心的是实惠。

这在一定侧面上看出来,刑法成为了统治者的统治手段,符合阶级社会的需求,保持了统治阶级主宰生杀大权的特殊优待。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但是不论古代还是现在,刑法的设置都有体现对于人性的关怀,符合古代社会“仁”的核心价值观。

刑法目的是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纠察,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

这里就可以说起唐太宗一口气放走四百名死囚犯的故事了。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唐太宗放走400名囚犯

在《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都有记载这么一件事,在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冬,唐太宗统治时期。

恰逢百姓忙碌在准备迎接春节,而大理寺卿此时突然上奏说:“狱中有390名死囚将在来年秋后问斩,但这些人牵挂家中父母和弱妻幼子没有着落,日夜啼哭,怎么劝都劝不止,应该如何是好?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唐太宗把这事拿出来讨论,一部分官员建议提前用刑,还监狱一个清静,同时达到威慑作用。

唐太宗思索片刻,下旨将这些死囚们全部释放回家,以一个月为期,等他们处理好后事之后再自动回来受刑。

这个举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不说这些死囚犯若是回到家中,继续危害一方,为非作歹,破坏公共秩序,且他们会不会回来还是另外一件事呢?

大家心里都满腹牢骚,但是只能遵从唐太宗的圣旨,将死囚犯放归家中。

第二年年元宵节,死囚回来报到之日,这三百九十名死囚一个都不少地回到了监狱,朝野都很震惊。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唐太宗看见他们全都诚实守约,是可以转变的良民,又下诏免去他们的死罪,改为流放边疆。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君主的仁慈和慈悲,对于死囚犯不是一味采取斩首等激进惩罚手段,而是以善教化百姓德行。

本来这是一桩美谈,但是自古以来趋生避死是人们的本能,这些死因从监狱逃出生天,却又全都视死如归,自觉返回狱中领死,听起来其中肯定是有蹊跷。

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当然将在旁边做了批注,为此专门下了一篇文章《纵囚论》,推测其中的真相。

按照欧阳修的话来说,每个人都畏惧死亡。但是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死于大义,所以光荣赴死。

但是死囚犯都是小人中的小人,要他们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实在是太违背道理和情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欧阳修不相信这种“感化”,圣贤都没法做到一下子感化这么多小人,这种恩德感化人的深度和速度让人难以置信。

最后,欧阳修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是:这个事情一定是作秀!

可能跟死囚犯事先有沟通:“释放了,就一定要回来,回来了,就一定会赦免罪行。”

所以最后通过这样的手段,上唱下和,欺瞒世人。死囚犯得到了宽恕,唐太宗得到了名声,看似皆大欢喜,但实际上是一种欺骗。

清代大儒王夫之对欧阳修的分析非常赞同,并做了补充:死囚其实是逃无可逃,必须回归监狱。

他研究了唐太宗时期的律法,法律非常严格,执行什伍连坐相保。一人犯罪,宗族亲戚都要遭到牵连。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

所以囚犯愿意回来,实在是因为律法太过严格,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

虽然“纵囚”事件有伪有诈,并不值得过多赞誉。但是不妨碍我们后人会看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能体会到君主在律法上的仁心。

死刑永远不是惩罚人的方法,而是教化人的手段。

秋后问斩有什么寓意?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秋后问斩?宽恕还是惩罚